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喬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由高速發展逐漸轉變為中速或中高速發展。因此,傳統的以犧牲生態環境來追求經濟發展的模式必然會被淘汰,林業產業化將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和必然結果,林業產業化的多種經營方式,將是我國多樣化林業管理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產權問題最初是關于經濟學方面的問題,不同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出發對產權的研究也不同,產權理論主要涵蓋了兩個方面的內容:社會管理和法律要素。
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1965 年Aichian 對產權的定義是指生產資料所有者對于法律范圍內的一切資源所有權的一切權力。這些權力包括資源的收益權、使用權和所有權。特別是根據《牛津法律大辭典》,對于產權的定義為:產權主體對于客體的所有權力,包括上文所講的這些權力即資源的收益權、使用權和所有權。
2003 年Walker 明確了產權的歸屬,也就是明確了產權主體者對于所屬資源擁有買賣自由,可以將所有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獲得更高的經濟價值。
產權制度的變革也是生產關系的變革,在所有制經濟的體制下,產權是一切經濟活動的根本出發點,穩定合理的產權制度是經濟合理運行和社會資源得到最大發揮的重要保證,可以極大地鼓勵個人的社會經濟行為。
從法律和社會制度的角度出發,社會規則是人類的一種自發創造性行為,社會規則對人類的行為進行約束和和安排,對人們的社會行為進行合理的指導,使得社會資源能夠得到合理的利用,隨之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這樣的社會規則也理應受到法律的保護。
目前產權的類型普遍劃分為:開放式資源、集體產權和私人產權。
1.私有產權
私有產權就是指個人,或者私有企業、組織等團體對于資源所具有的產權形式。私有產權所有者具有對其掌握資源的處置權,可以隨意地決定資源的分配和處理,通過合理合法手段獲取經濟利益。私有產權具有明確的排他性特征,產權界定明確清晰,能夠很好地激勵產權所有者去擴大再生產獲取更多的資源產權。
2.公共產權
公共產權是指群體或者集體或者股份制的公司對于資源所掌握的產權,集體公共產權同樣具備鮮明的權責歸屬,同樣具備排他性。公共產權可以通過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對所掌握的資源進行有效安排和合理配置,以達到資源和利益的最大化。
3.開放性資源
開放性資源指的是任何社會成員和組織團體都可以使用獲取的資源,其最鮮明的特點就是不具有排他性,不具有私有性。每個社會成員都可以享有相同的權利,都可以對該開放性資源任意使用和開發,這樣最終可能導致資源的過度開發使用。
產權是一種明晰資源屬性的權利安排,也是一個社會關于資源配置的制度安排體現,產權的排他性保護了產權擁有者的積極性,保護了私有和公有財產的安全。
1.曲界功能
明確了產權的法律權利和義務范圍,界定了產權主體和非主體的權利范圍,確保了產權人的權利和義務。
2.市場功能
產權交易可以促使社會資源流動,使得資源的掌握者通過社會資源的流動來合理規劃自己的資源配置,從而使整個社會的資源得到最大程度的合理分配,這樣就必然會促進商品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增長。
3.激勵功能
市場功能已經表明商業貿易的核心就是產權交易,也就是產權主體通過社會資源的交換來合理配置自身所擁有的資源,以此來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而產權的激勵功能則體現在產權主體可以通過產權交易來達到自我保護和保存擁有的資源,并且進行長遠的投資,以更新產品技術,實現資源的經濟利益最大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多次林權改革,在不同地區開展了不同的林權改革,按照出資和收益方式不同可分為:合資經營模式和股份制經營模式。
合資顧名思義就是投資方有不同的來源,且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投資方通過資金、管理和土地等多個方面的合資,達到合作的聯營方式。
目前,我國主要采取的是國有林業管理部門和當地林區的林農相互合作的合資經營模式。這種模式有很多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證森林系統的完整性
國有林業管理部門和當地林區林農的合資經營模式,可以很好地保障森林系統的完整性。因為林業管理部門可以通過統一的管理來保存森林系統的完整性,同時通過私人承包給林農來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
2.改善了林業經營操作上的有效性
將林業產業經濟與林農的經濟收入以簽訂合同的方式直接掛鉤,能極大地激勵林農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林農對屬于自己的林業資源自發進行保護,使林業資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和可持續發展。
3.提高林農生態意識
通過合資經營的管理模式,林業管理部門可以加強林業資源保護宣傳,加強森林防火、病蟲害防護等方面的合作,提升林農保護森林資源的能力。同時,也可以對林農開發林業資源予以合理科學的指導,防止林業資源過度開發,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林業資源進行保護和發展。
4.將開放的森林資源變為有產權歸屬
前文已述開放的森林資源可能會導致無節制的過度開發,沒有個人或者集體想要對開放式的森林資源保護而是盡可能從中攫取利益,這樣是不符合森林資源長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規劃的。因此,通過將開放的森林資源變為私有產權或者公有產權或者合作式產權,一方面可以保護森林資源,另一方面加大森林資源的合理開發,這樣一舉兩得,實現了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在經濟生產中,眾所周知規模生產有利于降低產品成本,這樣的經濟規律同樣適用于林業產業發展,而擴大生產規模需要大規模的投資,因此股份制帶來的大規模資金投入便可以帶動林業產業的大規模發展。同時,股份制經營還有利于林業資源的有效管理和森林生態系統的合理保護。
通過單一林農集體入股的形式,可以將小規模單一化的林農生產聚集成為大規模產業化的林業產業,可以實現大規模的林地產業化經營,同時也可解決由于林農外出務工等原因造成的林地失權情況的出現,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通過個體參股的形式,林農可以根據林業產業化的發展安排自己的林業生產經營活動,找到了市場方向規避了市場風險,可以長期穩定地享有林業經濟和市場經營的收益。
除了生產經營方面的優勢,股份制的最大優勢便是收集小規模資金形成大規模投資,形成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規模效應,這樣十分有利于林業產業的規模化發展。股份制合作的主要內容包括:林業資源保護、林道建設、森林火災防滅和病蟲害防治以及林業生物技術開發等,這些都是小規模林農生產所難以克服的重大問題,但是通過股份制合作后便可以對一片或者一個區域內的森林資源進行整體規劃和開發。這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客觀規律,也是小農經濟到集體經濟的必須過程。
我國地大物博,區域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對于股份制經營的模式也有不同的形式。目前廣大林農由于缺乏專業科學文化知識,對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法規理解不夠,同時也缺乏對生態保護和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視,往往容易形成只重視眼前利益的短視行為,因此,鑒于以上原因,除了繼續加強股份制經營,國家和地方政府也應當加強政策指導和行政干預,鼓勵和支持廣大具有專業知識的年輕人參與林業股份制企業的共同管理經營,同時也需要出臺一系列強制性的森林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政策文件,防止林業資源過度開發,從多方面多角度對林業資源加以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