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婧婧 王啟明
在黨史學習教育中,我經常思考如何立足本職,著力推進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同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有機結合、融會貫通、知行合一,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強化黨性修養、踐行初心使命、激發擔當作為、推進工作創新的思想引領和內在動力。有一天我翻開了小學的一篇文章《朱德的扁擔》,這篇文章想必大家都記憶猶新,孔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今天我把再讀《朱德的扁擔》的一些體會和大家交流一下。
1928 年,朱德帶領隊伍到井岡山,跟毛澤東帶領的隊伍會師了。紅軍要鞏固井岡山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圍攻,需要儲備足夠的糧食。井岡山上生產的糧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挑糧,來回有五六十里的路程,山高路陡,非常難走。可是每次挑糧,大家都爭著去。朱德也跟戰士們一塊兒去挑糧。他穿著草鞋、戴著斗笠、挑起糧食,跟大家一塊兒爬山。白天挑糧爬山,晚上還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樣跟敵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擔藏了起來。不料,朱德又找來一根扁擔,還寫上“朱德的扁擔”五個字。大家見了,越發敬愛朱德同志了。
這是一根不同尋常的扁擔,是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被人們傳頌著,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小時候我跟著父親回老家,看到老家親人們用扁擔挑糧、挑水,就好奇地試了一下,雖然挑的時間不長,但也壓得我喘不上氣。今天我們生活在城里,再也不用扛著扁擔去挑糧挑水了。但隨著年齡的漸漸增長,我感覺到有一根無形的扁擔壓在了自己的肩上,這個扁擔就是一種責任和擔當。一個人在社會有社會的扁擔,在單位有單位的扁擔,在家庭有家庭的扁擔,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也是我們每個人的扁擔。我們森防人也有森防人的扁擔。
有一個故事,那是2006 年6 月的一天,一位基層森防站的女站長,母親患重病躺在床上,當時為了實施煙劑防治,不錯過最佳防治時期,她義無反顧地投入到防治工作中去。臨走時,她對躺在病床上的母親說:“媽媽,林場又要搞防治了,防治時間耽擱不起,等防治結束后,我就馬上回來陪您。”可是,就在她出發后的第二天,母親卻與世長辭了。有這樣一張照片,這是2011年春節期間,一位管護站的森防人,帶著妻子和9 歲的孩子,搭著農用車趕往管護站的場景,風雪交加的山路上,孩子凍得在車上直哭。他們邊鏟雪邊前行,三十幾公里的山路,走了整整18個小時,當一家人坐到爐火旁感受渴望已久的溫暖時,妻子在一旁默默流淚,孩子哭著說;“這地方我再也不來了。”
一個故事、一張照片,雖然只是森防人瞬間的生活縮影,但它的背后卻是無數隴原森防人飽嘗大自然風雨、忍受親情間離別的生活寫照。他們沒有豪言壯語,唯有默默無聞;他們沒有豐功偉績,唯有甘守平凡,他們熱愛森防職業、鉆研森防工作、獻身森防事業的精神和品質,影響和帶動著一代又一代的年輕隴原森防人自覺扛起了傳承精神、弘揚文化、保護生態的森防扁擔,一代接著一代續寫著隴原森防人的綠色夢。
進入新時代,讓我們接過前輩手中的扁擔,主動擔當作為,肩負歷史使命,堅決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替河山妝成錦繡,把國土繪成丹青”,讓千山映綠、萬水澄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為情懷和境界。從站在建設生態屏障、促進經濟發展、服務鄉村振興、保障改善民生的高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建設美麗甘肅、美麗中國,實現偉大的綠色夢、生態夢、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