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曄
淮北梆子戲又被稱之為“沙河調”,梆子聲腔系統傳入淮北一帶與明末清初西北農民義軍和山陜商人在淮河流域的活動有著極大的淵源。淮北梆子戲最初在阜陽地區十分流行,并在農村和城市建立起各種類型的班社,后在淮北興盛起來。皖北地區作為安徽省重要的交通樞紐,經濟發達,人員眾多,十分繁華。因此,經濟和政治的發達不僅吸引了全國各地的商人,同時也帶來了各地的文化,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使文化蓬勃發展起來。山西梆子、陜西梆子和河南梆子的唱腔在淮河流域得到傳唱,其中淮北梆子的形成與河南梆子的關系最為密切,發展成為具有淮河流域色彩的梆子腔調。
“把一種音樂與其根植之文化環境聯系起來考察,是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這種方法,本質是包含有文化地理學性質的。”①民間音樂受當地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宗教習俗的影響,呈現出具有當地特色的音樂文化特征。正所謂“鑼鼓不出鄉,各是各的腔”,即使兩地之間在距離上相近,但音樂的腔調特征也會有所差異。從音樂的起源來看,音樂的產生與人類的實踐活動息息相關,地理環境的不同也必然影響音樂發展的類型與特征。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地理環境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規律:地形地勢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景觀和人文景觀、由不同經緯度決定的溫度濕度的不同、民族宗教信仰、地理位置的差異等,都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音樂文化發展。民間音樂依賴于地理環境的形成與傳播,通過多角度的考察與分析,找到民間音樂與地域之間的諸多關聯,找到兩者之間的聯系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各類民間音樂為了區別各自之間的個性,用地域或地區來劃分,必要時,還要加上具體的地名,比如說:山東琴書、京韻大鼓、福建南音、四川清音等,從名稱上就可以直觀的看出音樂文化所具有的地理特性。因此,淮北梆子以淮北地區的地名命名來看,淮北梆子在發展的過程中凝聚了淮北當地的風格特征。
1、淮河流域自然地理特征對淮北梆子的影響
“德國地理學家F·拉采爾把人說成是環境的產物,認為人和生物一樣,其活動、發展和分布受環境的嚴格控制。”②在地理環境對音樂文化形成的作用中,江河最有重要的地位。縱觀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幾乎都與江河文明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中國與黃河、長江文明;古印度與印度河文明,古巴比倫和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文明;古埃及與尼羅河文明。由此可以看出,江河流動的特性,對音樂文化的形成與傳播具有連接紐帶、文化通道的功能。淮河在我國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是我國七大河流之一,全長約1000 千米。其地理位置位于我國東部,發源于河南省南陽市桐柏縣桐柏山太白頂北麓,流經豫、皖、蘇三省,在古代稱之為淮水,淮河與秦嶺共同構成我國南北分界線——秦嶺-淮河線。
安徽省處于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淮河中游地區,長江與淮河在安徽音樂文化發展方面共同充當著過渡帶的作用,為不同地區各類文明的匯聚創造了條件。因此,淮河兩岸的音樂文化經過南方與北方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特征,對皖北地區的音樂文化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淮北梆子的形成與淮河流域的地理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
安徽在地理位置上與河南上的相近,為梆子腔的傳入提供了地理位置上的便利,淮河、潁河等河流的水運交通發達,為梆子腔的傳入奠定了基礎。淮河流域位于黃河流域的南部,與黃河相比,淮河似乎多了一些溫柔的特點,河南豫劇中的豫東調屬于南線梆子中的一種,雖然梆子都屬于北方音樂文化,但受到南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淮北梆子在與豫東調的結合中,比高亢、粗獷的山陜梆子和山東梆子在唱腔上更多了一份柔情與細膩。
2、淮北梆子的歷史源流
淮北梆子戲是一種具有皖北地區特色的地方小戲,是梆子腔繁衍發展過程中在皖北地區的一個分支,從歷史上來看,淮北梆子與河南梆子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性。“梆子腔”是一種用硬木梆子擊節而得名的板腔體地方戲曲,追溯它的源流,它的形成與西北的民間音樂有著密切的聯系,陜晉民歌和曲藝對梆子腔的形成有至關重要的影響。秦腔作為梆子腔中的重要劇種,最初為曲牌體,后來發展成為板腔體。唐代,由于經濟繁榮,梆子腔得以定型。宋代,音樂文化空前繁榮,由于淮河流域的水運發達,有許許多多來自全國各個地方的商業船只,這些商人因為路途疲倦,會帶有當地的歌舞伎解悶,在停岸休息的時候,也會與當地的民間藝人一起表演,進行音樂文化交流。這些音樂文化沿途的相互交流過程中,在自身文化的基礎上又廣泛吸收了當地的民歌、戲曲、說唱等民間音樂文化,對音樂文化的傳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秦腔也在此時沿著河道傳入魯、豫、皖、冀,但后來由于元朝統治者“滅高腔”的政策,秦腔在這些地區并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一直到明代,梆子腔在潁河流域才得以恢復表演,它吸收了淮北的地方民歌以及一些說唱音樂的曲調,被稱之為“沙河調”。受到當地人民的喜愛,迅速在淮北流行起來,于清代成為比較成熟的劇種。
3、淮河流域人文環境對淮北梆子的影響
地域對音樂文化的影響,包含了許多方面的因素:地理、政治、經濟、民俗和宗教等。因此,人文環境同地理環境一樣,對音樂文化的形成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相互交織、相互作用,成為淮北梆子形成的必然因素。人文環境與人在社會中的行為有關,具有社會性,存在著這個地區隱形的被人們所共同認同的文化觀。皖北地區淮河流域的人文環境豐富多彩,有方言文化、民間風俗、節日儀式文化、歷史文物、信仰等方面。在這多姿多彩的人文環境影響下,對淮北梆子的風格特征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方言者,‘殊方異語’之謂也.而每一種語言都有它特定的流傳、適用范圍,這范圍就成為相應的方言區”。③從皖北地區的地方方言來看,語言滲透于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任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離不開語言的支持。語言的聲調以及結構對社會中各種文化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影響,因此,皖北地區具有濃厚地域色彩的民間音樂也擁有濃郁的方言氣息。淮北位于安徽的最北部,方言與方言區之間并不存在著絕對的界限。淮北梆子的產生與河南梆子中的豫東調有著密切的聯系。河南商丘是豫東調傳播發展的中心城市,商丘位于河南的東部,與皖北地區的淮北、亳州接壤相連,地域上的相近使豫東調對淮北梆子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淮北和商丘的方言同屬于七大方言區的北方方言區,通過細分淮北的方言和商丘的方言都屬于中原官話,因此,方言上的相近為淮北梆子和豫東調的交流提供了有力的條件。淮北當地的語言,也為淮北梆子注入了屬于淮北的色彩,淮北地區有著豐厚的語言文化,俗語、諺語比較多樣,在淮北梆子的唱詞有所體現。與此同時,唱詞講求音樂的韻律和語言的平仄發音的完美結合,使淮北梆子戲的語言比較規整。
如譜例:《風吹三軍司命旗》中的節選

其中的唱詞“鳳凰不落無寶地”就是一句民間俗語,意思是說,凡是它停下來的地方都是有寶物的,也就是比喻對自己沒有利益的事情是不會做的。用俗語來表達統治者對百姓欺壓。
“民俗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民眾所創造、沿襲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眾在社會生活中世代傳承、相沿襲成的生活模式,它是一個社會群體在語言、行為、心理上的集體習慣。”④社會中的民間風俗像語言一樣,在無形之中影響著這個地區的每一個人,與此同時,對音樂文化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在表演內容上有所體現。淮北梆子最初流行在皖北的農村,農村人民憨厚樸實,勤勞,淮北梆子在唱詞內容、旋律等方面接近廣大人民的生活,都具有淳樸的風格特點,具有很強的敘事性。唱腔結構中慢板的唱腔演唱,旋律線條較強,唱詞結構規范方整,多帶有襯詞的結構,接近于訴說,例如:“呀”、“哩”、“咳”等,襯字的加入使之更加強調了感情的表達。
旋律線在音樂的構成中至關重要,旋律線中的主干音、音程關系的特點、音域、旋律線的上行或下行走向,都影響著音樂的風格與特征。不同地域的音樂,旋律線自然也會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北方音樂的旋律線起伏較大,而南方音樂的旋律起伏較小。淮北梆子的骨干音為sol、do、re、mi,旋律線條上下起伏如山峰的感覺。從音程關系上來看,淮北梆子屬于南線梆子,與北線的山陜梆子、山東梆子在音程構成上有所區別。淮北梆子的旋律進行中,級進居多,少了四度的連續跳進以及音程大跳。這樣的音程關系特點,在南方音樂中比較常見,因此可以看出,淮北梆子的音程關系中,多了一分具有南方音樂的細膩與柔情。
“腔式是以一句唱詞為單位,詞曲同步運動所形成的基礎腔句的結構形式。它是節奏在戲曲音樂中的一種特殊表現。”⑤淮北梆子的唱腔有四大類,分別是慢板、二八、流水、飛板,眼起板落是淮北梆子的節奏最主要的一個特點。從板眼上來看,慢板類的板眼形式為一板三眼,二八板類和流水板類的板眼形式為一板一眼,飛板類為無板無眼,但其中以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為主。從節奏上來看,淮北梆子的節奏型比較簡單、規整,附點、切分節奏較少。旋律中,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較多,位于每句結束位置的拖腔使用全音符結尾,演唱時采用甩腔的演唱方式,因此,節奏具有舒緩的特點。
淮北梆子在歷史長河的發展下,其自身所帶有的地域特征逐漸顯示出來。北線梆子的音調以徵調式為主,梆子腔在淮河流域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受到當地音樂文化的不斷渲染,因此具有了與北線梆子不同的特征。皖北地區的民歌是以徵調式與宮調式居多,因此梆子腔調中也具有了宮調式的色彩。
“如果說結構好比人的骨架,撐持起一個活生生的物體。那么,旋律線、節奏、腔式則是人的外層肌體,構成一個完美的生物。而調式則是人的神經、靈魂、思維,是決定生物體的屬性,驅動生物體的中樞”⑥北方音樂的結構特征多為上下句的結構,多為板腔體;南方的音樂結構則多為起承轉合的四句式,多為曲牌體。梆子腔音樂為板腔體,板式變換比較靈活。
淮河在我國河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淮北處于我國淮河流域的北邊,處于與六省交界處,地理位置優越,孕育了豐厚的帶有濃郁地方風格的音樂文化。淮北梆子作為其中之一,其唱腔、歌詞、音階、旋律等方面都體現出了地方特色,是獨一無二的,獨特的淮河流域成就了淮北梆子這一藝術表演形式出現與發展。但是,在對淮北梆子的傳承和保護的問題上,目前還有所欠缺。因此,淮北梆子在傳承與發展中,應與其他的文化相互交流,吸收與借鑒對自身發展有益的東西,在不斷發展中,發揚光大。
注釋:
① 沈洽.《民族音樂學十年》,載《中國音樂年鑒》,1990 年卷。
② 李旭旦.人文地理學概說[M].科學出版社, 1985:7.
③ 喬建中.土地與歌——傳統音樂文化及其地理歷史背景研究(修訂版)[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292.
④ 王衍軍.中國民俗文化[M].暨南大學出版社, 2008:1.
⑤ 劉正維.20 世紀戲曲音樂發展的多視角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223.
⑥ 劉正維.20 世紀戲曲音樂發展的多視角研究[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