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陽市沈北新區注重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堅持“選好能人、帶強班子、搞活經濟、富裕百姓”的工作思路,實施“能人治村”強村富民工程,面向企業家、大學畢業生、退役軍人、機關企事業單位退休干部等人群選拔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不斷延伸農村人才孵化鏈條,形成科學的農村人才隊伍梯次培養格局,為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提供了組織保障。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首先要用改革的精神推動制度創新。沈北新區制定《能人治村激勵政策》,吸引了一大批企業家來沈北新區投資興業。例如,黃家街道腰長河村緊鄰遼河國家濕地公園,擁有萬余畝蘆葦蕩、荷花和錫伯族文化。在村第一書記、企業家蘇振宇的帶領下,通過“村企合營”新模式,打造出錫伯族特色古鎮,游客絡繹不絕,使村集體經濟收入和村民年人均收入顯著增加。興隆臺街道大孤柳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稻夢空間風景區創始人張愛忠采取“企業+村合作社+農民”運作方式帶富一方百姓,近年來又投資發展體驗式民宿項目,獲得了村民和黨員的一致認可。以蘇振宇、張愛忠為代表的黨員企業家,為村“兩委”班子帶來了新的發展理念,也為實現區域經濟跨越式發展作出了貢獻。
在村“兩委”換屆過程中,沈北新區穩步推進“一肩挑”工作,堅持把政治標準放在首位,突出“雙好雙強”,注重將思想政治素質好、道德品行好、帶富能力強、協調能力強、公道正派、廉潔自律、熱心為群眾服務的優秀人才選入村“兩委”班子,成為鄉村經濟發展和帶領農民增收的“主心骨”。例如,在沈陽市勞動模范、黃家街道拉塔湖村黨支部書記馬喜軍的帶領下,拉塔湖村成為全市第一個農機專業村,每年外出作業創收300余萬元。他還帶領村民與中化集團聯合開發萬畝智慧水稻種植項目,讓百姓的腰包鼓了又鼓。復員軍人、黃家街道大丁村黨支部書記張福鐸帶領全村黨員群眾,將一個昔日臟亂差的老大難村建設成全省聞名的環境整治先進村。他還引進北地龍華公司合作建設小龍蝦繁育基地,采取蝦稻共作綜合種養模式,預計50畝地年可增收280萬元。趙恒軍、岳德厚等一大批“能人型”村干部帶領群眾發展林下經濟,推廣種植野生刺嫩芽、甜葉菊等經濟作物,使種植戶的年收入不斷增加。
沈北新區建立村干部及后備人才信息庫,加強能人隊伍的梯次培養,實行致富能手和黨員雙向培養,將有思想、有魄力、有服務村民意愿的優秀黨員培養成為后備干部,將黨性強、作風好、能力突出的后備干部培養成黨組織書記。同時,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有針對性地開展培訓。沈北新區還建立完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與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重點培養農業職業經理人、技術能手、農業大戶、鄉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遺傳承人等人才,涌現出一大批“田秀才”“農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