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建中
關鍵詞:農光互補;助力;鄉村振興
引言
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中,利用豐富的光照資源,大力發展光伏扶貧、帶動產業,著力構建全產業鏈光伏帶動體系,帶動群眾打開鄉村振興。
1農光互補助力鄉村振興的必要性
通過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實現用地集約化,帶動效益的最大化。通過大力培育農光互補模式,形成頂上有光伏、地上有農業、周邊能務工、重點鄉鎮有物流倉儲配套的產業綜合發展格局。建成光伏食用菌產業園,建成元較大規模光伏+食用菌、光伏+蔬菜基地、光伏+中藥材育苗基地、光伏養殖基地、光伏+產業車間基地,建成分布式光伏+產業點。光伏產業不僅實現了“農+光”在空間上的互補,而且實現了在時間和季節上“全年候”。累計建成農光互補食用菌,設施蔬菜、黨參和黃芪育苗等種植業,互補特色養殖業,互補率達到85%以上。關聯“珍菌”生產的土地租費、承包經營收入、務工受益經濟效益逐步凸顯。先后引進培育龍頭企業、規范建設合作社參與經營,,發電收益帶動群眾增收,受益村和農戶增收渠道進一步拓寬,“農光互補”產業融合疊加效應持續放大,完成了由帶貧產業向“振興”產業的華麗轉身。光伏板下搭建大棚,最大的優勢是夏天能避免太陽直射,起到降溫效果,冬天能為大棚保溫,同時兼具防止冰雹、暴雨、凝凍等自然災害作用,對農業種植大棚起到很好的保護及防護作用。農業大棚則充分利用光伏支架下部的閑置土地資源,提高土地附加值。未來兩年,將利用光伏板下的有效土地,投資打造食用菌和中藥材設施農業基地,重點種植食用菌和中藥材,可解決當地人員就業。
2農光互補助力鄉村振興運行策略
2.1加強規模化經營
創新園區按照村級集中聯建布局方式,以現代農業發展模式,走綠色農業發展之路壯大農光產業。同時,由制定出臺入園企業前三年免費后兩年減半優惠政策,吸引光伏一期退出民營企業重新投入資本,參與到全縣光伏食用菌扶貧產業園光伏扶貧產業建設,構建了社會化扶貧、產業帶動大格局。園區光伏+觀光生態農業規模,對全縣光伏+帶動產業的孵化輻射帶動作用明顯,而且還催生了光伏+農旅觀光休閑產業發展模式的興起。按照運營維護企業專業、年發電量保底、運營維護費用合理的原則,通過公開采購的方式,擇優選擇有實力的運維企業對全縣光伏電站進行統一運營維護,確保發電量持續穩定。明確保底發電量要求,對每千瓦年發電量達不到要求的,將按照運維費用30%—70%予以扣除,保證發電量持續穩定。為有效降低運維成本,按照合同、運維費用支付、電站主要設備質保期延長協議,強化運維企業履約監管,避免了運維期間因企業變更造成費用逐年增高、設備更換權責不清等問題的發生,運維成本得到了有效降低。同時,強化日常監管,每個電站由村兩委從建檔立卡戶中確定電站管護人員,由運維企業負責專業培訓、績效考核,并按照考核結果支付工資,解決了村級電站分布分散、日常監管難的問題,確保了光伏產業的長效發展。集體經濟收入不斷壯大,而科學分配收益,則使得受益村實現發展,有力提升了村級自治善治的能力。
2.2改變了單純的資金模式
農光產業帶動發展,改變了單純的資金和項目輸入帶動,開始向產業發展的自我造血的不斷推進式發展,也有效推動了鄉村建設。用企業化和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創新推進渭源縣光伏扶貧帶動項目建設。利用國有平臺扶貧開發、吸收社會企業扶貧資金,為農光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為后續光伏扶貧帶動建設探索了有效經驗,規范了光伏電站的技術要求,確保了質量與安全,有效推動了農光產業健康發展。通過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產業發展模式,落實統一規劃地塊、統一開展培訓、統一提供良種和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產銷對接,分戶生產經營受益,建設標準化的產業基地,提高產業、農民、市場主體的組織化程度的帶動增收機制,有效解決了以往產業發展組織化程度不高、抗御市場和自然風險能力不足以及個體經營辦不好、辦不了的問題,分戶經營收入歸己的機制,有效解決了政策養懶漢的問題。不僅農光產業這樣,其它產業依靠產業增收,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通過大力發展農光互補產業,農戶和村集體實現了多渠道增收。農戶通過參與基地建設、就近務工、實操培訓、承租承包、訂單保障等多種經營方式獲得收入,通過土地流轉戶收益,農戶通過承租光伏食用菌大棚,近千人就近務工,人均年勞務收入提高。同時,培育帶動了倉儲、物流、加工、研發等相關產業發展,實現了農光互補規?;㈡湕l式融合發展。據統計,農戶從產業中獲得的收入已經占到總收入的70%以上,農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經濟效益已經凸顯,賦予了鄉村振興的新動能[1]。
2.3光伏賦能助力鄉村振興
幾年前極其嚴重的石漠化制約著經濟發展。光伏項目成功落地,治好難以發展的病癥。在強陽光的照耀下,光伏板延鋪在大山之間,不斷聚光成能。在發展光伏產業的同時,光伏發電企業還大力推動農光互補。一片片光伏板下各種蔬菜生機盎然,滿載優質食用菌專用車,都會駛出光伏場區的農業示范園。在發展光伏產業的同時,大力推動農光互補項目,利用當地資源,采用高支架和大間距布置光伏陣列。電站在發電的同時,高支架下的土地可種植經濟價值較高的農作物,帶動當地農民實現穩收增收。能源公司將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機遇,按照國家新能源融合農業發展要求,結合農業光伏示范項目建設、生產運營等相關經驗,不斷探索光伏發展模式,深化“農光互補”融合發展,實現光伏電站農業種植全覆蓋,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助力當代綠色經濟的健康發展[2]。
2.4搶抓機遇加大發展力度
某項目光伏發電項目交付,部分建成投入使用,日均供電量為10萬度。項目完工后,預計供電量70到80萬度。對貴州風電、光伏發電項目開發建設,需要做好統籌、建設規模配置、項目核準備案分級管理、項目建設運行調度實施及監督等管理工作涉及的主要方面逐一進行了規定。依據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名單的通知,各試點地區要改善新能源開發營商環境,降低分布式光伏開發建設非技術成本,減輕投資開發企業負擔。試點地區各類屋頂安裝光伏發電的比例均達到要求的[3]。
結束語
抓住國家大力發展新能源的機遇,按照新能源融合農業發展要求,結合農業光伏示范項目建設、生產運營等相關經驗,不斷探索光伏發展模式,深化農光互補融合發展,實現光伏電站農業種植全覆蓋,為實現碳達峰和目標,助力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郁啟華.深化“光伏+三農”融合助力鄉村振興[J].能源科技,2021,19(03):11-14.
[2]劉長杰,張菀航.孟洋:農光互補添花香,產業致富有“梨”想[J].中國發展觀察,2020(S2):64-71.
[3]夏蛟龍.智慧升級實現鄉村電氣化發展新態勢[J].農電管理,2019(1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