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靜 陳雪宇 付 莉 劉春梅 馮世平 雷麗梅 羅東霞
1.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重癥二病區,四川成都 610066;2.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護理部,四川成都 610066;3.成都市公共衛生臨床醫療中心科教科,四川成都 610066
2019 年12 月以來,湖北省武漢市首次發現新型冠狀病毒[1],引起全國的關注,截止至2020 年2 月8 日24 時,國家衛健委發布我國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33 738 例[2]。同時,Wang 等[3]在《Lancet》發表的研究顯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患者尚無特效藥。因此,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患者、醫務人員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和心理壓力[4]。Xiang 等[5]研究指出,照護疑似或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的醫護人員更容易出現精神衛生問題,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房工作的臨床一線醫務人員,長期處于高負荷工作環境,不僅對患者進行精心護理、治療與照顧,還要予以患者心理和情感支持,其良好的心理韌性以及同情心滿足在一線工作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調查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水平與同情心疲乏狀況,為制訂切實際可行心理預防及干預方案提供依據。
于2020 年1 月—2 月對四川省成都市收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感染患者的定點醫院內的98 名臨床一線醫務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回收問卷90 份,有效回收率為91.8%。納入標準:①取得醫師執業證書或護士執業證書;②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房從事臨床診療或護理工作,工作時間≥5 d;③自愿參加本調查。
1.2.1 一般資料 內容包括性別、職業、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工作年限、職稱等。
1.2.2 心理韌性量表 由Connor 等[6]編制,于肖楠、張建新[7]翻譯并修訂,量表包括堅韌性、自強性、樂觀性3 個維度,共5 個條目。采用Likert 5 級計分法,每個條目從“從來不”至“一直如此”分別記0~4 分,總分0~100 分。0~56 分為低水平心理韌性,57~70 分為中等水平心理韌性,71~100 分為高水平心理韌性,得分越高提示心理韌性水平越高。量表總Cronbach’s α 系數為0.91[8],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2.3 中文版同情心疲乏簡短量表 來源于孫炳海等[9]漢化修訂的中文版同情心疲乏簡短量表,包括2 個維度,13 個條目:二次創傷(5 條)和職業倦怠(8 條)。采用Likert 10 級計分法,均為正向計分,從“從來沒有”到“非常頻繁”分別記1~10 分,總得分為13~130 分,得分越高提示自身感知的同情心疲乏越嚴重。該量表以及二次創傷和職業倦怠Cronbach’s α 系數分別為0.90、0.80 和0.90。
利用問卷星制作電子問卷,生成微信鏈接,聯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隔離病房負責人,將問卷鏈接發至臨床一線工作微信群,請調查對象通過點擊鏈接參與調查。同時問卷指導語向調查解釋本研究的目的、意義和填寫方法,承諾調查結果保密。
比較不同因素的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同情心疲乏的差異。對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與國內普通醫務人員[10]心理韌性得分及與國內腫瘤科護士[11]同情心疲乏得分進行比較。分析心理韌性水平與同情心疲乏水平的相關性。
采用SPSS 21.0 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百分比表示,醫務人員的同情心疲乏與心理韌性水平的關系采用Pearson 相關性分析。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參加本調查的一線醫務人員共90 名,年齡(32.24±5.30)歲。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得分為42~125 分,平均(87.12±16.64)分;同情心疲乏得分為13~115 分,平均(43.21±24.63)分。不同性別、職業、年齡、學歷、婚姻狀況、工作年限、職稱、月均收入的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得分和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各項得分及總分高于國內普通醫務人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同情心疲乏各項得分及總分與國內腫瘤科護士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Pearson 相關分析顯示,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同情心疲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負相關(r <1,P <0.01)。見表4。
本調查結果顯示,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水平高于國內普通醫務人員[10],其可能與調查對象均來自傳染病專科醫院,參與過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豬鏈球菌、人禽流感、甲型流感等傳染病應急救治工作有關,在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具有較強的抗壓能力和心理應對能力[12],與Crowe 等[13]心理韌性理論也相吻合。Crowe 等[13]認為:高心理韌性的個體能夠在受到刺激或創傷后迅速恢復而且會擁有越來越強的抗壓能力;同時,高心理韌性也能夠使醫務人員尤其是護士群體積極適應富有挑戰的工作[14]。因此,調查對象在多次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上積累了更強的抗壓能力,也具有了較高的心理韌性水平。
表1 不同特征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分,)

表1 不同特征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分,)
表2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與普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得分比較(分,)

表2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與普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得分比較(分,)
表3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與國內腫瘤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分,)

表3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與國內腫瘤科護士同情心疲乏得分比較(分,)
此外,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存在同情心疲乏情況,且處于中低等水平,與國內于肖楠等[7]研究相似,可能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進展迅猛、一線醫務人力資源緊張、防護物資缺乏及高強度高風險工作環境有關。加之,目前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均采取隔離治療,患者知曉尚無可治愈的特效藥[3],內心較敏感脆弱;因此,醫務人員就成為患者心理訴求的主要對象,這種長期的情感付出使一線醫務人員易產生負面心理情緒[15],因而,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可存在一定的同情心疲乏。提示醫療管理者及時采取干預措施,促進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同情心的滿足。

表4 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與同情心疲乏的相關性分析
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總分及各維度得分與同情心疲乏總分及各維度得分呈負相關,心理韌性水平越高,同情心疲乏越低,與相關研究[11,16]結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具有高心理韌性水平的個體在面對負面或壓力事件時,能迅速恢復適應狀態且具有較高的抗壓能力,不易產生消極情緒[17-18]。因此,醫務人員在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及其家屬的悲傷、焦慮等負面情緒時,能不斷激勵自己,化消極情緒為動力,恢復適應狀態,更努力地照護患者,不容易產生同情心疲乏[19-20]。可見,在關注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同情心疲乏狀況時,還應關注醫務人員面對疫情時的心理韌性水平。醫療機構應加強對臨床一線醫務人員的心理健康的關心,建立健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機制,提升醫護人員的災害應對能力和心理韌性水平,以降低醫護工作壓力,減輕同情心疲乏。
綜上,抗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處于高水平,同情心疲乏為中低水平,兩者呈負相關,醫療管理人員應關注臨床一線醫務人員心理韌性水平及同情心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