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靜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目前肺癌已成為世界上發病率和病死率最高的惡性腫瘤,嚴重危害人類健康,西醫雖有多種治療方式,但副作用明顯,且在減少復發轉移、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等方面療效相對局限。近年來,中醫藥憑借整體觀念、辨證論治、平調陰陽、標本兼治的特色,在治療肺癌方面有一定的優勢。朱佳教授為江蘇省名中醫,行醫30余年,先后師從國醫大師周仲瑛、徐景藩教授,中醫底蘊豐厚。朱教授認為,肺癌的病機為本虛標實,氣陰兩虛為本,痰瘀互結、癌毒阻肺為標,臨證時要認清本虛之所在,注重痰濁、瘀血、癌毒等關鍵病理因素,選擇合適的抗癌解毒散結方法,同時不忘調節情志、顧護脾胃,以扶正、祛邪、固護為治療原則,其經驗方肺消瘤散臨床效果顯著[1-2]。筆者有幸跟師隨診,受益良多,現將朱教授運用扶正祛邪法辨治肺癌之經驗介紹如下。
肺癌的病因包括正氣虧虛、外邪侵襲、邪毒蘊積、內傷七情、飲食失調等。肺為嬌臟,為臟腑之華蓋,不耐寒熱,六淫邪毒易從皮毛、咽喉合于肺,繼之盤踞不去,從而導致氣機失調,肺氣郁,肺失治節,肺氣宣發肅降失司,津液輸布失常,血液運行不暢,津聚為痰,血滯為瘀,痰濁瘀結互搏,釀生癌毒,膠結成塊,傷及氣陰,發為肺癌[1]。
朱教授認為,正虛邪實是肺癌的基本病機特點。在本病發生發展過程中,正虛是根本,邪實是關鍵。正如《內經》[3]所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醫宗必讀·積聚》[4]曰:“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雜病源流犀燭》[5]載:“邪積胸中,阻塞氣道,氣不得通,為痰為血,皆邪正相搏,邪既勝,正不得制之,遂結成形而有塊。”其中,正虛以氣陰兩虛為主,邪實多為痰凝、血瘀、癌毒,病位主要在肺,與全身多個臟器關系密切。其病理因素為痰、瘀、熱、毒,病理性質屬本虛標實,本虛為正氣虧虛,標實為痰瘀毒結。早期正氣尚盛,邪氣尚淺,以標實為主;中期正氣漸損,邪氣漸盛,虛實夾雜;后期正氣大虛,臟腑敗壞,五臟俱損,以本虛為主。
正虛邪實貫穿肺癌演變全程,治療當以扶正祛邪為基本治法。臨證需根據疾病不同階段和患者具體情況分清主次,早期以攻為主或先攻后補,中期宜攻補兼施,晚期以補為主、佐以祛邪。扶正主要為益氣養陰,祛邪主要為化痰散瘀、解毒抗癌。
2.1 益氣養陰 肺為氣之本,且肺為嬌臟,喜潤惡燥,極易因各種因素導致氣陰兩虛,并貫穿肺癌始終。癌毒久居人體,不斷消耗氣血津液,導致臟腑失養,功能失調。癌毒犯肺,肺氣壅滯,肺失治節,不能通調水道,津聚成痰,血滯成瘀,痰瘀癌毒膠結,日久郁而化熱,耗氣傷陰。且放化療等西醫治療手段不斷損傷人體正氣,放射線的毒熱效應、化療引起的嘔吐等副反應不斷消耗津液,加重氣陰兩虛證候。同時,氣陰愈虛,癌毒愈盛,腫瘤進展愈快,形成惡性循環。因此,臨證時益氣養陰必不可少。朱教授常選用黃芪、女貞子、黨參、炙鱉甲、南北沙參、天冬、麥冬、百合等藥物,胃陰虛者可用石斛、玉竹,腎陰虛者可用黃精、枸杞子、山萸肉,陰虛內熱者多用知母、天花粉。
2.2 化痰散瘀 古人云“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痰濁內阻或流傳于肺,肺失宣降,是導致肺癌發生、發展的重要病機。全身或局部的血液運行不暢或瘀滯不通而成血瘀,是癥瘕積聚的發病機理之一[6]。痰濁瘀血既是邪毒侵襲、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又是正氣虧虛、邪毒膠結成塊的致病因素,痰瘀互相影響,互相致病[7]。朱教授認為,痰瘀互結為肺癌的關鍵病機,化痰散瘀為治療的一大重要法則。藥用半夏、陳皮、白芥子、白前等溫化寒痰,浙貝母、瓜蔞、膽南星、僵蠶等清熱化痰,桃仁、當歸、川芎、赤芍、丹參、雞血藤等活血化瘀。由于肺癌為有形之痰積聚于肺部形成的實質性腫塊,治療時需適當選用兼顧軟堅散結功效的藥物,如僵蠶、浙貝母、夏枯草、山慈菇、貓爪草等化痰散結,三棱、莪術、土鱉蟲等化瘀消癥。
另外,朱教授指出,肺癌患者常表現為瘀熱相搏證,見胸痛、咯血、鼻衄齒衄、皮膚瘀斑瘀點、舌質暗紅有紫氣等,治當涼血化瘀以清解血分熱毒、涼散血中瘀滯,藥用桃仁、赤芍、生地黃、牡丹皮、水牛角、旋覆花、茜草、凌霄花等。
2.3 解毒抗癌 長期吸煙灼傷津液,或外來邪毒襲肺,或七情內傷,或正氣虧虛,傷及肺臟,肺氣失于宣發肅降,釀生癌毒。癌毒與痰濁、瘀血、熱毒、濕熱等相互膠結凝滯,附著于肺部,形成肺積。癌毒阻肺是肺癌發生、發展及加重的關鍵,為肺癌致病之根,癌毒走注為肺癌轉移傳變之因,癌毒阻肺盤踞不去,久則生痰、化瘀、郁熱、耗氣傷陰,導致肺癌的各種病理變化[8]。癌毒內伏,深藏于肺,亦容易引發炎癥和感染。因此,解毒抗癌之法應貫穿肺癌的整個治療過程,以減輕癥狀,一定程度上控制腫瘤發展。朱教授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蓮、藤梨根、蜀羊泉、石見穿、龍葵、漏蘆等。肺癌晚期患者,癌毒之邪頑固,一般解毒抗癌藥物殺傷力略顯不足,非攻不可,可適當選用澤漆、蜂房、全蝎、蜈蚣等性峻力猛、有毒之品以毒攻毒。
3.1 平補平攻,徐徐圖之 朱教授認為,肺癌的治療不宜一味補益或攻邪,宜采用平補平攻之法。肺為嬌臟,不耐寒熱,喜潤惡燥。補益太過,則滋膩礙胃,不易吸收,肺脾虛弱,虛不受補,愈補愈虛,更不利于邪實消散;攻邪太過,則損傷脾胃,正氣愈虛,癌腫反而不能得到有效控制。故臨床用藥宜平和,不宜過多堆積苦寒、溫燥、滋膩、峻猛之品,尤其是解毒抗癌類藥物,劑量不宜過大,藥物不宜過多,以求循序漸進,徐徐圖之,調和陰陽,扶正與祛邪相得益彰,使機體維持相對平衡的狀態。
3.2 培土生金,顧護脾胃 《脾胃論》[9]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弱則百病即生。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機升降出入之樞紐。一方面,肺屬金,脾屬土,土能生金。肺虛補脾,健脾補土以生肺金,虛則補其母也。《張氏醫通·虛損》[10]曰:“脾有生肺之機,肺無扶脾之力,故曰土旺而生金,勿拘拘于保肺。”肺脾同補,臨床上往往療效顯著。另一方面,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脾失健運,不能運化水谷精微,聚濕生痰,形成痰濁。健脾可以杜絕生痰之源,使化痰事半功倍。因此,朱教授臨證尤其重視脾胃的作用,治療上每每不忘顧護脾胃,常以四君子湯或參苓白術散加減,藥用茯苓、炒薏苡仁、炒白術、淮山藥、白扁豆等補脾健脾,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炒麥芽、藿香、砂仁等醒脾運脾。
3.3 調肝理氣,宣暢氣機 朱教授指出,肺癌與肝臟關系密切。肝失疏泄,樞機不利,或木叩金鳴,或木火刑金,或木郁克土、生痰犯肺,導致肺失宣降;肺癌既得,或經絡血脈受阻,宣降不利,或肺氣虧虛,氣虛日久致肝氣不足而郁滯,導致肝失疏泄,樞機不利,氣機升降失調,氣血失和,木反侮金,形成惡性循環[11]。臨床常表現為干咳無痰、痰中帶血、胸悶、胸脅脹滿或疼痛、急躁易怒、焦慮抑郁、口苦、往來寒熱、脈弦等,可歸納總結為肝郁氣滯、氣郁化火、肝陽上亢、少陽樞機不利等4種證型。此外,痰濁瘀血的形成亦與氣機息息相關。《丹溪心法》[12]強調:“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氣,氣順則一身津液乃順矣。”治痰先治氣,氣行則痰消,痰消則肺氣宣降復常。血瘀多因氣虛無力行血或氣滯不能行血所致,補氣藥多藥性黏膩,適當加入理氣之品可使補而不滯,而活血必先理氣,氣行則血行。因此,治療當調肝理氣,宣暢氣機,肝肺同治。朱教授常以麻黃、桔梗、杏仁、旋覆花、紫蘇子、厚樸、前胡等宣降肺氣,青皮、香附、醋柴胡、香櫞、佛手、娑羅子等疏肝理氣,柴胡、黃芩、半夏和解少陽,菊花、黃芩、梔子、車前子、夏枯草、青黛等清肝瀉火,天麻、鉤藤、白蒺藜、赭石等平抑肝陽。
3.4 善用蟲藥,直達病所 肺癌之為病,乃多種病邪長期作用于人體,積聚日久而成,久病入絡,邪毒深藏,病根深重,病情復雜,患者臨床表現亦多種多樣,治療上存在一定難度。蟲類藥為血肉有情之品,攻逐走竄,直達病所,張錫純曰其“走竄之力最速,內而臟腑,外而經絡,凡氣血凝聚之處皆能開之……”,國醫大師朱良春教授將其功用概括為攻堅破積、活血祛瘀、息風定驚、宣風泄熱、搜風解毒、行氣和血、壯陽益腎、消癰散腫、收斂生肌、補益培本等10個方面[13]。由此看出,蟲類藥在腫瘤的治療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善用蟲類藥治療肺癌是朱教授的用藥特色之一,療效往往能得到較大提高。臨證時常用僵蠶疏風散結,全蝎、蜈蚣息風止痙,地龍通絡平喘,壁虎、蜂房祛風解毒,九香蟲行氣止痛,土鱉蟲化瘀消癥。需要注意的是,蟲類藥大多有毒,且含有異體蛋白,容易發生過敏反應,使用時要把握劑量,掌握功效,對癥用藥,避免不良反應。
3.5 知常達變,隨證加減 肺癌患者常為復合證型,虛實夾雜,病機復雜,臨床表現多變、癥狀不一,朱教授診治時注重知常達變,隨證加減,靈活用藥。如伴惡性胸腔積液,多用桑白皮、葶藶子、澤瀉、豬苓瀉肺利水;如有癌性疼痛,多以延胡索、片姜黃行氣活血止痛,全蝎、蜈蚣、桑枝、徐長卿通絡止痛;痰中帶血或咯血時常用三七粉、白及、茜草等止血;咳嗽氣喘時常用麻黃、杏仁、射干、桔梗、紫菀、款冬花等宣肺平喘;聲音嘶啞多用木蝴蝶、蟬蛻、掛金燈利咽開喑;如伴骨轉移多從腎論治,用骨碎補、補骨脂、狗脊等補腎強骨;伴有腦轉移時病理因素多為風、火、痰、瘀,常用全蝎、蜈蚣、壁虎、地龍祛風化痰、通絡止痙;化療后出現惡心嘔吐時常以橘皮、竹茹、姜半夏和胃降逆;出現骨髓抑制時多用黃芪、黨參、當歸、熟地黃、阿膠、雞血藤等益氣養血;伴有放射性損傷時以玄參、麥冬、生地黃等清熱養陰;手術患者術后則強調益氣養陰,促進肺功能恢復。
案1.白某,男,60歲。2020年5月21日初診。
主訴:確診肺癌半年。患者2019年底因右側背部不適查胸部CT發現右側胸腔積液,惡性腫瘤不排除,胸腔積液病理示腺癌,目前采取靶向治療。刻下:時有口瘡,口干,疲乏無力,寐欠安,胃納尚可,二便調,舌質暗紅、苔薄膩,脈小弦。既往有慢性乙型肝炎病史。診斷:右肺腺癌。辨證屬氣陰兩虛、癌毒走注、痰飲停肺,治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佐以瀉肺利水。處方:
黃芪30 g,女貞子15 g,雞血藤15 g,炙鱉甲10 g,百合10 g,天冬10 g,麥冬10 g,南沙參10 g,北沙參10 g,半枝蓮30 g,白花蛇舌草30 g,漏蘆15 g,白薇15 g,豬苓30 g,桑白皮25 g,葶藶子10 g,白芥子10 g,枳殼10 g,旋覆花5 g,垂盆草30 g,陳皮10 g,砂仁3 g,茯苓15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炒谷芽15 g,炒麥芽15 g,甘草5 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6月4日二診:自訴外院復查胸部CT示左側胸腔積液較前好轉,藥后癥狀明顯改善,口瘡消失,寐可,時有大便不暢,或帶有少許鮮血,小便正常,舌質稍紅有瘀斑、苔薄,脈小弦。治守前法,以初診方加檳榔10 g、荊芥炭10 g、地榆10 g、蜈蚣3 g。
6月18日三診:大便欠實,余無明顯不適,舌質暗紅、苔薄,脈小弦。守方再進,以初診方加蜈蚣3 g、炒薏苡仁30 g、荊芥10 g、焦山梔10 g。
按語:患者有右肺腺癌、胸腔積液、慢性乙型肝炎病史,結合癥狀、舌脈四診合參,辨證屬氣陰兩虛、癌毒走注、水飲停肺,治當益氣養陰、清熱解毒,佐以瀉肺利水。瘀阻血脈,血不利則為水,氣機阻滯,則肺失宣降,脾失健運,津液不歸正化,痰飲更甚,故治療當兼顧活血化瘀、理氣化痰。方中黃芪補氣升陽,又能利水;女貞子、炙鱉甲、百合、天冬、麥冬、南沙參、北沙參滋養陰液,扶正補虛、益氣養陰;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漏蘆、白薇清熱解毒抗癌;雞血藤養血活血;豬苓、桑白皮、葶藶子、垂盆草利水滲濕、瀉肺逐飲;白芥子、枳殼、旋覆花、陳皮理氣化痰;茯苓、砂仁健脾化濕;焦山楂、焦神曲、炒谷芽、炒麥芽運化脾胃;甘草調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解毒抗癌、瀉肺利水、理氣化痰、健脾運脾之功。二診患者諸癥好轉,但大便不暢、時有鮮血,舌質稍紅,故加檳榔行氣消積,荊芥炭、地榆涼血止血,蜈蚣以毒攻毒加強抗癌解毒之效。三診患者大便欠實,余無明顯不適,病機同前,故治守前法,在初診方藥基礎上加用蜈蚣抗癌解毒,炒薏苡仁健脾祛濕,荊芥祛風解表,焦山梔清熱瀉火。
案2.劉某,女,71歲。2020年7月30日初診。
主訴:發現肺占位1月余。患者2020年6月23日體檢發現右肺下葉占位,并發腦梗死。7月1日于南京市鼓樓醫院住院行肺穿刺活檢,病理示腺癌(中分化,伴骨轉移),暫未行放化療,基因測序陰性,予口服安羅替尼治療,但因服用第1天頭暈明顯而停藥。刻下:行走不穩,頭暈,二便調,口干欲飲,手麻。舌紅苔薄黃膩、舌下靜脈迂曲,脈細弦。診斷:右肺腺癌。辨證屬氣陰不足、痰瘀毒結,治以益氣養陰、化痰散瘀,佐以解毒。處方:
黃芪25 g,女貞子10 g,天冬10 g,麥冬10 g,炙鱉甲10 g,桑白皮10 g,地骨皮10 g,浙貝母10 g,膽南星10 g,葛根10 g,壁虎10 g,地龍10 g,當歸10 g,白英30 g,半枝蓮30 g,白花蛇舌草30 g,蜈蚣3 g,僵蠶10 g,豨薟草30 g,枳殼10 g,陳皮10 g,焦山楂10 g,焦神曲10 g,甘草5 g。14劑。水煎,每日1劑,分2次服。
8月13日二診:藥后體力改善,訴右肩疼痛,胃納尚可,行走不利,舌紅、苔薄黃膩,脈細弦。初診方加桂枝10 g、片姜黃10 g、骨碎補10 g。
8月27日三診:左下肺灼熱感,左上肩臂疼痛,尿頻,舌紅、苔薄黃膩,脈細弦。治守前法,二診方改桂枝6 g,加黨參15 g、雞血藤15 g、菟絲子15 g、益智仁15 g。
按語:患者右肺腺癌,有腦梗死病史,行走不穩、頭暈、口干欲飲、手麻均為氣陰不足、痰瘀毒結之象,舌紅苔薄黃膩、舌下靜脈迂曲、脈細弦亦符合此病機特點。治以益氣養陰,化痰散瘀,佐以解毒。方中黃芪、女貞子、天冬、麥冬、炙鱉甲益氣養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熱而不傷陰、利肺水而不傷正;浙貝母、膽南星、僵蠶化痰散結;葛根、壁虎、地龍、蜈蚣、當歸活血通絡;白英、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抗癌解毒;豨薟草清熱祛濕;枳殼、陳皮利氣化痰;焦山楂、焦神曲運脾健脾;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充分體現了朱教授扶正與祛邪兼顧的治療思路。二診患者體力改善,但右肩疼痛、行走不利,考慮患者腦梗死、骨轉移病史,故加桂枝溫通陽氣、片姜黃行氣活血、骨碎補補腎強骨,加強通經止痛、補腎強骨之功。三診患者肺部灼熱感,故在二診方基礎上減小桂枝用量以減弱溫通之力,肩臂疼痛、尿頻又為氣虛血瘀、腎虛不固之象,因此加用黨參補益正氣,雞血藤養血活血,菟絲子、益智仁補腎固精。
肺癌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中醫辨證治療有一定優勢。朱教授提出,肺癌的病機特點是正虛邪實,治療大法為扶正祛邪,扶正以益氣養陰為主,祛邪主要為化痰散瘀、解毒抗癌。臨證時要注意平補平攻,顧護脾胃,調肝理氣,善用蟲類藥物以直達病所,并根據病人具體情況隨證加減,知常達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