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敏皎 袁 捷 韓祖成
1.陜西中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學院,陜西咸陽 712000;2.陜西省中醫醫院腦病科,陜西西安 710000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腦卒中最常見的并發癥,主要表現為情緒低落、煩躁悲觀、興趣減退、全身疲倦等癥狀,癥狀顯著且持續時間超過2 周以上;卒中后3~6 個月為發病高峰期,2 年內發病率為30%~60%,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預后產生嚴重的影響,增加致殘率和病死率[1-2]。現代醫學認為,PSD 發病是由于體內缺乏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神經遞[3]。治療以腦卒中及其二級預防為主,對于抑郁癥狀的控制包括專科醫師積極心理輔導、傳統抗抑郁藥物(丙咪嗪)和新型藥物(帕羅西汀)[4]。西藥治療PSD 價格昂貴,副作用大,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文獻報道應用中藥治療PSD 效果顯著,且為業界所共識。故本研究收集中藥治療PSD 的有效方劑,利用“中醫傳承輔助平臺”的數據挖掘方法,揭示其用藥規律,為中醫辨證用藥提供參考。
通過計算機全面檢索CNKI、CBM、VIP、Wanfang Data 中的相關文獻,檢索時限為建庫至2020 年2 月,以“卒中后抑郁”“中風后抑郁”“湯”“中醫”“中醫藥”為檢索詞,采用主題詞自由組合的方法以確保檢索文獻的全面性。
①中醫藥治療PSD 的臨床觀察、名醫經驗的文獻,且臨床療效顯著;②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5]中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及《CCMD-3 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6]中抑郁發作的診斷標準;③中藥必須是口服;④所選方劑有完整的藥物及明確的劑量。
①重復發表的文獻;②中藥聯合針灸治療卒中后抑郁的文獻;③綜述、動物實驗類的文獻。
中藥的性、味、歸經參照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規劃教材《中藥學》[7]進行規范統一。為確保中藥名稱規范化,對其統一命名,如“菖蒲”統一為“石菖蒲”、“丹皮”統一為“牡丹皮”、“仙靈脾”統一為“淫羊藿”等。對于炮制后功效不同的中藥,則需保留炮制方式的命名,如“生白術”和“炒白術”、“生甘草”和“炙甘草”等。然后將篩選后的方劑錄入平臺,采用一人錄入、一人審核的制度,以確保數據準確無誤。
進入平臺的“統計報表”及“數據分析”模塊,分別對藥物的頻次、四氣、五味和歸經及“組方規律”和“新方分析”進行統計。
進入“數據分析”,點擊“組方規律”,發現共269 首處方,177 味中藥。對其進行用藥頻次分析,得出頻次≥57 的中藥有18 味,見表1。

表1 用藥頻次≥57 的藥物
對177 味中藥進行四氣、五味、歸經統計,藥性以溫(1157 次)、寒(916 次)、平(708 次)為主;藥味以苦味(1465 次)、辛味(1452 次)為主,甘味(1255 次)次之,藥物歸經以肝、心、脾經為主,見表2。

表2 藥物歸經統計
將支持度設置為53(至少在53 首方劑中出現),置信度0.6(“A→B”表示當A 藥物出現,B 藥物出現概率為0.6[8]),得到藥物配伍組合10 組,見表3。

表3 核心藥物組合
將相關度設置為6,懲罰度設置為2,運用復雜系統熵聚類進行聚類分析,得出14 對核心藥物組合。見表4。進一步聚類算法,得出7 首新方。見表5。新方的網絡圖見圖1。

表4 基于復雜系統熵聚類的核心藥物組合

表5 基于無監督熵層次聚類法的新方組合
PSD 歸屬于中醫學“中風”合“郁證”共病的范疇,病機多為本虛標實,以肝腎虧虛為本,風、火、痰、瘀等外邪郁結糾纏為標,積累日久可致肝失條達、氣血瘀滯、神明失清,發為本病[9-10]。《景岳全書·郁證》中記載:“凡五氣之郁,則郁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至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11]《證治匯補·郁證》:“郁病雖多,皆因氣不周流,法當順氣為先,升提為次,至于降火、化痰、消積;猶當分多少治之。”[12]故治療上實證首當理氣開郁,并根據是否兼有血瘀、化火、痰結、濕滯分別采用活血、降火、化痰、祛濕等法;對于虛證,或是補益肝腎,或是養心安神,或是補益心脾[13-14]。本研究基于文獻對PSD 的用藥規律進行挖掘,總結分析如下:

圖1 新方組合的網絡圖
藥味是指藥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藥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療作用[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PSD藥物主要以苦、辛、甘味為主,苦能瀉熱、燥濕、堅陰;辛具有發散、行氣的作用;甘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的作用。此與該病的病因病機相吻合,PSD 發病初期以肝氣郁結為主,繼而出現兼癥血瘀、化火、痰結、濕滯,久而久之導致臟腑虧虛,因此苦、辛、甘味藥物大量用于治療PSD。
中藥歸經指某藥對某些臟腑經絡有特殊的親和作用,因而對這些部位的病變起著主要或特殊的治療作用[15]。本研究結果顯示藥物歸經多以肝、心、脾為主,且PSD 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肝,可涉及心、脾。肝喜調達,惡抑郁,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肝藏血與肝主疏泄相互為用,調節人體的血量分配,保證氣機疏暢條達[16]。《類經·疾病類·宣明五氣》曰:“情志之傷,雖五臟各有所屬,然求其所由,則無不從心而發。……可見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而總統魂魄,兼該意志。”可見心與肝共同調節情志,心主神明,主宰人體的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靈樞經·邪客》指出:“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難經》曰:“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由此可知肝病最易致脾虛,形成肝郁脾虛證[17]。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PSD 居于前10 位的藥物依次是柴胡、郁金、川芎、當歸、白芍、茯苓、石菖蒲、香附、甘草、陳皮;使用頻次最高的藥物組合依次是川芎-柴胡、郁金-柴胡、當歸-柴胡、白芍-柴胡、柴胡-茯苓。關聯規則分析表可以看出柴胡為關聯最多的藥物,柴胡辛行苦瀉,善調達肝氣,為疏肝的主要藥物,使用頻次最高,正如《藥品化義》曰:“柴胡,性輕清,主升散,味微苦,主疏肝。”[18-19]郁金具有行氣解郁之效,有研究報道郁金是抗抑郁處方的核心藥物之一[20]。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血中氣滯,為血中之氣藥[21]。當歸可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白芍可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兩者配對,辛而不過散,酸而不過收,一開一合,動靜相宜,經方逍遙散則是以此配伍為核心藥對[22]。茯苓具有健脾和胃、寧心安神之效。有研究提出茯苓具有提高記憶力、鎮靜、催眠的功效[23-24]。石菖蒲具有醒神益智、開竅豁痰之效,現代研究顯示石菖蒲具有鎮靜、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25-26]。香附具有行氣解郁、調經止痛的作用;賈紅梅等[27]指出香附具有多成分、多靶點的協同抗抑郁的作用。陳皮具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效。使用頻次高的藥物組合多以疏肝解郁為主,佐以健脾養心安神之品。
運用無監督熵層次聚類法得到的新方體現了中醫藥治療PSD 個體化的特點,注重辨證施治,新方1 可用于治療兼有痰氣郁結的患者,新方2 可用于治療兼有氣郁化火的患者,新方3 可用于治療兼有心神不寧的患者,新方4 可用于治療兼有肝腎虧虛的患者;新方5 可用于治療兼有陰虛內熱的患者,新方6 可用于治療兼有濕滯的患者,新方7 可用于治療兼有陰虛陽亢的患者。
綜上所述,基于中醫傳承輔助平臺挖掘中醫藥治療PSD 的用藥規律,為臨床治療PSD 提供了新的方法與思路,值得借鑒與推廣。但本研究獲得的新處方仍需臨床進一步驗證,以更好地指導中藥治療PSD的用藥,推動中醫藥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