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翰 張貴方 田豐瑋
(重慶市中醫院,重慶 400021)
膝關節作為重要的滑車關節,其急性疼痛常見于體育運動中的接觸性或非接觸性損傷,伴有關節伸屈活動受限、局部皮膚紅腫、發熱,若不給予足夠的重視將影響患者膝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嚴重影響生活質量[1]。針對臨床各類急性膝關節疼痛,澄江學派特色技術以病變定部位、以虛實定補瀉深淺的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本文將附驗案1則討論澄江學派治療的特點。
膝關節乃脛股之樞紐,機關之室,諸筋之會,多氣多血之節。由于年老體弱,肝腎虧損,氣血不足,筋骨失養,出現肝虧則筋馳,腎虛則骨疏,動之不慎則傷節,或者復感風寒濕邪,氣血滯留節竅,不通則痛,不榮則痛。骨質稀疏,骨贅形成,筋脈拘攣,屈伸不利而生本病[2-3]。《素問·痹論》中描述“痹在于骨則重,在于脈則血澀而不流,在于筋則屈不伸,在于肉則不仁,在于皮則寒”。本病治療采用筋經理論,“以痛為輸”,分為虛實兩大證型。1)實證:實證患者多由感風、寒、濕、熱、瘀之邪后,導致局部氣血運行不暢,多屬“不通則痛”,具體可表現為患者膝關節疼痛發作較急,痛勢較猛,疼痛拒按,還可伴局部肌肉酸楚、紅腫等。2)虛證:虛證患者多病程纏綿,反復發作,從而耗傷氣血,損及臟腑,肝腎不足,多屬“不榮則痛”,具體可表現為患者多存在膝關節疼痛病史,多為慢性膝關節病的急性疼痛發作,患者疼痛喜按,可伴有關節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軟等[4-6]。
2.1 取穴方法 本法以髕骨中心為針尖方向,將膝關節分為8個針刺進針穴位,取穴則“以痛為輸”,選取8個方位中的痛點作為針刺穴位。同時本法結合了針刺的筋經理論和西醫學膝關節局部解剖學,分別將8個穴位下的肌肉組織韌帶進行了精確定位,從而方便取穴,同時精確地對局部肌肉韌帶組織進行松解[7-8]。1)髕骨區域定位:以左膝為例。離:該穴位位于髕骨正上方,其下組織分別為股直肌、髕上囊、膝關節肌。坤:該穴位位于髕骨外上方,其下組織為定位股外側肌。兌:該穴位于髕骨外側,其下組織包括腓側副韌帶、髂脛束。乾:該穴位于髕骨外下方,其下組織趾長伸肌、脛骨前肌。坎:該穴位于髕骨正下方,其下包括髕韌帶、髕下皮下囊、髕下脂肪墊。艮:該穴位于髕骨內下方,其下包括縫匠肌腱、股薄肌腱。震:該穴位于髕骨內側,其下包括脛側副韌帶、縫匠肌、股薄肌。巽:該穴位于髕骨內上方,其下包括股內側肌、大收肌腱。2)腘窩區域定位:以左膝為例。離:該穴位于腘窩正上方,其下組織包括半膜肌、脛神經。坤:該穴位于腘窩內上方,其下組織包括半腱肌、半膜肌。兌:該穴位于腘窩內側,其下組織包括半膜肌肌腱、半腱肌肌腱、半膜肌囊、隱神經。乾:該穴位于腘窩內下方,其下組織包括鵝足囊、腓腸肌內側頭下囊、脛神經、腓腸肌。坎:該穴位于腘窩正下方,其下組織包括跎肌、脛神經、腘肌、腓腸肌、腓腸內側皮神經。艮:該穴位于腘窩外下方,其下組織包括腓腸肌外側頭下囊、腓總神經、腓腸肌肌腱。震:該穴位于腘窩外側,其下組織包括腓腘囊、股二頭肌長頭肌腱、股二頭肌短頭肌腱、腓總神經。巽:該穴位于腘窩外上方,其下組織包括股二頭肌短頭肌、股二頭肌長頭肌、腓總神經[9-10]。
2.2 針刺操作 1)針刺操作:此療法首先于膝關節處,依次按穴位尋按痛點;尋得痛點后,由痛點進針,針以髕骨中心為針刺方向直刺,并行“九六補瀉”手法。九六補瀉法,是依據《周易》理論,以一、三、五、七、九為陽數、奇數;以二、四、六、八、十為陰數、偶數,選其中九六兩數為基數,應用捻轉、提插的九六數或九六的倍數作為補或瀉的刺激量[11-12]。操作如下:穴位進針得氣后,根據穴位對應實施補瀉操作3次。拇指向前連續小幅度捻轉(45°左右)9次為補,向后連續大幅度搓(180°左右)6次為瀉[13]。“九六補瀉法”能達到質變刺激量,補瀉效果明顯[14];期間可與針刺深淺(天部、人部、地部)相結合,實證操作時,針刺深度應由深至淺,依次于地部、人部、天部各行1次“九六補瀉法”,操作結束后留針30 min;虛證操作則應由淺入深,依次于天部、人部、地部各行1次“九六補瀉法”,操作結束后留針30 min。2)電針操作:針刺操作后,于留針30 min的同時,結合筋經循行的走形,連接電針,電極遵循頭側為陽,足側為陰的原則,波型順應虛實辨證,虛則用低頻連續波,實則用高頻連續波[15]。3)TDP操作:電針期間,以TDP治療儀照射針刺處,以局部皮膚潮紅為度[16]。
患某,男性,28歲,自訴1 d前夜間吹空調后,晨起時感左側膝關節疼痛不適,稍伴膝關節活動受限,行走時疼痛明顯,上下樓梯加重,自行使用膏藥敷貼后疼痛仍無明顯緩解,遂于門診就診。查體:左側膝關節結構未見明顯異常,局部肌肉未見明顯紅腫,屈曲活動受限,膝關節局部壓痛明顯,浮髕試驗(-)。舌淡紅,苔白稍膩,脈滑。
中醫診斷:膝痹,風寒實證;西醫診斷:急性膝關節疼痛。治療方案:結合患者發病時間、誘因、癥狀體征、舌脈象,考慮患者為感受風寒之邪后的實證疼痛,故囑患者仰臥位,先予患者左側膝關節進行疼痛定位定穴,仔細尋找后,明確患者為髕骨區域下離、巽、震、坎方位壓痛最為明顯,故局部消毒后,選用1.5寸毫針,分別以離、巽、震、坎穴作為進針點,以髕骨中心為針刺方向直刺,并于進針后在以上4穴分別行“九六瀉法”3次(依次于地部、人部、天部各行手法1次),手法結束后留針,并予電針兩組。第一組由離穴對接坎穴,離為陽極,坎為陰極;第二組由巽穴對接震穴,巽為陽極,震為陰極,采用高頻連續波30 min,期間配合TDP照射針刺處。經治后,患者當下立覺疼痛緩解,左膝關節活動受限減輕。連續施針3 d,患者左膝關節疼痛消失,活動自如。
綜上所述,澄江學派針法作為吳中朝老先生創立的治療膝關節疼痛的特色針法,是以病變定方位,以虛實定補瀉深淺的一種針刺手法上,結合了電針、TDP作為輔助治療手段的復合治療手段,其臨床應用范圍廣,可用于膝關節的各種非器質性損傷引起的急性疼痛。本法也可用于急性肘腕關節疼痛等,以治療該關節下的筋傷類疾病,其治療原理同急性膝關節疼痛的治療原理。筆者認為本療法是一種關節類疾患的新型診療思路,該方法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損傷小、操作難度不大等優點,值得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