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怡
藝術歌曲作為聲樂體裁的一種,豐富了聲樂作品的內容。藝術歌曲發展到今日,對于藝術歌曲的界定問題,從有很大爭議到現在大多數學者已經有普遍認識——分為廣義與狹義。但用廣義與狹義來指導判斷具體作品是否是藝術歌曲的時候,會有不一樣的認識。這就導致一首歌曲不能確認是藝術歌曲,但能很準確地認為它是創作歌曲,是抒情歌曲,是群眾歌曲等。不確定的作品會在不同書籍中有不同的認識。有的書籍認為它可歸類于藝術歌曲,而有的書籍中并未出現。作為聲樂學習者,必定會接觸到藝術歌曲,但某首作品還沒有統一的類屬,有多重身份時,學生在選則不同類別的作品時就會模糊對體裁的認識。筆者與一些專家的認識一樣,藝術歌曲不可無限制的擴大,認為藝術歌曲是有自己獨有的特點。包容一些本不屬于藝術歌曲的歌曲來擴大藝術歌曲的邊界,會使藝術歌曲的概念模糊,甚至導致以大眾喜愛的,傳播范圍廣的,旋律、鋼琴伴奏好聽的,具有某種風格的歌曲都可稱之為藝術歌曲。筆者寫此篇論文的目的,就是要將分析的作品體裁較為準確的區分。從已知概念出發,判斷其是否是藝術歌曲或可以歸類于藝術歌曲。
由于對概念的不明確,會提出藝術歌曲是用來區分歌曲是否有藝術性的嗎?當然不是。聲樂作品的分類方式有很多,可從演唱形式、聲部劃分、題材、體裁等等方面進行劃分。藝術歌曲就是按照聲樂體裁這個分類來定義作品的。聲樂體裁還有群眾歌曲、抒情歌曲、舞蹈歌曲、搖籃曲等。學界認為,藝術歌曲的前身是德國的Lied,因為“Lied 技巧上、創作原理上注重敘事性、抒情性以及藝術性。”①藝術歌曲在20 世紀20 年代傳入中國,被稱之為“藝術歌”。在《冼星海全集》里對《詩歌十首》的說明中提到了“藝術歌”。
在許多理論著作與學術論文中,學者們對藝術歌曲的界定都有自己的見解,可以明確的是,藝術歌曲是由專業的作曲家所創作的優秀作品,其演唱形式為獨唱,其具有主要的三個特征可從歌詞、音樂、鋼琴伴奏來講。文獻中特別強調這三個主要特征是三位一體的,缺一不可,相輔相成。
藝術歌曲的歌詞選取具有較高文學性的詩作、出于名家的名詩,體現了藝術歌曲的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文學性。中國藝術歌曲從歌詞選擇的角度可分為古詩詞與近現代詩詞。有學者認為,“古詩詞藝術歌曲是西方藝術歌曲傳入中國后的衍生物”②。如果反過來說,為古詩詞譜曲的歌曲都可以被稱為藝術歌曲嗎?在2020 年中國音樂學院博士論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研究》中描述中國古詩詞歌曲是“包括傳統古曲、也包括近當代作曲家依古詩詞創作的各類歌曲,還包括古詩詞藝術歌曲。”③根據中國藝術歌曲廣義的界定,把從古代先秦時期到20 世紀20 年代的優秀詩詞作品具有藝術歌曲創作特征的歌曲也歸屬于藝術歌曲。如唐代的《陽關三疊》、宋代的《杏花天影》。因此,古詩詞歌曲具備藝術歌曲創作特征,則可納入到藝術歌曲中。
藝術歌曲的旋律需要根據詩歌的內涵所作。音樂的節奏與歌詞朗誦的節奏基本一致。詞曲結構可一致,也可不一致,但曲式結構能夠完整的表達歌詞內容,主題突出。調性變化也根據歌詞的情緒轉換來安排。伴奏是與旋律同等重要,是作曲家整體構思的一部分,通常為鋼琴伴奏,可加其他的伴奏樂器,如竹笛等。
在判斷作品是否是藝術歌曲時,很容易與歌劇唱段區分開,但有些廣泛使用的名詞,因有些語言描述和藝術歌曲的描述有相似之處,如抒情歌曲、民歌、民謠改編歌曲、創作歌曲等容易混淆,從而不確定作品的分類。
抒情歌曲:聲樂體裁的一種。④題材廣泛,重在抒發個人內心的各種情感,主觀性強。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抒情多指表達民族、集體的思想情感。與戰斗進行曲不同,它的旋律優美、節奏舒緩,節拍不限,常見的單拍子、復拍子、臨時變換拍號都可以使用。其演唱形式多為獨唱,唱法不限,歌唱性強。
民歌改編曲:通俗理解為,選取已有的傳統民歌,對民歌的內容、旋律進行保留與改編,配上富有藝術性的伴奏,使傳統民歌可以在正式的藝術場合,如音樂會上演唱。
電影、話劇歌曲:有的歌曲是專門為電影、話劇創作的,也就是說創作目的是為電影、話劇創作的歌曲。也可以先有歌曲,因歌曲符合劇情而被使用。內部劃分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按題材、音樂風格等分類。
創作歌曲:是聲樂分類方式中的一大類。簡而言之,由作曲家創作的聲樂作品都可稱之為創作歌曲。對于創作歌曲的分類,因觀點不同,其分類會有不同的情況。如倪瑞霖的《聲樂和常見的聲樂體裁》把創作歌曲分為群眾歌曲、藝術歌曲、流行歌曲、“通俗性的藝術歌曲”。創作歌曲的范圍很大,題材廣泛,先譜曲后填詞,先有詞后譜曲都可以。上文提到的電影歌曲、話劇歌曲、民歌改編曲、抒情歌曲、藝術歌曲都可歸類于創作歌曲。
獨唱歌曲:獨唱是演唱形式的一種。由一個人演唱的作品稱為獨唱歌曲。
通過梳理概念,可清晰地知道每個廣泛使用的名詞的意思,定義中側重于哪個方面,這樣就容易與藝術歌曲區分開。有些作品因歌詞水平較高,旋律優美動聽,且有鋼琴伴奏,為獨唱被認為可以歸為藝術歌曲。但更多情況下,他們與藝術歌曲三位一體的要求是有差距的,因此不能歸為藝術歌曲。
上述的電影、話劇歌曲可以認為是根據創作目的來定義的。用于電影、話劇中的作品可不可以歸類于藝術歌曲,是探討藝術歌曲邊界中的一個問題。筆者認為,單純從曲作者的創作目的來講,這類作品符合劇情發展的,符合人物性格的,烘托故事情節的,被稱為電影歌曲、話劇插曲更加準確。而電影、話劇歌曲可以應用各種體裁,所以若要把其中的歌曲歸類在藝術歌曲中,需要細致謹慎的分析判斷。
創作歌曲是從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歌曲的角度來定義的,范圍極大,與藝術歌曲是包含關系——創作歌曲包含藝術歌曲。獨唱歌曲是以演唱形式為分類來定義的。藝術歌曲的演唱形式是獨唱,可把藝術歌曲按演唱形式類別納入到獨唱歌曲中。民歌改編曲是因創作的材料是傳統民歌,把傳統民歌向藝術歌曲改編,讓其能被更多人接受的歌曲。中國藝術歌曲從發展起,雖然運用西方作曲技法,但民族性一直是中國藝術歌曲的特征,這與民歌改編曲有相似之處。有學者提出“藝術歌曲有一類是用民歌編配、創作的藝術歌曲。”⑤的觀點。
其中抒情歌曲與藝術歌曲比較難判別。因為抒情歌曲與藝術歌曲都注重抒發人的各種情感。在碩士論文《藝術歌曲的體裁界定及其藝術特征》中“勃拉姆斯的抒情歌曲是19 世紀德國藝術歌曲的重要文獻。”抒情歌曲與藝術歌曲都是聲樂體裁,兩者關系是包含關系嗎?《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將藝術歌曲定義為:“18世紀末,19 世紀初歐洲普遍盛行的一種抒情獨唱歌曲,統稱為藝術歌曲。”抒情獨唱歌曲等于藝術歌曲嗎?藝術歌曲的歌詞文學性更高,其音樂織體豐滿、和聲的表現力、調性對比,為表達出詩歌中的意境與內涵,比一般的抒情歌曲更能夠表達出個人的內心情感。藝術歌曲的鋼琴伴奏也更加貼近詩歌的內在情感,與旋律相得益彰。聲樂作品都具有抒發情感的作用,藝術歌曲中的抒情更傾向個人的情感。表達集體的情感也是通過作曲家個人的思想感情來表達的。創作藝術歌曲的各個方面比創作一般的抒情歌曲要求更高一些。
通過閱讀文獻,關于梳理冼星海創作時間、歷史背景、創作的作品的文獻很多,但筆者發現對于冼星海創作的藝術歌曲,有不同的分類方式。期刊如:1981 年《中央音樂學院學報》汪毓和的《人民音樂家聶耳、冼星海》中寫道“星海曾以中國古詩為主寫了一些藝術歌曲”。1990 年《音樂學習與研究》秦啟明的《冼星海著作年表》中沒有分出藝術歌曲,該體裁作品都歸為獨唱作品。1999 年《泉州師專學報》葉美華的《簡述冼星海的歌曲創作》中認為冼星海藝術歌曲按歌詞可分為古詩詞和“五四”運動以來的新詩。學位論文也有不同的認識,如:2019 年武漢音樂學院碩士論文《冼星海藝術歌曲演唱與教學研究》認為“冼星海藝術歌曲有據可查的作品有27 首,分為古詩詞和文學性高的獨唱歌曲。把電影插曲《夜半歌曲》、《船娘曲》,話劇插曲《莫提起》、《喀秋莎歌》,1944 年創作于哈薩克斯坦共和國庫斯坦那伊的《牧牛歌》、《心頭恨》等作品排除在外,因歸類范圍模糊,無法具體歸類。”
冼星海有很深的傳統文化根底。他始終沒有忘記學習的目的是為中國人民服務的,始終都在為建立中國新音樂而努力著。他“欲以民歌和藝術歌融合創作更接近中國民眾的歌曲,這是更進一步的嘗試。”(見冼星海《創作札記》)所以就產生了可以稱之為“藝術歌曲”的作品。冼星海創作藝術歌曲可以分為法國留學時期1930-1935年、回國后時期1935-1938 年、去蘇聯的路上1940 年以及蘇聯時期1940-1945 年。
古詩詞創作的聲樂作品有二十余首。(見《冼星海全集第二卷》獨唱歌曲部分)。分別是《別情》、《竹枝詞》(一)、《楊柳枝詞》、《憶秦娥》、《烏夜啼》、《漁父詞》、《浪淘沙》、《酷相思》、《如夢令》、《天凈沙》、《回文》、《生查子》、《竹枝詞》(二)、《古詩》、《飲馬長城窟行》、《西湖竹枝》、《卜算子》、《蝶戀花》、《風雨》、《白頭吟》、《七哀詩》、《隴頭歌》。這些古詩詞歌曲,古詩詞本身的精神內涵,文學性高,符合藝術歌曲歌詞選擇的特征。其音樂運用多種創作手法,結合中國傳統音樂,更好的表達古詩詞內容。鋼琴部分是歌曲的一部分,能與人聲融為一體。所以,可以把這些作品納入到古詩詞藝術歌曲中。除了古詩詞作品,目前研究文獻中,《溫靜的綠情》、《野睡》、《斷章》、《妹妹你是水》、《老馬》被稱為藝術歌曲。《溫靜的綠情》、《野睡》、《妹妹你是水》都是應修人的現代詩。(可見1937 年《現代新詩選》),表達了冼星海的個人情感。在冼星海自己寫的履歷中,這三首歌曲被稱為抒情歌曲。除此之外還有《老馬》、《戰時催眠曲》、《斷章》等。
1938 年由冼星海主編,上海生活書店出版的《抗戰歌曲集》中,把《莫提起》、《黃河之戀》、《心頭恨》、《熱血》歸類于救亡及普通歌曲。該歌集是為了能讓歌詠發揮出其中的力量,推動人民的抗戰情緒。歌集為了有廣泛地影響,選擇標準是“不注重詞句的高深奧妙,容易上口的歌。”⑥有著作中會把一些抗戰歌曲視為抗戰題材的藝術歌曲。在冼星海自己寫的履歷中,《夜半歌聲》、《黃河之戀》等被稱為救亡歌曲。
對于大眾非常熟悉的《黃河頌》、《黃河怨》這兩首作品。因出自康塔塔《黃河大合唱》,康塔塔中的獨唱作品可稱為詠嘆調,非藝術歌曲。但這兩首作品可脫離整部作品,單獨在音樂會上演唱,其歌詞是由著名詩人光未然所作,特別是經過后人對其作品大量的再創作,使其成為歌詞、音樂、伴奏成為完美的結合體,在經過著名歌唱家精彩的演唱,渾然天成,已然達到了藝術歌曲定義要求,且是上品之作。因此普遍確認《黃河頌》、《黃河怨》是藝術歌曲了。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藝術歌曲教程》把《黃河頌》、《黃河怨》、《黃水謠》編入其中。
綜上所述可知,冼星海創作的古詩詞歌曲被歸到藝術歌曲,部分抒情歌曲納入到藝術歌曲中,對于抗戰救亡歌曲是否歸類于藝術歌曲,需要透徹地解讀何為抗戰歌曲,是否具有藝術歌曲的特征,針對具體作品具體分析。
本文梳理了藝術歌曲已有的概念,對于與藝術歌曲容易混淆的名詞進行簡單辨析。根據對概念的理解,對冼星海藝術歌曲的曲目進行部分整理。藝術歌曲三位一體的創作要求,其作品的完整性、意境的深度、鋼琴伴奏的完美烘托相輔相成的獨唱歌曲,是其是否歸類與藝術歌曲的合理判斷。
注釋:
① 王大燕.藝術歌曲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② 郝建紅.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概念問題[J].黃河之聲,2007,(09):102-103.
③ 黃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研究[D].中國音樂學院,2020.
④ 倪瑞霖.聲樂和常見的聲樂體裁[J].音樂藝術, 1985,(03):82-90.
⑤ 王大燕.藝術歌曲概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⑥ 冼星海.抗戰歌曲集[M].上海:生活書店,19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