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松騰
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至黃土高原的過渡地帶,屬于森林生態系統類型保護區,面積47930 公頃,其中核心區、緩沖區及實驗區面積分別占29.7%、27.5%及42.8%。
2001 年,成立“甘肅連城省級自然保護區”,保持縣級建制并設管理局。2005 年7 月,經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立“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保護區處于祁連山冷龍嶺余脈山地,形成了“兩山夾一河”的地形,且海拔呈現自東向西上升趨勢,最高海拔3616 米。保護區地處溫帶半干旱區,年降雨量少,年均蒸發量是降水量的近4 倍,降水多集中在夏季,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大通河作為保護區內最主要的水系,流域總水量達28.2 億立方米,其大部分水量來自于祁連山系冰川融化以及融雪,河谷地帶有豐富的地下水。保護區日照豐富,年平均氣溫達7.4℃。保護區海拔變化較大,隨海拔高度的變化,相應的自然條件也隨之垂直性變化,直接關系著土壤類型的分布。
保護區因獨特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復雜多樣的供野生動植物生活的自然條件,因而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據統計,高等植物有109 科444 屬1397 種,動物資源主要由森林動物和高原動物組成,其中獸類有5 目17科25 屬34 種,鳥類有15 目36 科106 屬157 種,保護區有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動物32 種。此外,保護區內存在大型真菌,可供人類食用和用作藥材。
保護區除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有煤、鐵、錳、石灰石、石英等多種礦產,為區域冶金工業的發展奠定基礎。保護區還擁有天然的旅游資源,輔以遺產文化、民族風貌及宗教人文等特色資源,發展潛力巨大。
甘肅連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按照《連城自然保護區條例》管理和保護取得明顯成效。近年來,保護區不斷強化機構及基礎設施建設,維修天王溝保護站屋頂防水設施、建設吐魯溝步行道、改造辦公樓暖通、購置供暖鍋爐設備等。自2011 年發生“6·7 雷擊森林火災”后,保護區不斷加強火災預防及應急處理系統建設,先后購置了撲火器具,安裝了防火視頻監控系統和森林防火語音預警系統等。保護區2017 年實施了“重點防護林工程”,2019 年招標實施“森林植被恢復工程”4 個標段,2020 年建設“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體系”,購置了無人機等專用設備。
保護區關注野生動植物調查與監測,采購紅外相機等監測設備,加強保護區的巡護管理,增強對野生動植物監測體系的構建。在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調查和監測過程中,不斷發現新的珍貴野生動植物,2017 年用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野生梅花鹿,2019 年在巡護過程中發現國家I 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黑鸛,2020 年又用紅外相機首次拍攝到兩只野生豺,除此之外,2020 年在調查野生蘭科植物過程中發現了國家I 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山西杓蘭。新物種的不斷發現,說明保護區野生動植物的調查監測工作取得了成效,同時也佐證了連城自然保護區的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好。
保護區是以管理局、保護站、管護點三級管護的方式開展資源管護,按照資源分布以及地理條件對資源管護的任務具體化,從而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保護區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從高校招聘了部分技術和管理人才,目前已招錄來自蘭州大學、甘肅農業大學等高校的本科以上學歷人才30 多名,同時,加強了與高校的實習合作和科研合作,提升了保護區工作人員業務水平,充實了保護區技術和管理隊伍。
保護區山地和丘陵交錯分布的地貌特點,導致安裝供水供電設施比較困難。同時,管護站長年未得到翻修,現仍存在部分土木結構的管護站,管護點道路也缺乏維修管護。保護區工作人員辦公場所不足,缺少計算機等辦公設施。保護區管理局現有監測設備和監測方法較為陳舊,導致監測工作費時費力,監測夜行及隱蔽性較強的生物十分困難。目前,保護區管理局仍無獨立的網站,沒有旅游觀光方面的網絡服務,也沒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利于保護區高效管理和擴大宣傳。
近幾年,雖然保護區注重招錄高校畢業生,但是保護區科研工作仍主要以林場一線工作者為主,存在技術較落后、科研水平低等問題,難以組成高素質的科研團隊。因此,目前保護區仍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完成保護區科研和調查監測工作。
保護區居民主要由農民和牧民組成,保護區內仍然存在開墾荒地、侵占棲息地及過度放牧等現象,威脅著保護區生態系統的安全。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為從“野味”中牟取利益,出現了不法商戶和居民偷獵野生動物的現象,給野生動物保護工作增加了難度。
連城自然保護區擁有豐富的藥用植物資源,由于當地居民缺乏藥用植物方面的知識和技術,對野生藥用植物的利用仍處于傳統利用階段,而且只是對資源的部分利用,更難以識別潛在的藥用植物,如黃花蒿、路邊青等。保護區內還存在對已知藥用價值的植物(如蟲草、豬苓、羌活、川赤芍等)無序且大量開采的現象,不僅對藥用植物的生長造成影響,而且破壞了保護區的生態環境。
充分利用好政府支持資金以及其它投資,解決管護站翻修、保護區供水供電設施安裝等基礎設施建設問題。同時,補充購置辦公設施,改善職工辦公條件。購置新型監測設備,培訓學習監測新方法,實現由傳統監測向新型監測轉變,最終構建完備的保護區監測體系。加強網絡建設,建立連城保護區管理局網站。同時,借鑒興隆山自然保護區、祁連山自然保護區、裕河自然保護區等保護區網站建設經驗,申請保護區微信公眾號,大力推送保護區建設、管理以及旅游等方面的新動態,擴大連城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現階段,由于人才、設備等方面的局限性,仍需依托高校及科研單位來完成保護區科研項目。保護區應在加強基礎性建設的基礎上,依靠自身科研力量,積極爭取科研合作項目,在項目中不斷學習和積累科研經驗,使保護區科研隊伍不斷成熟,構建科研體系,逐步提高科研水平,實現保護區獨立完成科研項目。
一方面,要宣傳法律法規,更要嚴格執法,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宣傳《連城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林業法律法規,使農牧民普遍知法懂法。加強保護區的監管,對違法違規行為嚴格依法懲處,做到“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另一方面,要努力讓當地居民切實享受到保護區建設帶來的收益,如安排保護區工作、增加旅游商戶收入等,同時考慮純牧民轉型等問題。
保護區要通過宣傳、培訓等方式增強居民藥用植物的知識,在開采利用方面加強監管,組織有序有計劃開采利用,可以成立由居民組成的“保護區藥用植物利用協會”等組織,開展監管、宣傳培訓和有序開采,還可以試行向藥用植物開采農戶收取其部分收益,用于開采區的管理和保護等措施。對一些自我更新緩慢且更新能力有限的藥用植物進行人工種植和栽培,在政策和技術方面給予足夠支持,逐步實現藥用植物規模化和市場化,從而互惠互利,更好地建設和管護連城自然保護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