山 嵐 馬力鶴 張寧鋒
(甘肅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730070)
BIM 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簡稱。近年來,隨著BIM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應用,以及我國對古建筑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古建筑保護領域也逐步應用到BIM技術,該項技術在古建筑數(shù)字化保護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BIM+古建筑數(shù)字化保護”其基礎是在獲得古建筑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的基礎上對古建進行三維建模。至公堂作為蘭州歷史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發(fā)展節(jié)點,代表著甘肅科舉制度一個跨越性的階段。本研究以甘肅省蘭州市至公堂古建筑為例,通過BIM技術對該清代古建筑建立真實尺寸的三維模型,可為類似的古建筑數(shù)字化技術保護工作提供參考與借鑒。
BIM 技術的特點在于“所建即所得”,在古建筑數(shù)字化保護工作中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xiàn)。依托BIM技術實施建模,能夠快速建立包含古建筑幾何信息及非幾何信息的三維模型,能夠提高古建筑保護與研究的信息化程度,后期可對模型進行屬性信息的添加,成果具有一定的擴展性與后期利用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代替?zhèn)鹘y(tǒng)測繪圖紙作為古建筑設計建造資料進行存檔,建立歷史文物建筑的科技技術信息資料庫,支持對歷史古建筑物的恢復建成和歷史意義的傳承,在古建筑保護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1]。
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體系為主體,歷經(jīng)了漫長的發(fā)展歷史。按照等級規(guī)格的不同,古建筑在建筑形式、構造方式、建筑材料、工藝技術以及構造法式等方面作出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定,形成較為統(tǒng)一的風格[3-4]。至公堂建筑制式為十三檁五脊懸山頂,面闊七間21.7 米,進深12 米,青磚砌五花山墻,琉璃筒瓦屋面,而臺基、木構架和屋頂是古建筑基本的組成部分。該明清古建筑建造時的一般施工順序為:臺基——立柱——梁架——屋頂——墻體——彩繪,對于至公堂古建筑利用BIM技術建模的流程也由此順序進行。構件各部分尺寸信息和結構信息通過前期調研、數(shù)據(jù)資料的獲取得到,將所得二維圖紙導入Revit 軟件即可創(chuàng)建古建筑三維模型。
根據(jù)建模時臺基、立柱、梁架、屋頂、墻體等先后順序,以下選取立柱、梁架兩大類主體的模型創(chuàng)建進行說明。
2.2.1 立柱的三維模型創(chuàng)建
柱的功能是承載上部梁架的重量,它在中國古代建筑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三維建模的基本步驟為:創(chuàng)建柱身,以柱底圓心為坐標原點,確定基線方向,輸入柱身底圓直徑、頂圓直徑,存儲立柱構件的名稱及尺寸信息,點擊確定按鈕即可生成柱的三維模型。根據(jù)至公堂的立柱總數(shù)及間距,對所有立柱進行復制構建生成立柱模型,結果如圖1 所示。

圖1 立柱的三維模型
2.2.2 梁架的三維模型創(chuàng)建
梁的功能是承載其上構件的荷載并將之轉載給前后兩柱,是古代建筑結構中的重要構件之一。至公堂古建筑的梁架創(chuàng)建為長方體,梁架創(chuàng)建基本步驟為:a.在進行好原點設置、基線方向設置后,輸入長寬高尺寸,創(chuàng)建初始長方體;b.創(chuàng)建梁的“抬頭”,計算各點坐標,進行布爾運算,創(chuàng)建出架梁的“抬頭”;c.創(chuàng)建檁椀,按照尺寸進行實體圓柱構建后做布爾運算得到檁椀,并通過鏡像得到架梁;d. 根據(jù)同樣的方法,創(chuàng)建其他的梁架類構件;e.進行梁架三維模型的組裝。部分組裝后模型如圖2 所示。
依據(jù)同樣的建模原理,系統(tǒng)地分項建族,分別生成該古建筑的臺基、屋頂、墻體、雕花等三維模型。
建模族庫構件包含屋頂梁架、臺基、墻體、立柱、屋頂、雕花等。分族建模完成后的成果如圖3 所示。

圖2 至公堂立柱、屋頂梁架組裝三維模型

圖3 至公堂古建筑分族建模各部分成果圖
在完成以上部件模型的基礎上,通過賦予建筑顏色、材質、強度等非幾何信息,以三維模型為載體實現(xiàn)古建各部分三維模型的拼接,并進行環(huán)境的渲染,得到最終至公堂古建筑三維建模后的成果圖,如圖4 所示。

圖4 至公堂古建筑三維建模最終效果圖

圖5 設置不同標高解決模型構建問題
在利用Revit 軟件實施建模的過程中,遇到以下問題,并逐一進行解決:
第一,建模邏輯問題。對于鋼筋混凝土等現(xiàn)代建筑,其建模過程相對來說比較自由。而古建筑存在很多的構件,所以在建模的過程中,應該更加注重建模的邏輯性。通過了解古建筑的建造過程,將這一個過程運用到Revit 的建模,這樣建模過程就符合相應的邏輯順序,能提高對古建筑的建模效率。
第二,傳統(tǒng)的梁架體系如何建模的問題。古建筑中的結構體系是梁架結構,力通過梁、檁傳遞給立柱,再傳給臺基。但是古建筑梁架結構復雜,至公堂建筑形式是十六檁四步廊,梁、檁相互交錯且數(shù)量很多,建模較為復雜。為解決這一問題,三維建模過程中通過設置不同的標高,將梁、檁層層疊放上去,形成梁架的整體結構體系,便可解決建模中遇到的這一技術問題。如圖5所示。
第三,異形模型建模與搭建問題。在整個建模過程中,斗拱、雕花、脊獸等這些小構件,直接用Revit 建模難度較大,所以變換思路通過草圖大師(Skechup)和犀牛(rhino6)軟件輔助建立了雕花等異形模型,然后通過Revit 中的體量和場地命令,內建體量命令,將異形模型導入Revit,進而完成整個模型的搭建。
本次研究將BIM技術與古建筑保護工作相結合,以至公堂古建筑為對象,利用Revit 建模軟件建立包含該古建筑幾何信息的三維模型,雖然實現(xiàn)了至公堂古建筑三維建模的建立,但是在更完善地記錄該古建筑的真實尺寸,并賦予該古建屬性信息(如建筑材料、構造方式、工藝技術、歷史文化等)技術方面仍顯欠缺。對古建筑三維建模構建后,進行歷史文物信息資料庫的建立,繼續(xù)將BIM技術與現(xiàn)代化電子信息技術手段相融合,探究開展古建筑數(shù)字化保護和傳承研究的數(shù)據(jù)平臺,創(chuàng)新文保工作者對歷史古建筑的維護與管理工作,將作為本課題繼續(xù)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