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張 琦
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中國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步履從容。
2 0 2 0 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脫貧攻堅取得勝利后,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是“三農”工作重心的歷史性轉移。2 0 21 年政府工作報告以及“十四五”規劃和2 0 3 5 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都將促進脫貧攻堅向鄉村振興的過渡作為重要的任務和發展方向。
作為中國當前農村發展最重要的兩項議題,如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兩者的有效銜接,我認為要在厘清二者關系的基礎上,制定銜接的總體原則,探索有效的銜接手段,最終形成兩者有效銜接的良性互動格局。
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均是黨中央圍繞“三農”問題提出的重大決策。總體上看,通過脫貧攻堅實現脫貧摘帽和實施鄉村振興的目的均是縮小城鄉居民間的發展差距,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的奮斗目標,但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差異。
首先,鄉村振興以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為總目標,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必然將推動脫貧地區產業結構更加完善,生態更加優美,鄉風文明建設更加突出,鄉村治理更加有效,農民生活更加富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鄉村振興是對脫貧攻堅成果的鞏固拓展,讓脫貧成效更加牢固持久。
其次,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亦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推動農業農村向現代化邁進。通過總結和提煉脫貧攻堅階段好的做法、成功經驗,將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設計、政策體系安排進行延伸深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經驗借鑒。
但同時要看到兩者的差異和不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要求在過渡期內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保脫貧人口不大規模返貧。而鄉村振興著眼于從根本上解決“三農”問題,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因此,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應遵循以下兩個基本原則:一是要將“精準”原則貫穿始終,堅持精準銜接、分類施策。二是要有序推進政策體系、工作體系、制度體系優化調整,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總指引。鄉村振興不是另起爐灶,而是在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向縱深推進。
要在觀念上做好銜接,為推進鄉村振興奠定思想基礎。脫貧攻堅期內,農戶從被動式的政府幫扶中受益,而鄉村振興則強調農戶“主動性”的自我發展。通過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可以推動農戶逐步從被動幫扶轉為主動發展。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提升農村人口“自主發展”的能力,讓人民群眾從內心深處轉變觀念,主動依靠自己的努力過上富裕生活。

寧夏西吉縣興平鄉扶貧車間,一名留守婦女正在展示她制作的服裝
要在規劃上做好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指導路徑。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針對不同發展水平、不同類型的地區、村莊,各地方各部門應加強分類指導,梯次推進。同時,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發掘和總結好經驗好做法,在有條件、基礎好、積極性高的地方樹立一批率先推進的典型,為其它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要在政策上做好銜接,構建鄉村振興的具體抓手。在5 年過渡期內,一方面保持現有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另一方面,要對扶貧政策逐項分類優化調整,逐步實現由集中資源支持脫貧攻堅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
要在機制上做好銜接,為鄉村振興提供堅強保障。精準推進領導機構、工作班子、駐村干部、對口幫扶、體制機制上的有效銜接,充分利用以往積累的組織經驗和人才資源,強化黨組織功能,重構農村基層社會動員機制,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增強集體行動能力,奠定鄉村振興戰略的組織基礎。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和新奮斗的起點。全面實現鄉村振興要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在產業、生態、組織、文化和人才等方面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推動要素配置、資金投入、公共服務向農業農村傾斜。
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實現產業興旺。產業發展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標志。首先要將鄉村振興戰略的思想和原則融入產業發展,牢牢把握產業選擇、資金籌措、技術服務、農民培訓等方面內容。其次是鼓勵多元產業發展,在原有產業基礎上,推動三產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提高產品增加值。最后要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效銜接,把小農生產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
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生態宜居。鄉村振興關鍵在于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的理念。首先要繼續以“兩山”思想為指導,將生態振興與產業振興融合起來,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其次要從生態保護、農業新業態、農業標準化生產方面促進脫貧地區綠色發展,加快鄉村振興進程。最后采取法律方式保證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切實落地,通過立法來保護鄉村整體環境。
促進組織銜接及強化,實現有效治理。首先要將“五級書記抓扶貧”的經驗總結提煉、推廣運用到鄉村振興中。其次要建立起相對完善的組織力量,利用駐村干部振興、第一書記振興、對口幫扶振興等方式提升鄉村治理的領導能力。最后要著力打造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重點抓好法制建設,以法治推進鄉村振興。
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實現鄉風文明。一方面,要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根本要求貫穿于鄉村振興的工作中,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實踐養成和制度保障,形成良好的家風家規,同時外化為自覺行動。并且要借鑒國內外鄉村文明的優秀成果,結合鄉村實際找到最適合自身情況的方法,形成富有特色的鄉村文化。
加強鄉村人才建設及引進,實現人才振興。一方面要以“內育”培養鄉土人才。通過加強教育和培訓,培養新時代的鄉土人才,使其成為推進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另一方面要以“外引”促進鄉村人才最優化配置。引進懂科技、懂管理、懂市場、懂法律的現代化人才,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保障。
“糧穩國安”塑造了大國心態、“望山見水”形成了新的預期,鄉村振興的藍圖已經開始在中國大地上鋪展。站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歷史關口,只有深刻理解了“三農”問題,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中國才能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步履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