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民來

1月24日,北京市委社會工委書記、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做客“市民對話一把手”直播訪談節目,圍繞“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等相關話題進行了解答,并提出一系列養老破題新舉措。
居家養老不愁,試點“養老家庭照護床位”
截至2019年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71.1萬人。針對“老了怎么辦”“去哪養老”“誰來幫我們養老”等問題,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按照“9064”格局來設計的養老服務體系,90%的老年人習慣居家養老,6%的老年人依托社區養老,4%的老年人選擇在機構養老。這4%大部分都是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北京市大概有15萬人,現在機構也準備了大量的床位,機構床位的空置率大約為40%左右,機構建設總體上還是比較超前的。
“十三五”期間,北京要求每個街道至少要建設一所養老照料中心。養老照料中心一般有50到100張床位,是一種小型的、鑲嵌在街道里的養老機構。現在全市有236所。李萬鈞介紹,養老服務驛站不是按社區的行政區劃來設置,而是按老年人的分布情況。按照熱力圖,老年人多的地方,養老服務驛站的建設密度就要高。目前,北京有養老服務驛站1000多家,還沒有做到全覆蓋。另外北京專門出臺了驛站的管理辦法,驛站的功能、服務質量都將大幅提高。
對于不愿意離家養老的老人,北京市專門推出了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滿足居家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據了解,老年人需要經過評估,到民政部門申請養老床位。給養老家庭照護床位服務的機構基本上都是專業的服務機構,給它們補貼相當于在養老院床位的補貼,鼓勵這些機構上門去服務。另外,北京市也專門給老年人發放了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補貼,最高的一個月600元左右。目前,養老家庭照護床位主要在西城、朝陽、海淀等區進行試點。
此外,北京市還推出集中式居家養老模式,融合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兩種模式。目前,北京集中式居家養老機構主要是朝陽區雙橋恭和家園,該機構近期推出了通州半壁店項目。未來,北京市將進一步擴大集中式居家養老模式試點,鼓勵更多國有企業或社會企業利用存量設施建設集中式居家養老服務機構,更好滿足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政策跟著老人走,打造更多“燕達養老院”
李萬鈞介紹,幾年來,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通過運營補貼支持、打通醫保報銷壁壘等方式,率先在河北廊坊燕達養老院等開展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試點,老人在燕達養老院看病跟在北京一樣。下一步,將打破醫保壁壘,在京外地區打造更多的“燕達養老院”。
對于困難群體的養老問題,李萬鈞介紹,北京現在對經濟困難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每個月有1200元到3600元的補貼。也就是說,針對這些困難群體,一個月除了有兩三千塊的生活補貼外,要入住養老機構還有3000塊左右的補貼。另外北京市對失能老年人的護理補貼,在全國也是首創。全市有若干家專門機構對失能老年人進行健康評估,確定失能以后,每個月最高有大約600元的護理補助。這個錢不能取現,可以支出老年人的護理費用,也可以用于入住養老機構,或者到養老驛站使用。除了這兩項補貼以外,80歲以上的老年人還有不同年齡段的高齡津貼。
引入“餓了么”平臺,今年6月北京市老人將享老年餐專屬訂購
老年人吃飯難怎么解決?李萬鈞說,目前,北京市所有養老服務驛站均面向社會開展助餐服務,為周邊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配餐送餐服務。同時,有相關部門規定在經營老年餐養老服務驛站使用養老助殘卡POS機刷卡吃飯后,按照驛站的服務流量給予50%補貼。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還探索引入阿里巴巴旗下“餓了么”平臺,試點建設“網絡平臺+驛站+第三方膳食營養評估+數據跟蹤反饋”老年餐服務模式,預計到今年6月完成平臺上線工作,老人將享老年餐專屬訂購。
李萬鈞介紹,“十四五”期間,北京市將實施“保住基本”,將經濟困難、失能、失智、失獨的老年人作為政府保障重點,精確地為他們提供養老保障;通過降低土地、建設費用等,讓養老人人可及;加速試點長期護理保險,通過自己繳一點、單位補一點、財政補一點“三個一點”方式,讓養老像看病一樣可以報銷了,從根本上解決老年人養老負擔的方向性問題。
1039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尋親成功
“北京低收入和低保的政府保障群體有十幾萬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不能讓這些人掉隊。”李萬鈞表示,對于弱勢群體,除了每個月給予資金救助外,還包括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一系列救助。另外,民政部門還負責給殘疾人發放困難殘疾人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這兩項補貼涉及到30余萬人。
為了幫助長期滯留人員返鄉,2018年北京市專門成立了“為流浪乞討人員找家”尋親專班。采用人臉比對、DNA數據尋親、邀請尋親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進行交流指導等方式,至今已為1039位長期滯留受助人員尋親返鄉。
李萬鈞說,“十三五”時期,是北京社會建設和民政事業發展最快的五年。同時,也是改革力度最大的五年,老百姓受益最多的五年。在基本民生保障方面,北京的兜底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間大幅度提高。市區兩級財政“十三五”期間投入到民政領域的社會保障資金960億元,民生保障資金每年都保持增長。
在基層社會治理方面,北京市探索了黨建引領“街鄉吹哨、部門報到”和接訴即辦的改革,得到了習近平總書記的充分肯定,這是北京創造的基層治理經驗,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心在下移,把老百姓的需求當作“哨聲”。12345市民服務熱線就是一個政府連接老百姓的紐帶,群眾的訴求都要一一分解到街道(鄉鎮)、社區(村)去解決。
在基本社會服務方面,北京市五年建成了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00余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000多家。社區服務“十三五”期間,建設了1700多個“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98%的城市社區。此外,婚姻登記率先實現跨區通辦,福利彩票等這些社會基本服務豐富便捷,質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未來五年,北京市委、社會工委、市民政局將著力建立“五大體系”: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標準下的社會保障體系。二是建設與大國首都超大城市相適應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三是建設適度普惠公平的基本社會服務體系。四是建設基礎設施、信息技術等支持保障體系。五是建設新型民政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