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強
關鍵詞:融媒體;適應;宣傳報道
引言
新聞專題報道在新媒體環境下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同時也對新聞專題報道提出了全新要求。如果專題報道視角、題材、內容等存在明顯缺陷,那么斷然無法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環境。為此,更有必要深入探究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專題報道的創新策略,現作如下分析。
1融媒體時代的新聞報道特征
(一)語言具有親民性
融媒體新聞報道較好的親民性,所報道的內容能夠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更加貼近,也會在報道上更多地使用通俗易懂的大眾性語言,因此新聞就更具親切感,傳播效果也會實現進一步提升。
(二)報道內容的生動性
通常人們對時政新聞的印象為生硬敘述模式,但融媒體能夠實現有效將國家政策和群眾自身利益相結合。如兩會新聞針對房產稅的一些報道上,新聞評論員會采用更為生動的模式,促進群眾了解更多的內容,采取人物模擬的方式實現人物設置講述,從而能夠借助生動的模式來敘述本來單調的新聞內容。
(三)民眾參與到新聞報道中
當前時代下任何人都能夠生產并傳播信息,而信息發布和參與的低門檻使得人們對參與政治討論的熱情提升。此外時政新聞的相關內容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更需要采取有效措施針對與人們密切相關的新聞開展溝通。因此,促進時政新聞內容與群眾生活更貼近能夠實現新聞傳播力度的提升。
2融媒體時代如何適應宣傳報道形式變化
2.1打造融合產品,滿足線上線下多類型用戶終端需求
聚合型、新形式的融媒體產品集群,可以滿足線上線下不同用戶終端的需求,對于拓展重大主題宣傳的用戶面具有突出作用。重大主題宣傳報道要想達到預期傳播效果,就要針對當前互聯網移動化、可視化、社交化的新特點,不斷策劃推出更多“科普化”“互動化”“年輕化”“資源整合化”和“短視頻化”的融媒體產品。在這方面,每年的全國“兩會”報道可以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如,人民日報客戶端聯合快手App于2019年推出的H5視頻產品《喂,你好嗎》,新聞網客戶端和新華大數據于2020年推出的《睿思有畫說》,人民日報于2021年推送的可視化新媒體產品《小紅線,向上攀》、H5小游戲《中國拼字大賽》,都是推陳出新、創意十足的新媒體產品。當前形式下的重大主題報道,應充分發揮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力量,放手讓融媒體內容擔當主角和重要輿論引導手段。江蘇省檔案館和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聯合推出的江蘇首部開放式大型全媒體檔案———《戰疫·蘇史記》,用中國史學經典《史記》《漢書》的經典體例,以開放性和互動性的交互方式。打造了一款關于“戰疫”的融媒體產品,不但記錄英雄故事,也實時動員市民配合當下“戰疫”需求,傳播效果也是十分顯著。
2.2善于捕捉新聞現場細節
相較于事后講述和情景再現,觀眾更愿意看到的是一個真實的現場。好的現場報道不僅能給予觀眾內心震撼,而且也能引發他們的情感共鳴。新聞現場大致分為三種情形。第一種是采訪對象忘記攝像機的存在,展現出他原本生活的模樣,比如吃飯時和家人們的閑聊,工作時和同事之間的交流,等等,這是最自然的情感流露。第二種是記者參與其中的現場,比如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時對發生事件的報道。第三種是記者“策劃”的現場,這類新聞大部分都是事后報道,第一現場已經消失。沒有當時的視頻資料,卻又想很好地展現現場時,就需要記者與采訪對象溝通,看能否將現場重現。這種現場一直以來存有爭議,因為無論模擬得多真實,這都不是原本的現場,而且或多或少采訪對象會受到記者的影響。當然,如果記者策劃的現場不是需要還原的現場,只是為了增添片子的生動感,比如讓農民鋤地時適當甩甩毛巾、發出幾聲哎呦哎呦的聲音等,這就另當別論。這三種現場最能給予觀眾代入感的當屬第一種。真實場景最能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讓觀眾身臨其境去思考。捕捉新聞現場細節非常考驗記者的智力和體力,因為這種現場出現前可能沒有任何的征兆,采訪對象更不會在這時突然停住,告訴記者“我馬上要真情實感開始流露了,請捕捉到這一畫面”。齊魯頻道曾經報道過這樣一條新聞,采訪對象是一名醫生,他正在跟記者講述一名十幾歲的患者感染上新冠肺炎后心理狀態非常不好,這時醫生突然哽咽住了,過了幾秒,他壓低聲音說:“我想到了我的孩子,不好意思。”他對著鏡頭揮揮手,想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情緒。這一鏡頭播出后,引發了觀眾的共鳴。這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現場。不過試想,如果當時記者發現采訪對象沒有說話后直接終止拍攝,就會錯失一個非常生動的故事。記者捕捉新聞現場細節不僅需要耐心,還需要細心,沒有細致的觀察,就不可能展現生動的現場。有些場面轉瞬即逝,這就要求記者既對現場有整體和完整把握,又能做出重點捕捉對象的正確選擇。當然,經驗豐富的記者也可以預判好現場的出現時機。比如尋親題材中,多年未見的親人團聚,兩人相見的這一刻一定很有沖擊力。好人好事題材中,很難捕捉到第一現場。人得救后第一時間,感謝救命恩人,那一刻的表情和話語遠比之后送錦旗再次感謝要生動得多。
2.3縱橫捭闔新聞內容多元融合傳播。央視專題
報道《央視新聞客戶端:H&M抵制新疆棉花只會換來中國消費者“自衛”》引發網友熱議,當然熱搜超過半數與此事件有關。央視新聞客戶端專題報道發出之后,澎湃新聞、騰訊新聞、人民日報、北京青年報、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網易、中新經緯客戶端、搜狐客戶端紛紛轉載和持續報道此次事件。專題報道后當日前排新媒體轉發量空前之高,僅人民日報客戶端轉發量就達到68萬次。
2.4發揮出自身的優勢
媒體歸根結底是給社會中的群眾提供新聞服務,所以新聞媒體在社會中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需要不斷的發揮出新聞媒體的正面的引導性作用,才能讓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充分的發掘群眾的力量,促進群眾素質的提升,為社會發展做出必要的貢獻。因此,媒體在宣傳報道工作開展中,始終堅持黨的正確領導,將各級黨組織發布的相關政策、方針真正的傳播到群眾中間,以更好的落實宣傳和服務的工作,報道一些具備正能量的先進人物和事跡,也可以將一些我們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以及研究成果利用媒體擴大影響力和宣傳的范圍,讓媒體發揮出引領社會輿論的優勢。此外,媒體還應該從正面角度進行宣傳,保證所有的新聞都是真實發生的事件,不存在捏造或者虛假宣傳的情況,同時也會讓群眾深深的思考,改變群眾的思想意識水平。
結語
綜上所述,新媒體環境增強了新聞專題報道的傳播力,同時也對專題報道提出了全新要求。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專題報道勢必需要更強的跨平臺報道形式適應力,以及更廣泛的多渠道報道內容覆蓋面。建議創新過程中,縱向延伸新聞視角多維立體呈現,橫向擴展新聞題材多面感染觀眾,縱橫捭闔新聞內容多元融合傳播。
參考文獻
[1]吳曉寧,楊帆.集成時代網絡專題文體的多媒體流變[J].傳媒觀察,2019(02):56-61.
[2]賈海麗,田少華,李建,等.守正創新云端出彩——長城新媒體集團全國兩會報道強化融合傳播[J].傳媒,2020(14):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