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宇晴 何常春
1.湖南中醫藥大學研究生院,湖南 長沙 431000;2.湖南省衡陽市中醫醫院針灸科,湖南 衡陽 421001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是頸椎間盤及其相鄰結構的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的血管、神經而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對應的臨床表現的癥候群[1]。在國外發布的相關指南[2-3](美國物理治療協會、荷蘭皇家物理治療學會)中未查及“頸椎病”這一命名,而是統稱為頸部疼痛。其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頭枕部以及頸肩部的脹痛,可同時伴有上肢麻木無力、肌肉萎縮,或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癱瘓甚至危及生命。本病不僅發病率極高,且病情極易復發,臨床醫學對于頸椎病的治療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和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主要采用西藥鎮痛抗炎、擴血管、利尿脫水、營養神經等對癥支持治療,配合牽引及物理因子治療;手術治療則有著相當嚴格的手術適應癥和禁忌癥,在適當的時候進行微創治療,較為局限。
何常春教授是衡陽市中醫醫院第一批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碩士生導師,在20余年的臨床工作與研究中,總結出定痛方聯合針刀治療肝腎不足型頸椎病療效顯著,深受患者稱贊,現將吾師經驗闡述如下。
頸椎病在中醫典籍中沒有相應特定的病名,根據其臨床表現可歸于中醫學“項強”“痹證”等范疇。其發病多以肝腎不足、經絡損傷為內因,遇外邪侵襲或伏案久坐而誘發,病機為頸部筋骨受損,經絡氣血不通,病位在頸。根據《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頸椎病中醫分型包括:風寒濕型、痰濕阻絡型、氣滯血瘀型、肝腎不足型、氣血虧虛型。根據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對頸椎病患者癥狀的系統研究,最常見的癥狀為眩暈,其次是筋痹、項強、脈弦等[4]。
頸椎病眩暈這一癥狀歸屬于中醫學“眩暈”的范疇,《內經》中認為眩暈屬肝所主,與虛相關,《素問·至真要大論》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靈樞·衛氣》說:“上虛則眩。”《類證治裁·眩暈》有云:“良由肝膽乃風木之臟,相火內寄,其性主動主升。或由身心過動,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氣上騰,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腎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鳴,震眩不定。”由此,我們認為肝腎陰虧,水不涵木,陰不維陽,陽亢于上,發為眩暈。筋痹這一癥狀則屬于中醫的“痹證”范疇,華佗《中藏經》云:“痹者,愁憂思喜怒過多之使為也。”可見痹證的發病與七情有著密切的關系,肝主情志,肝不和則日久成痹也。《素問·痹論》又云:“五臟皆有所合,久而不去者,內舍于其合也……筋痹不已,復感于邪,內舍與肝。”可見筋痹與肝互為因果,筋痹日久感受外邪則傷肝,故治療筋痹當從肝論治。
故以上癥狀中醫辨證當屬肝腎不足型,其臨床表現為頸部疼痛,活動受限,伴隨癥狀為眩暈頭痛,耳鳴耳聾,失眠多夢,肢體麻木,面紅目赤。舌紅少津,脈弦。
隨著醫學技術的發展,治療頸椎病的手段也越來越多樣化,公認的中醫治療方法包括口服中藥治療、針刺治療、推拿治療、衍生針法治療、刮痧拔罐、藥物敷貼等治療方法[5]。目前已有學者通過血流動力學及血管微循環等研究證實口服中藥對頸型頸椎病有著明確的療效[6];針刺方法有行氣活血,疏通經絡的作用,現代研究[7]證明,針刺治療有著消除局部水腫和促進炎癥消退的作用,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衍生針法包括針刀療法、穴位埋線療法、耳針療法均已證實對于頸椎病的治療有效[8-10],其中枕下緣針刀松解治療已經研究證明治療頸源性眩暈有良好的療效[11]。
定痛方是何常春教授在數十年的臨床工作中總結出的經驗方,其組成為:骨碎補、姜黃、穿山龍、土鱉蟲、全蝎、補骨脂、黃芪、桂枝、白芍、甘草、牛膝、菟絲子、透骨草等,方中以骨碎補為君藥補腎強骨,穿山龍、土鱉蟲、全蝎、姜黃共為臣藥,續筋接骨、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補骨脂、黃芪、桂枝、白芍共為佐藥,調和營衛、顧護衛氣,增強人體抵抗力與抗邪能力;甘草作為使藥可調和諸藥。骨碎補,《藥性論》:“使,能主骨中毒氣,風血疼痛,五勞六極,口手不收,上熱下冷,悉能主之”。土鱉蟲,歸肝經,有小毒,《長沙藥解》描述其“善化瘀血,最補損傷”故其具有破血逐瘀、療傷定痛的功效,現代藥理研究[12]也證明其具有良好的鎮痛作用。穿山龍通經活絡,有抗炎、鎮痛、免疫抑制等類激素作用[13];全蝎有調達肝經之效,牛膝、菟絲子補肝腎,強筋骨。
針刀療法是朱漢章教授在中國古代九針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學外科用手術刀發展而成的一種介于針灸療法和手術療法之間的閉合性松解術,其起源于傳統針刺器具,但刺激量強于普通針刺,故針刀治療能更有效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的運行。同時,針刀刀刃的設計具有切割之作用,可有效松解病位的黏連、瘢痕,緩解攣縮,恢復其內在的動態平衡,且有利于炎性物質的吸收,改善周圍血供,解除局部病灶的壓迫,從而達到緩解癥狀的目的。已有研究[14-15]表明針刀對頸椎病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何常春主任認為,肝腎虧虛型頸椎病眩暈一癥其重要的發病機制之一是由于頸部椎動脈受到壓迫造成腦供血不足。目前有研究[16]表明由于體位不當寰枕筋膜長期處于受牽拉狀態,引起寰枕筋膜勞損、纖維增生,從而導致寰枕間隙變窄,椎動脈受壓,而針刀松解環枕筋膜可有效改善該癥狀。
劉某,女性,39歲,初診2020年10月12日,頭頸肩部脹痛伴右側手指麻木2月。患者訴2個月前不慎受涼后出現頸項部疼痛,前往當地骨科醫院就診,行相關檢查示“頸椎間盤突出”,予以口服中藥、針灸治療,未見明顯好轉,后于南華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完善檢查后于衡陽市中醫醫院就診。刻下癥見:頭枕部及右側肩部脹痛,右上肢疼痛,活動受限,右手指麻木,頭暈頭重,右側頭痛,納可,寐差,失眠多夢,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舌中有裂紋,左脈弦細,右脈沉。查體:C5-7棘突下及椎旁肌肉輕壓痛,未觸及條索、結節。輔助檢查:MRI示(南華附二2020年9月2日):C4/5、T1/2椎間盤突出,C6/7椎間盤輕度突出,C5/6椎間盤膨出,頸椎退行性改變。中醫診斷為項痹,肝腎陰虧證;西醫診斷為頸椎病。治療以口服中藥補益肝腎,活血止痛,方選自擬方定痛方加減,具體藥物如下:骨碎補30 g,補骨脂10 g,土鱉蟲10 g,全蝎5 g,姜黃10 g,黃芪30 g,桂枝10 g,白芍15 g,穿山龍30 g,菟絲子30 g,葛根15 g,蘇木10 g,桑枝10 g,炙甘草 5 g,蒲黃10 g。上方7劑,水煎服,日1劑,分兩次溫服。另予針刀松解枕下緣,操作方法如下:患者取俯臥位,充分暴露施術部位,由醫師調整至合適體位后保持不變,備皮,術者帶口罩、帽子、無菌手套,以碘伏和酒精進行針刀操作前常規消毒,鋪洞巾,選取枕骨大孔邊緣正中作為進針點,以0.1%利多卡因注射液在淺層進行局部浸潤麻醉,選用漢章牌針刀(北京華夏針刀醫療器械廠),型號為I型4號。左手指甲切掐進針點,右手持刀并保持刀刃豎直,針體垂直于骨面,緩慢進刀,到達寰枕后膜存在明顯的阻擋感時停止進針,循肌肉走行,松解3~5次,將針刀旋轉90°并橫切寰枕筋膜1~2刀后出針刀,切割時確保刀鋒不離開枕骨大孔邊緣,操作全程要和緩輕柔,出針后以無菌紗布按壓10 min以上,并以創可貼覆蓋,1次/周,4次為1療程[16]。2020年10月20日二診,患者訴頸肩部脹痛較前好轉,右手指麻木較前好轉,晨起偶有發作,頭暈頭重明顯緩解,無明顯頭痛,舌淡,苔薄,脈沉細。繼續予中藥7劑口服(原方減蘇木、炙甘草、蒲黃,加威靈仙),配合針刀繼續治療,針刀一療程后訴頸部脹痛、右上肢麻木感基本消失,無明顯頭暈頭痛。
按語:該患者以頭枕部及右側肩部脹痛,右上肢疼痛,活動受限,右手指麻木,頭暈頭重,右側頭痛為臨床表現,屬項痹范疇,結合舌紅苔薄白,舌中有裂紋,左脈弦細,右脈沉的舌苔脈象,辨為肝腎陰虛證。患者為中年女性,工作性質久坐伏案致慢性勞損,從而致氣血不通,脈絡痹阻,發為本病。患者因受涼發病,故加入葛根解肌,取葛根湯“太陽病,項背強幾幾”之意;蘇木入藥,取其活血止痛、散風之功效;桑枝味苦,性平,歸肝經,在此取其祛風除濕、輸通經絡、通利關節四肢之效,《本草匯言》謂其“去風氣攣痛”,可有效緩解頸肩部疼痛,改善手指麻木,又可引諸藥上行以達病所,已有研究證明[17]桑枝與葛根湯合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效果顯著,諸藥合用,共奏補益肝腎,活血止痛之功。7劑后患者癥狀好轉,疼痛明顯減輕,原方減蘇木、蜜甘草、蒲黃,加用威靈仙以鞏固療效。
患者初診表現為頭枕部及右側肩部脹痛,右上肢疼痛,活動受限,右手指麻木,頭暈頭重,右側頭痛,查體頸部未觸及條索、結節等針刀陽性體征,但有眩暈之癥,遂選擇前人經驗松解寰枕筋膜,患者長期伏案牽拉寰枕筋膜,引起寰枕筋膜勞損,通過針刀松解寰枕筋膜能夠促進血液流動,改善頸椎生理彎曲,使頸部結構間力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緩解頸椎病變從而減輕椎動脈受壓,提高大腦氧分供給,緩解眩暈之癥,同時,通過松解黏連,接觸肌肉、神經卡壓征可有效緩解患者局部疼痛。
何長春教授認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當代中青年人大多存在肝腎虧虛之現象,肝腎不足型頸椎病已成為頸椎病最常見的證型之一。治療上中醫以補益肝腎,舒筋通絡為基本治療大法,根據發病機制在解剖學基礎上消除病因,故以口服定痛方結合針刀治療肝腎虧虛型頸椎病可取得良好的療效,同時當根據患者的伴隨癥狀在遣方用藥上隨證加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