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熹
1954年,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得·德魯克出版了《管理的實踐》一書,提出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
自此,管理才開始被學界公認為一門系統學科。毫不夸張地講:“沒有目標,就沒有管理。”但是,目前人們對目標管理的理解存在諸多誤區,其中格外致命的是對不同類型目標的混淆。
制定目標時,有兩類較常見,即戰略目標和行動目標。兩者雖都稱為目標,但各自的特點、應用場景與制定要領大相徑庭。
戰略目標的作用是:引導我們以上帝視角,俯瞰戰局;引導我們抬頭看天,找到北極星;引導我們根據宏觀環境與態勢,審視、革新、優選策略。
行動目標的作用是:鼓勵我們低頭看路、腳踏實地;為組織中不同成員的思想統一頻道、達成共識;為進程提供對標路牌;給予隨時的校驗與必要反饋;依托一個個“目標里程碑”而激發人的“成就感”,最終形成行動與意愿組合而成的增強回路。
相比作用的區別,在兩類目標制定哲學上存在更顯著差異。如果不加以區分地混為一談,不僅會貽誤戰機,而且說不定帶來副作用。
戰略目標的制定,宜從上往下考慮。
策略是:從宏觀大局出發,先考慮存在性,暫不考慮achievable。在制定戰略目標時可結合大局,例如整個市場規模,先只考慮“心”要什么、“愿景”要什么,暫不考慮“我能做到什么”,也就是“腦”與“邏輯”暫不出場。
為什么呢?因為做戰略目標的重要目的是探索未知的方法,尋找顛覆式創新的可能。如果過早考慮“我能不能”,會陷入路徑依賴,會限制想象力和可能性,從而把戰略目標降維為行動目標。
若戰略目標制定得當,會倒逼我們找到從沒想過的方法,倒逼換方法。在制定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思維上要盡可能大膽想象成功場景。未來場景足夠充滿吸引力,對制定出高瞻遠矚的戰略目標極其重要。
反觀行動目標,則宜從下往上考慮。
制定行動目標的關鍵法,則是大家非常熟悉的SMART原則。其蘊含著具體、務實、可達到的重要理念。行動目標不能靠“想象”,能夠找到清晰的行動路徑是其成功關鍵。
最佳目標一定要能“勝任”,而不是充滿“抵觸”“恐懼”,切不能定得有“挫敗感”。這背后是“長期持續遠優于短期高光”。如果一時興起,制定一個“過高目標”,全力以赴也許能達到,但人不可能每天“持續”投入。于是,設計行動目標時,基于“持續可達”更重要,所以反而要刻意降低難度。
有人第一直覺會對“目標定得低”產生顧慮,其實大可不必。如果這個“看上去不高的目標”能連續不斷地完成,就會發揮巨大的功效。
公司遠景規劃或務虛會上,類似3年、5年這種長周期目標其實就是戰略目標,企業或團隊中制定的日目標、周目標就是行動目標。
戰略目標,是長期目標,刻意拉高視野,關注思維方式,關注“交通工具”,引導我們顛覆式創新,克制短視,帶我們跳出坐井觀天。
行動目標,聚焦短期,關注行動,避免動作變形、好高騖遠,同時為持續的行動提供清晰反饋,通過不斷的里程碑成就感給予能量,從而對抗惰性,實現持續。
如果沒有行動目標,就不可能善用今天;如果沒有戰略目標,就不能笑傲未來。總之,沒有目標,就沒有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