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媛媛 唐 林 蘇 銀
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血液透析室,安徽安慶 246003
維持性血液透析作為一種延續終末期腎衰竭患者生命的方法在臨床治療中較為普遍[1]。腎衰竭患者在延長生命的同時,也希望生活質量得到改善[2]。但臨床顯示[3],血液透析患者常出現抽筋、疲勞、頭暈、低血壓等不良反應,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低鈉透析、低溫透析等透析方法的不斷發展,使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明顯提高。當然,合理的護理措施在透析過程中也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為進一步探討不同護理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并發癥、生活質量及心理狀況的影響,本研究分析安徽省安慶市立醫院(以下簡稱“我院”)收治的84 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如下:
選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84 例血液透析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臨床診斷均為腎衰竭[4];②透析頻率保持1~4 次/周;③病情均平穩且能進行正常溝通;④臨床資料均完整。排除標準:①合并恐懼癥、重度焦慮或精神障礙;②伴有血液系統疾病及其他惡性腫瘤;③意識混亂,無法配合治療。依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42 例)和觀察組(42 例)。兩組性別、年齡、危險度分層[5]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即透析前檢測并記錄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將透析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項向患者及家屬做詳細介紹;透析過程中密切關注患者病情變化,若有異常及時向主治醫師匯報。
觀察組給予基于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FMEA)模式的護理管理干預,具體為:(1)由1 名護士長和5 名護士組成FMEA 小組,成員均經專業培訓。培訓形式主要為多媒體教學,通過多媒體向小組成員介紹透析操作流程,培訓時間至少6 個學時。待培訓結束后,對小組成員進行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考核。考核合格后方能進行實際透析操作。(2)組織小組成員將透析過程以流程圖形式展開,包括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的護理要求。FMEA 成員采用頭腦風暴法分析并羅列出透析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整理出潛在的失效模式。(3)根據失效模式制訂合理的護理計劃。①透析前,通過短片演示、以身宣教等形式向患者詳細介紹血液透析治療方法、注意事項等相關知識,并鼓勵患者克服心理障礙使其配合治療。②透析中,保持透析環境的干凈整潔,以熱情的態度和專業的操作服務患者,增加可信度;FMEA 小組仔細巡視,加強心理溝通,及時發現透析中存在的不良反應,給予正確的處理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危害性。③透析后,FMEA小組向患者告知透析后的注意事項,通過微信、電話等形式對患者隨訪,及時解決透析后所遇到的問題,指導患者正確服用藥物,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飲食方案,鼓勵患者多參與社會活動,幫助患者調整心態,提高社會能力。兩組均干預3 個月。
①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患者心理狀況[6]。其中,SAS 評分>50 分為焦慮,SDS 評分>53 分為抑郁。SAS 和SDS 評分越高,表示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②使用簡明健康狀況調查問卷(SF-36)比較兩組生活質量[7],包括一般狀態、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7 個維度,其中每個維度均為100 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水平越好。③統計兩組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包括心力衰竭、高血鉀、透析中低血糖、透析中低血壓。
采用SPSS 13.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SAS、SD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SAS、SDS 評分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

表2 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狀況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 <0.05。SAS:焦慮自評量表;SDS:抑郁自評量表
干預前,兩組一般狀態、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干預后,兩組一般狀態、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見表4。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 <0.05

表4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維持性血液透析在治療終末期腎病中較為普遍,因其在維持機體電解質動態平衡及延長患者生命上具有重要價值,所以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8-9]。據統計,慢性腎病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而每年透析人數也在快速增長[10]。臨床顯示[11-12],血液透析時間較長且常出現疲勞、頭暈等不良癥狀,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自我護理能力均較差。研究稱[13],常規護理干預缺乏對風險的防范和評估,具有滯后性。而FMEA 可提前對透析流程進行評估,矯正失效因素,防患于未然,具有前瞻性[14]。相對于常規護理干預,基于FMEA 模式的護理管理措施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改善心理狀況更有效[15-16]。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基于FMEA 模式的護理管理措施后,觀察組SAS、SDS 評分低于對照組(P <0.05)。這是因為,FMEA 模式由失效模式和效應分析兩部分構成[17]。失效模式主要在透析前、透析中、透析后觀察可能存在的不良事件;效應分析通過分析安全,提出合理的預防措施。因此,FMEA 模式可及時發現透析過程中的漏洞,對風險進行量化,發揮相應的防御能力[18]。同時,FMEA 小組全面評估透析患者的實際狀況,并制訂針對性的護理方案,通過健康宣教及強化溝通的方式,緩解患者的心理壓力,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19]。FMEA 小組成員均經專業培訓,可熟練掌握透析過程的相關操作,并根據透析流程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將操作流程細化,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由此可見,基于FMEA 模式的護理干預具有更細致、更全面的特點,其護理針對性更高[20-23]。本研究結果顯示,經基于FMEA 模式的護理管理措施后,觀察組一般狀態、軀體疼痛、生理機能、生理職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社會功能評分高于對照組(均P <0.05),與上述結果一致。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 <0.05)。這是因為,FMEA 模式前瞻性的分析并審視透析流程,及時發現并改進透析中的高風險因素,提前做好防范,有效避免透析事故的發生[24-25]。同時,在實際執行過程中,FMEA 小組記錄差錯事故,并對差錯事故進行頭腦風暴,集思廣益,優化對策。FMEA 模式擺脫經驗式護理的局限性,使護理更具有針對性[26]。此外,FMEA 模式將透析過程中的潛在風險進行排序,側重護理重點,提高護理質量[27]。本研究基于風險評估由透析前、透析中和透析后對患者進行干預,從而提高護理依從性,促進術后康復,減少并發癥。
綜上所述,基于FMEA 模式的護理管理措施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效果顯著,其在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心理狀態及預防術后并發癥上發揮突出作用,可應用于臨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