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曉燕 許碧容 徐朝陽 劉光輝
(1.廣東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廣東 佛山 528200;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3.福建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眼科研究所,福建 福州 350004;4.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福建 福州 350004)
五輪學說認為,目之白睛屬肺,為氣輪,但目與肺之關系,并不僅限于白睛。《證治準繩·七竅門·五輪》[1]8首言:“大抵目竅于肝,生于腎,用于心,運于肺,藏于脾”,而《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在收錄此篇時則將其改為“潤于肺”,提出“目潤于肺”的觀點[2]24。肺主氣,朝百脈,將氣血津液上輸于目,潤澤睛珠,二者觀點各有側重。一者強調肺之協調氣機、宣發上行的助運功能;一者強調氣血津液對睛珠的潤澤作用。筆者擬從精氣血津液的上承與有序運行出發,論述肺于眼目之“運行”與“潤澤”的機制功用,探析“目運于肺”與“目潤于肺”兩種觀點的內涵及臨床意義,以期對臨床眼病從肺論治有所裨益。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肺者,氣之本”[3]16,肺主一身之氣,推動精微敷布周身,調節氣機。肺氣充沛,宣降相和,臟腑經絡之氣升降出入協調通暢,精血津液隨氣上濡于目,則睛充目明,可視萬物。目運于肺,一從氣機調節而言,二從精氣血津液運行而論,二者各有所司,相輔相成。
肺于目之“運”包括兩部分,一是通過宣發運動使氣上行至眼目;二是通過治節協調,使全身及眼內之氣血津液運行有序。《靈樞·大惑論》[4]139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目居上焦,精、血、津液的上承主要依賴于氣。《素問·五藏生成論》[3]17曰:“諸氣者,皆屬于肺。”氣機之調節,雖為肺之宣降、脾胃之升清降濁、肝之疏泄、腎之納氣及三焦之通行諸氣共同協調完成,然正如《素問·靈蘭秘典論》[3]13所言:“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全身氣機的協調有序依賴于肺的治理調節。通過肺的宣發肅降,呼吸勻暢,吐故納新,從而使氣機升降出入運動協調。
故而,肺氣充盛,氣機和暢,則五臟六腑之氣載精血津液上注于目并有序運行,目得氣之充、精之涵、血之養、津之潤、液之濡,故可目視精明,辨析萬物。若肺氣不宣,抑或外邪犯肺,肺經蘊熱,治節失司,臟腑之氣失和,眼內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則目失濡養,目視昏暗,或氣血津液溢于脈外,而致眼內血證、水腫等。故“目運于肺”,實則言肺之治節有度,氣機得暢,從而使目睛受承有源,濡養得序。
“目潤于肺”可視為“目運于肺”之具體闡述。潤,即潤澤滋養,改為“目潤于肺”,表面上看似乎是單獨強調了肺主水對于眼目水液代謝的重要性,實則不然。《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2]23曰:“外有二竅,以通其氣,內包諸液,液出則為淚,中有神膏、神水、神光。真血、真氣、真精,皆滋目之液也。”因此,“目潤于肺”,并非單指津液之潤澤,也包括了真精氣血的滋養。
2.1 真精充——眼目可生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2]23曰:“真精者,乃先后二天元氣所化之精汁,先起于腎,次施于膽,而后及乎瞳神也。” 真精,特指五臟六腑之精中輕清精微者,在肺的宣發與治節作用下,升運滋養于目竅。目之生成和視功能的產生,無不賴于精的濡養。精為氣之母,為神之宅,能與氣、血、津液相互滋生,相互轉化,所以在滋養目竅的諸種物質中,以精為首要基礎。《素問·脈要精微論》[3]25曰:“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黑白,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亦說明了真精對于眼視功能的重要作用。
2.2 真氣和——瞳神得養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2]23曰:“真氣者,即目經絡中往來生用之氣,乃先天真一發生之元陽也。”真氣,特指往來出入于眼內經絡脈道,具有生養作用之氣。臟腑之氣中清陽精微部分,在肺的宣發作用下,升騰上達于目,溫養瞳神,故真氣充盛則神光發越,目可視萬物辨五色。
2.3 真血旺——神光可發 《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2]23曰:“真血者,即肝中升運于目,輕清之血,乃滋目經絡之血也。”真血,特指血液中之輕清精微者,其向上運行至眼內經脈。目受血而能視,心主血,肝藏血,肺朝百脈,推動真血上運于目,化為膏汁,濡養神水。神水發源于三焦,乃“先天真一之精氣所化”,“即目上潤澤之水”,類似于西醫學的“房水”,具有維持眼內組織、提供營養等作用。房水來源于睫狀體,流經前房為角膜及眼內組織提供營養物質后,又回歸至血液進入血循環,正是“真血滋養神水”的具體體現。真血旺,神水充,瞳神得養,神光發越,可視萬物。
2.4 津液布——睛珠得潤 《靈樞·五癃津液別》[4]67曰:“五臟六腑之津液盡上滲于目。”津液上滲于目,清者為津,在目外化為淚液,潤澤目珠,保持白睛與黑睛的潤澤光滑;濁者為液,在目內化為神水、神膏,養護瞳神。肺主行水,肺氣通過其宣發肅降之力,推動并調節全身水液的輸布和排泄。《素問·經脈別論》[3]37曰:“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肺為水之上源,可將由脾傳至的津液向上布散至頭面,潤澤目竅。此外,肺為嬌臟,在體合皮,外邪入侵,首先犯肺;六淫之中,火、熱、燥邪,均可導致灼液耗津,使肺陰不足。一則津液虧虛,上潤乏源,二則肺氣受損,宣降失調,上承乏力,皆可導致目睛失潤。
真精、真氣、真血,乃眼內經絡脈道中精氣血的特稱,“因其輕清上升于高而難得,故謂之真也”。精、氣、血、津液,上承于目,化為神膏、神水、神光,對于目之生成、濡養及發揮正常的視功能均有重要作用,《審視瑤函·目為至寶論》[2]23云:“凡此數者,一有所損,目病生矣。”而這些精微物質得以上運升騰于至高之處的眼位,得益于肺之宣發、治節有度,氣機升降有序,則目充眼明。故“目潤于肺”,實則指通過肺之“運”,精微上承,滋養睛珠,目得以潤,強調了精微物質對于眼目的重要作用。
如前文所述,肺之于目,一有協調氣機、助氣上行之功,二有載精氣血津液上達于目并有序運行以潤澤目珠之用。無論是“目運于肺”,還是“目潤于肺”,皆可涵蓋兩種作用,僅是所側重點有不同,但亦皆有所不足。
首先,雖肺之宣降、治節之功與氣機調節至關重要,然中醫學更多認為精氣上承之力首歸于脾。《素問·陰陽應象大論》[3]7云:“清陽出上竅”,脾主升清,可將精微物質上升輸布于目,使目得清陽之氣溫養、精微物質潤澤。肺之宣發,向上向外,除可將氣血津液上輸于頭面諸竅,亦可外達于皮毛肌腠;脾之升清,則主要是通過脾氣的升動,將水谷精微和水液上輸心、肺及頭目。二者皆起上升的作用,實為相輔相成。眼科常用之補氣類中藥,亦多歸肺、脾二經,取其健脾益肺之功,如人參、黨參、黃芪、白術,但仔細辨別,則可發現這些藥多以補脾氣助其升清為主。筆者認為,肺雖為氣之本,但氣之運動實為多臟腑共同協調完成,于眼目而言,肺之協調氣機使升降出入有序的治節之功為首,宣發之力則需與脾之升清共同完成。故而,目雖“運”于肺,但不可拘泥于肺。在臨床治療中,若為治節失司,則應從肺論治,復其治節;若為氣不上承,應肺脾同補,以助其氣上升。
其次,精氣血津液雖得肺氣之“運”,得以上注于目,然精氣血津液各有所源,非肺者一臟之功。精者,腎之所藏,加之脾胃后天所化,合為人體之精。氣者,先天之元氣、肺吸入之清氣及脾胃運化之水谷之氣,合而為一身之氣,輸布至五臟六腑,是為臟腑之氣。血者,脾胃精微化生之營氣、津液及腎精共同上貫心脈,化赤為血。津液者,飲食水谷所化,脾胃之所生,腎之所主。故筆者認為,五臟六腑皆可令目“潤”,非獨肺也。在臨床治療中,目失潤澤,當先明辨失潤之病機,辨證施治,補其不足,復其“潤”目之源,同時輔以補肺以復治節宣發之功,方能補其虛而達其所,將所化生之精微物質有序上承至眼目,潤澤睛珠。
現臨床中眼病從肺論治,亦可分為“運”與“潤”兩種治療方法。
4.1 運——助肺宣發,復其治節 目失肺運,臨床常見于外邪傷肺,肺經郁熱,氣血瘀滯所致白睛溢血、紅赤等癥,如金疳之癥,可因外感燥熱之邪,內客肺經,肺氣失宣,治節失司,氣血瘀滯,即《證治準繩·七竅門·五輪》[1]5所言:“血隨氣行,氣若怫郁,則火勝而血滯”,治宜瀉肺清熱,方予瀉肺湯加減。亦可見于年老體弱、久咳傷肺者,由于肺氣不宣,治節失司,眼內氣血津液運行不暢,導致結膜或視網膜水腫、眼內血管阻塞,常加入桔梗、防風、車前子等宣肺利水藥。若肺因氣虛不上承,目失所養致視物昏花,則少單從肺論治,多以肺脾同治。
4.2 潤——養陰生津,潤澤目珠 目失肺潤,因肺主行水,燥易傷肺,氣血津液中,屬津液與肺關系最為密切,故現臨床中多用于干眼癥的治療,真精氣血失潤則運用較少。干眼癥,又稱角結膜干燥綜合征,中醫將其歸于“干澀昏花”“神水將枯”范疇。二者皆首載于《證治準繩·七竅門》:“干澀昏花者,“目自覺干澀不爽利,而視物昏花也……合眼養光良久,則得淚略潤,開則明爽,可見水少之故”[1]79;神水將枯者,“視珠外神水干澀而不瑩潤”[1]86。干眼之癥,究其原因,可總結為淚液生成不足及淚液輸布失調。中醫治療干眼歷史悠久,因肝開竅于目,在液為淚,腎者主水,肝腎同源,故前人多從肝腎治干眼,主要是通過滋養肝腎以養陰水、生津液。近年來,不少醫者提出肺對于目珠之潤澤亦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干眼癥最常見為肝腎陰虛證,其次為肺陰不足證[5]。干眼從肺而治,一可通過補益肺氣,復其治節,助其宣降,使津液得以上承于目,少獨用,多于養陰生津方中加入桔梗載氣上行;二是通過清熱潤燥、養陰生津、滋養肺陰,使津液得復,目珠得潤[6]。
綜前所述,肺之于目,一可助氣上宣、調節氣機,二可助運精氣血津液上至眼目并協調其在眼內有序運行。“目運于肺”與“目潤于肺”對臨床眼科治療確有指導作用,但中醫理論以整體觀念為核心,無論是生理或病理,都是五臟六腑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在治療眼病過程中,既要注重某一臟腑特定的生理作用,又不可忽視各臟腑間的協調合作。因五輪學說認為白睛屬肺,故眼病從肺論治多見于白睛疾患,但氣之上承、精氣血津液于目內之有序運行、潤澤目珠皆離不開肺的宣發與治節。故而,臨床治療眼病不可忽視補肺宣肺,復其治節。尤其是精氣血不濡睛珠,若僅從補其生化之源而治,忽視了主治節之“相傅”,雖補其虛而上承無序,潤而無章,非為良策。至于當取何方何藥,藥量幾何,方可升肺清宣之氣、復治節之功,則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