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紅 毛雪娟
江蘇省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江蘇淮安 223000
重癥監護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多為危重急癥患者,ICU 作為封閉式環境,家屬探視時間固定且短暫,清醒患者在陌生環境中,面對各種監測設備儀器,更會加重應激反應障礙,容易誘發以譫妄為主的精神癥狀[1-2]。健康教育與護理干預對提高ICU患者疾病認知、化解負性情緒效果值得肯定[3-4]。ICU清醒患者不同時期情緒狀態與健康教育需求各不相同[5-6],常規健康教育效果欠佳。多元化健康教育通過對不同教育形式的組合,輔以情感支持,應用于ICU清醒患者護理干預中,預期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本研究分析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情感支持在ICU 清醒患者中的應用價值。
2018 年1 月—2019 年12 月采用方便抽樣方法,抽取江蘇省淮安市第四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收治的清醒患者186 例。納入標準:①符合相關疾病診斷標準;②ICU 清醒患者;③溝通能力正常;④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告知研究事項后所有患者或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認知障礙;②無法正常交流;③中途退出、自動出院、死亡、入住ICU 時間≤1 周;④無效問卷。將接受多元化健康教育及情感支持的93 例患者作為觀察組,將接受常規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的93 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干預期間,觀察組因病情變化死亡1 例,要求轉上級醫院1 例,自動出院2 例,入住ICU 時間≤1 周2 例,無效問卷1 例。對照組因病情變化死亡1 例,昏迷1 例,自動出院3 例,入住ICU 時間≤1 周2 例,無效問卷2 例,拒絕填寫問卷1 例。最終觀察組86 例、對照組83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接受常規健康教育及護理干預,包括疾病知識及各種儀器介紹、用藥指導、心理干預、并發癥預防等。同時,營造安靜病房環境,調節各種報警音量、控制躁音,護理人員操作做到“四輕”。觀察組給予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情感支持:(1) 組建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情感支持小組:成員包括主治醫師、護士長、專科護士、家屬等。(2)多元化健康教育:①分階段健康教育:入院ICU 前:評估患者情緒狀態,分析潛在危險因素,向患者與家屬發放《ICU 綜合征及心理自我調節相關知識手冊》,指導患者家屬及患者學習,預防應激反應的發生。入住ICU 12 h 內:向患者介紹ICU 病房環境、主治醫師、專科護士,穩定患者情緒;對患者進行時間、地點、人物的定向訓練,培養患者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告知患者病情治療情況,要求患者配合醫療護理工作。入住ICU 72 h 內:對患者進行儀器設備、管道管理、特殊診療檢查、合理用藥、休息與活動等方面的教育,及時向患者家屬反饋教育效果,緩解家屬擔憂與焦慮情緒。出ICU 前8 h:告知患者疾病轉歸情況,向患者說明轉出ICU 的必要性、轉出科室治療與護理的優勢。②協同式健康教育:構建醫師-護士-家屬三位一體式健康教育體系,發揮家屬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通過提問與互動,保證健康教育效果;講解與示范相結合,指導患者學會床上個人生活及簡單自我護理技能;綜合運用語言、手勢、視頻、卡片等交流形式,增強患者對健康教育形式的接受程度。(3)情感支持:①肢體撫觸:與患者溝通時,護士準備適量潤滑介質,采用為患者牽拉手指、活動四肢關節等肢體撫觸方法,同時配合叩擊、揉搓、按摩等手法,既有利于促進血液循環、增加護患情感交流,又滿足患者被重視、被關注的情感需求,使患者獲得安全感及舒適體驗。2~3 次/d,10~15 min/次。②家屬協作式護理:入院ICU 前,采用家屬為主、護士為輔的護理干預模式,以消除患者對ICU 的恐懼心理;入住ICU 12 h 內,采用護士為主、家屬為輔的護理模式,調節患者心理狀態,預防應激反應的發生;入住ICU 72 h 內,探視期間,指導家屬采用鼓勵式方式,提供有效的情感支持及經濟支持,穩定患者心理狀態;③需求滿足:盡量滿足患者合理需求。如為患者提供可調節高度的枕頭,準備眼罩和耳塞,避免光源和噪音干擾睡眠。非探視時間內,積極幫助患者口頭轉達或通過微信等方式與家屬進行溝通,不因空間限制而中斷患者與親朋好友的情感交流,減少患者孤獨感;及時向患者傳遞病情好轉的信息,增加疾病信息支持,增強患者治療信心及依從性。
干預前(入院ICU 時),干預后(出ICU 時),采用簡明心境狀態量表(POMS)[7]測評患者情緒狀態,包括緊張-焦慮、抑郁-沮喪、憤怒-敵意、疲乏-遲鈍、迷惑-混亂、精力-活力6 個維度共65 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4 分,分值越高對應維度越強烈。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0.812~0.924。干預后,采用重癥監護譫妄篩查量表(ICDSC)計算譫妄發生率,當ICSDC 評分≥4 分時判斷為譫妄發生[8]。同時,采用自制《ICU清醒患者滿意度調查表》測評患者滿意度,從護理干預方式、護理人員服務態度、護理干預效果3 個方面評估,滿分100 分,分為非常滿意(≥90 分)、滿意(70~<90 分)、不滿意(<70 分),滿意度為非常滿意、滿意所占總例數的百分比。量表經檢驗:Cronbach’s α=0.827。
采用SPSS 20.0 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患者緊張-焦慮、抑郁-沮喪、憤怒-敵意、疲乏-遲鈍、迷惑-混亂評分明顯低于同組干預前,精力-活力評分明顯高于同組干預前(P <0.01),觀察組緊張-焦慮、抑郁-沮喪、憤怒-敵意、疲乏-遲鈍、迷惑-混亂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精力-活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1)。見表2。
表2 兩組ICU 清醒患者干預前后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ICU 清醒患者干預前后情緒狀態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發生譫妄17 例,對照組發生譫妄31 例。觀察組譫妄發生率為19.77%(17/86),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7.35%(31/83)(χ2=6.420,P=0.014)。
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 <0.05)。見表3。

表3 兩組ICU 清醒患者滿意度比較[例(%)]
譫妄臨床主要表現為意識障礙、激越、視幻覺、定向與記憶障礙,直接影響患者預后與轉歸[9-10]。研究表明,ICU 患者譫妄發生率在45%~80%,死亡率高達22%~76%[11-12]。而對于ICU 清醒患者,因嚴格的探視制度、陌生的病房環境、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等痛苦體驗、語言交流障礙等,導致患者情緒狀態極為低下,焦慮、抑郁發生率甚至高達70%,直接導致譫妄風險[13]。如何選擇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緩解患者情緒狀態、預防譫妄發生,一直是ICU 醫護工作者重點探討的課題。
相關研究[14-15]表明,ICU 清醒患者發生情緒狀態變化因素很多,而且不同個體之間、不同時期患者情緒狀態變化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情感支持可彌補ICU清醒患者情感缺失,緩解生理與心理應激狀態[16];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疾病認知水平、化解負性情緒、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養成[17]。本研究中,以ICU 清醒患者住院時間為節點,實施分階段性健康教育與協同式健康教育,同時輔以肢體撫觸、家屬協作式護理、需求滿足干預一系列情感支持方法,結果顯示,觀察組緊張-焦慮、抑郁-沮喪、憤怒-敵意、疲乏-遲鈍、迷惑-混亂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精力-活力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情感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情緒狀態。
相關研究[18-19]表明,譫妄的發生與患者性格類型、應激狀態、焦慮程度明顯相關,也有研究認為,年齡、炎癥因子等是誘發老年術后患者譫妄的危險因素[20-23]。可以肯定的是,情緒狀態與譫妄發生有一定的關聯[24-27]。階段性健康教育與協同式健康教育等多元化健康教育以契合ICU 清醒患者心理特點為推手,在提高患者疾病認知的同時,也有利于緩解患者焦慮、抑郁情緒[28]。情感支持則是矯正患者不良情緒的利器。而且多元化健康教育與情感支持更容易被患者所接受,這也是觀察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譫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主要原因。
綜上所述,多元化健康教育聯合情感支持有助于緩解ICU 清醒患者情緒狀態,減少譫妄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