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評論員
又是一年秋風乍起,白露初臨。在這個豐收的季節,三大石油公司相繼發布了半年業績報告。
三大公司一掃去年同期頹勢,都取得了近幾年最好的業績。中國石化上半年營業收入1.26萬億元,同比增長22%,股東應占利潤400億元、每股收益0.33元,超過疫情前水平。中國石油實現營業收入11965.81億元,歸屬于母公司股東凈利潤530.37億元,平均日賺近3億元。中國海油實現營業收入1102.33億元,同比增長47.84%;實現凈利潤333.3億元,同比上漲221.0%。
不僅僅是中國的石油企業,西方跨國石油公司的豐收季也來了。埃克森美孚、殼牌、道達爾、BP上半年營收分別為1268.89億美元、1161.8億美元、803億美元、740.98億元。
從這些數據來看,石油仍然是最能盈利的行業,唱衰石油的論調為時尚早。
然而,想想去年同期的黯淡無光,說“石油”是最能盈利的行業又未免有點名不副實。石油和其他能源產品一樣,某種程度上是看天吃飯的行業,對宏觀經濟環境、地區及全球經濟的周期性變化、行業政策、生產能力及產量變化、消費者的需求、原料的價格及供應情況、替代產品的價格及供應情況等非常敏感。
今年上半年石油巨頭能夠賺得盆滿缽滿,最大的原因是得益于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上半年國際油價由去年同期的平均每噸1998元上漲為3003元,同比上漲50.3%。國內成品油價格走勢與國際市場油價變化趨勢基本保持了一致,國家10次調整國內汽油、柴油價格,汽油標準品價格累計上調1405元/噸,柴油標準品價格累計上調1355元/噸。
雖然盈利受制于油價起伏,但盈利能力卻不受此限制。油價低的時候虧得少,油價高的時候賺得多。這才是石油公司的本事。
近年來,三大石油公司一直致力于推進一體化水平,以期達到東方不亮西方亮,上游損失下游補的目的,目前見到了實效。上半年也是如此。雖然勘探開發板塊成了盈利大戶,但銷售板塊也不示弱。
石油企業抓住國內成品油消費企穩回升機遇,發揮一體化優勢,全力推進市場開拓,經營質量和規模得到提升。中石化銷售板塊通過精準實施經營策略,大力開展差異化營銷,上半年成品油總經銷量1.09億噸,同比增長2.0%,實現經營收益161億元。中國石油的銷售業務實現經營利潤66.4億元,在國內建成加氫站20座、充換電站570座、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點205座。在非油方面,除了加強自有品牌商品開發和銷售外,三大公司持續拓展汽服,快餐,廣告等新興業態,推動非油業務快速發展。
可以說,不管外部環境怎么變化,只要圍繞以車主為中心的綜合服務平臺建設不動搖,將服務、創新與深度融合貫徹到未來發展始終,加油站都將在未來承載能源零售終端的重任,繼續為石油行業成為最賺錢的行業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