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肇湛 黎建輝 謝尚東 林偉韓 張海洋
(廣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廣東 廣州510006)
大量實踐表明,建設大量交通基礎設施,管控路面上的車流,已經難以滿足未來的道路發展需要。加強交通基礎建設是優化交通管控的傳統措施,而在當下以及未來,應采取智能交通等方法,以信息化的工具控制交通,減緩擁堵。本課題將從優化綠波帶控制的方式入手,進行有效且符合長期規劃的方法,并以南沙新區市南大道與雞谷山路、黃閣大道、環島中路相交的三個相鄰的交叉路口為例進行研究,對該綠波帶得到進一步優化。
通過對南沙區市南大道三個交叉口的數據調查,得出交叉口飽和流率、交叉口間距、信號配時。然后將這些數據導入VISSIM 中進行仿真,優化后再次仿真并對比,最終得出結果。
本課題選取的是廣州南沙新區市南大道與雞谷山路、黃閣大道、環島中路相交的三個相鄰的交叉路口,起點是雞谷山路,終點是環島中路。仿真路段長度約為2.2km,道路總寬度33.5m,橫斷面為兩板塊布局,左右兩側為機動車道,中間為中央分隔帶。本次研究選取的交叉口都位于市南大道上。市南大道作為連接番禺大道和金沙路的要道,交通量大,交通參與者數量多。在上下班高峰期機動車與非機動車以及行人,兩兩之間經常形成沖突,交通事故易發,具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通過實地調查與內業計算,各交叉口的進口道飽和流量計算結果如表1 所示。

表1 各進口道飽和流量
雞谷山路- 市南大道交叉口與黃閣大道- 市南大道交叉口間距約為1.5km,市南大道- 黃閣大道交叉口與市南大道- 環島中路交叉口間距約為3.2km。
路段平均行程速度為:雞谷山路至黃閣大道時速為50km/h,黃閣大道至環島中路時速為48 km/h。
在交互式協調系統中,連接到系統中相鄰交叉口的信號同時顯示相反的燈光顏色。當兩交叉口之間行駛時間為信號周期時長的1/2 時。為了車輛可以接續通過交叉口,可以采用交互式調和系統。系統周期的計算公式如公式(1):

式(1)中:C 為系統周期,s;S 為兩信號間間距,s;V 為車輛連續通過時速度,km/h。

表2 改善后的雞谷山路- 市南大道交叉口信號時間

表3 改善后的黃閣大道- 市南大道交叉口信號時間

表4 改善后的環島中路- 市南大道交叉口信號時間
經計算,車速v=60km/h,系統周期C=128s。接下來采用韋伯斯特[1]公式對交通量進行分析,分析得出交通信號周期,其數值分別為150s、148s 和136s。三個交叉口計算的周期為:雞谷山路交叉口為168s,黃閣大道交叉口為165s,環島中路交叉口為160s,最大周期長度為168s(雞谷山路交叉口),與計算的系統周期長度相差40s,差別不大。因此系統周期長度為128s。確定系統周期長度為128s 秒后,每個交叉口的綠燈時間根據每個相位的流量比確定。改善每個交叉口的交通信號時間,如表2、表3、表4 所示。
在協調線路控制系統中,通常采用圖解法[2]和數值法計算相鄰信號間的相位差。而在本優化方案中將使用圖解法確定相位差。
2.3.1 首先,在線路上做紅燈粗線段,形成在每個交叉口處交互同步組合的雙向線路控制系統。
2.3.2 在圖上畫出最終的通過帶,并計算通過帶速度、帶寬和周期長度的百分比。通過延長周期時間來解決帶速與實際速度相比過高的問題,目的是降低帶速。其目的也是為了將帶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2.3.3 調整綠信比。每個交叉口的綠信比在實際情況下都有差異。可采用以下調整方法:不移動根據上述計算中得出的每個路口紅燈的中心位置,只根據實際綠燈信號比延長或縮短紅燈的時間。
采用圖解法得出相鄰的協調線控制系統的相位差,如圖1所示。

圖1 相鄰的協調線控制系統的相位差
基本思路是首先對三個交叉口建立交通仿真模型,然后利用VISSIM軟件進行分析。首先在VISSIM軟件中利用衛星圖建立基本路網,導入前期調查得到的基本交通數據,其中包含交通信號時長、車輛行駛速度、交通量等參數。
建立仿真模型:
對建立完成的實際情況的交通模型進行仿真分析,并得到初步的仿真結果,如圖2、圖3、圖4 所示。在運算完對應的信號配時之后,即可進行項目的主干道線協調控制。方法是輸入調整后的相關參數,再次對相關模型進行標定,即將首次仿真的數據更改后再次進行仿真。得到的結果如圖5 所示。
對比主干道線協調控制前后的模型變化,進行優化后道路上車流的運行狀況得到了改善,相比以往,減少了車輛等待紅燈所需時間,達到了預期目標。具體的分析結果如表5 所示。

圖2 雞谷山路- 市南大道仿真結果

圖3 黃閣大道- 市南大道仿真結果

圖4 環島中路- 市南大道仿真結果

圖5 標定模型后的仿真結果
計算各進口道行程時間延誤和總延誤[3]后可以得出,雞谷山路至黃閣大道時間間隔最低為51.4 s,黃閣大道至環島中路時間間隔最低為28.3 s 時,行程延誤與系統總延誤達到最小值,同時也為相鄰綠燈間隔時間。

表5 實際與設計后行程時間延誤與總延誤
通過表5 對比可得,優化前后的行程時間延誤與系統總延誤都得到了明顯下降,說明優化起到了明顯的改善作用,符合預期的綠波交通的目標。
通過對上述三個交叉口的仿真分析,得出了以下結論:
4.1 解決了信號周期時長不能跟隨道路上車流量變化的弊端,提出一種軟硬件解決方案,提高通行效率。
4.2 對交通信號燈控制系統為基礎進行研究。以交互式協調控制模型為調整方法,對道路各交叉口信號配時進行優化,最終獲得了系統的最佳信號配時。
4.3 本次的相位差調整優化幅度較大,真正優化了市南大道的通行能力,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