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治坤
2012 年渭源縣全面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工作,實現了“產權歸屬清晰”“山有其主”,確立了農戶經營主體地位,激發了林農參與林業經濟經營和保護森林資源的積極性,增加了林農收入。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涉林信訪案件逐年增多,筆者結合自己的本職工作,對近年來涉林信訪事項的表現形式、產生問題的原因進行了認真梳理和研究思考,在此基礎上提出對策建議。
仔細梳理渭源縣涉林信訪案件,其主要經濟糾紛大致集中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是最近幾年國家政策調整,基建項目縮減,工程建設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致使農村進城務工人員過剩,大量農民工返鄉務農。同時國家加大了對西部生態環境建設項目投資,提高了公益林補助資金。生態林業補助由2010 年每畝3 元增長到2020 年的每畝16 元;公益林補助由2010 年每畝5 元增長到2020 年每畝16 元,草原補助由2010 年每畝2.1 元增長到2020 年的每畝4.6 元。發放補助時由于土地界限不夠清晰,引發糾紛導致涉林農戶上訪。二是國家大型基建項目過境征地補償。2012 年國家大型基建項目蘭渝鐵路經過渭源縣,征占用林地農戶之間、農戶和征地國土部門之間、農戶和村社之間,因利益糾紛導致農戶信訪。三是村民房前屋后、自留山、自留地、林緣地帶、田間地埂上的樹木所有權糾紛。
深入分析這些案件,一個共同點就是村民遇到此類案件,幾乎都沒有走法律程序,而是直接找政府和相關部門,或寫舉報信給政府和相關部門,筆者分析主要是基于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村民發生林權糾紛矛盾,走信訪之路維權要比依法維權之路解決問題來得快,這是從上世紀八十年代沿襲至今的農民維權的基本形態。中國農民通過信訪渠道解決了自己大大小小正當的利益訴求,一直存在著“信訪不信法”“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維權思想,這是村民走信訪道路的現實原因。
二是西部農村群眾普遍法律意識比較淡薄,文化素質較低、法律知識欠缺,跟不上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在繁忙的生產生活中不愿花費較多時間去參與訴訟活動。
三是隨著普法工作的持續開展,群眾的法制意識、自身維權意識普遍提高。
一是工作人員要運用“法治思維”去思考和處理涉林信訪案件。平時工作中要積極學習法律知識,努力提高自己的法律素養,遇到信訪案件,要對信訪人“以案說法”,運用“法治”思維分析案件,積極引導公民依法、依規處理糾紛。
二是要依法處置,逐步改變利用《信訪條例》來處理信訪案件的處理方式,引導群眾走司法程序解決問題。
三是政府要依法行政,為農村提供良好的法律服務。鄉鎮司法所和派出所在各行政村共建矛盾調解辦公室,長期派駐工作人員,為基層群眾提供法律咨詢服務,這是依法行政工作接地氣的非常重要的“最后一公里”。
四是各部門要借助“八五”普法的大好形勢,大力宣傳《民法典》和新修訂的《森林法》,做好普法宣傳工作,利用好互聯網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