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華
(山西西山金信建筑有限公司,山西太原 030200)
隨著我國基礎建設的深入發展,越來越多的施工技術進一步升級和優化,有效解決當前建筑領域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其中建筑裂縫為代表的施工問題,借助后澆帶施工技術得到解決和處理,成為行業主流的施工技術。需要注意的是,后澆帶施工技術的應用,仍然需要著重強調部分具體的施工環節,從而保障施工方案的有效實施。
建筑工程深基坑施工作業,基坑支護體系大多是臨時結構,因此安全性能較小,存在一定的風險和問題,并且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進行嚴格的監控和管理,制定一系列的應急處理辦法,特別是在施工過程中,其發生風險事故的概率較大,需要及時開展對應的應急方案,需要應用排水防灌措施,保障后澆帶施工作業的穩步進行。同時基坑工程對應的區域性較強,需要根據基坑地質環境,科學選擇對應支護方案以及開挖方案,不少成熟的施工案例不能直接借用。基坑工程的施工特性較為明顯,無法按照施工環境與施工條件進行生搬硬套,需要結合基坑鄰建建筑以及地下管線的分布,制定科學的施工方案,并且還需要保護特定的建筑,防止局部開挖深度過大導致其他建筑出現應力過大等問題產生,出現結構變形。在基坑施工作業,對支護體系的影響較大,需要結合地質環境,隨時監控周邊土體的變化,因此對應的技術性較為復雜,需要大量專業人士的參與和幫助,并且根據工程的發展和變化科學應用相關的施工技術。
深基坑開挖完畢后,需要進行系統性的維護和管理,特別是預防施工區域溫度差帶來的深基坑裂縫問題。由于山西地區晝夜溫差較大,在特殊氣候環境下進行施工,需要注重溫度差異帶來的具體影響。深基坑中新澆筑的混凝土在凝結過程中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收縮,從而導致基坑基礎構件出現熱漲冷縮問題,部分結構的混凝土收縮程度過大,內部結構變形遭受到約束,引發結構構件的變形問題產生,但變形問題出現后,極有可能出現不同數量的裂縫問題。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在基礎較長的建筑,以30~40m 長度為間隔,設定約為1000mm 以內的施工縫,采用鋼筋搭接或者直通加彎的做法,確保施工后的混凝土可以實現收縮自由,減少結構內部的收縮張力,并且用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抵消建筑內部的溫度應力,從而實現建筑基礎可以有效抵御溫度的影響。通常,后澆帶施工作業需要保留一個月時間,并且在此時間段內,收縮變形會完成40%左右,當選擇在溫度較低的時間段進行施工作業時,還需要將后澆帶混凝土的設計強度進一步提高,并保障混凝土的澆灌密度以及澆灌強度,防止新老混凝土交錯位置形成材料裂縫,成為主要的薄弱環節,導致施工質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規避溫度差帶來的影響,并且在深基坑施工作業時,可以不受區域環境的影響,具有極為良好的改善作用和強化作用,是山西地區施工作業重要的施工方式,圖1 為后澆帶施工作業圖。

圖1 基坑工程后澆帶施工作業
由于深基坑對應的施工環境較為復雜,不少工程面臨不均勻沉降問題,該問題是由施工區域的地形地貌決定的,為了降低對施工作業進度的影響,提高工程的施工質量,需要限制建筑工程不均勻沉降的問題。以高層建筑為例,通常高層建筑與周邊裙房建筑的機構和基礎是一個整體建筑設計,因此在施工作業時,需要利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將兩個建筑的基礎分開,同時考慮不同建筑基礎的受力狀態,減少對深基坑的實質影響,特別是二者的荷載差異,需要對整體進行計算,然后考慮后期沉降差可能產生的附加應力,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在以下三個環節中進行調整。①調節基礎壓力,由于主樓的荷載相對較大,需要調整建筑整體的沉降壓力,減少可能存在的附加應力,在深基坑施工作業中尤為關鍵;②調整施工時間,采取先主樓的施工順利,當基礎建設完畢對應的沉降問題穩定后,再開展裙房施工,從而實現后期沉降問題的有效控制;③調節高差,通過計算二者建筑基礎的沉降問題進行計算,將主樓的標高調高,裙房標高調低,預留二者的基礎沉降差,最終實現二者標高的一致性。因此,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有效解決深基坑施工作業的核心痛點,及時控制深基坑建筑工程的不均勻沉降問題,并且能夠將建筑結構融合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深基坑建筑工程可以有效對抗外界應力的影響,保證建筑自身的整體質量和安全[1]。
在深基坑施工作業中,大多數后澆帶施工作業的位置,是選擇混凝土結構受力相對較小的位置。同時后澆帶施工作業,需要著重強調相關的施工要點:
(1)基坑施工作業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時,需要考慮封閉區域的施工材料應用等級。通常選用混凝設計強度較高的微膨脹混凝土澆筑,并且在澆筑完畢后需要進行振搗工作,保障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實施不少于14d 的保溫、保濕等混凝土養護工作。不少后澆帶技術中的混凝土還會添加部分膨脹劑與外加劑,需要結合深基坑工程的施工條件與施工環境進行選擇,并且確認和試驗外加劑的摻入量,確保外加劑使用符合工程項目的基本要求。不僅如此,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前,務必徹底清潔施工縫,尤其是施工縫中的垃圾、碎石、塵土等雜物,需要進行整體的清理,并用干凈的水進行沖刷,保持施工縫環境的濕潤、整潔,并保持至少24h 以上,清除施工縫中多余積水,然后在澆筑前預先鋪設15cm 厚度的水泥砂漿,砂漿配合比需要與澆筑混凝土的配合比保持一致[2]。
(2)外加劑中的膨脹劑以及其他添加劑需要保持基本的合格證明以及技術證明,并明確基本的技術標準以及設計標準。膨脹劑的添加,對混凝土的影響較大,因此需要安排專業的工作人員全程把控,明確外加劑的基本含量,控制外加劑摻入量誤差維持在2%以下[3]。
(3)澆筑基坑中的混凝土構件時,需要在后澆帶模板上預設一層鋼絲網,在后澆帶施工完畢后,鋼絲網可以保留。并且無論采用任何形式的后澆帶施工方式,都需要按照基本的流程,保持施工縫內部環境,確保后澆帶混凝土與前期澆筑的混凝土可以實現良好的融合,減少深基坑部分建筑結構與澆筑外墻出現連接問題。
(4)混凝土澆筑前,務必確保混凝土得到充分攪拌,并且確保混凝土局部區域不會出現膨脹問題,影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對外加劑的摻入,需要延長混凝土的攪拌時間,確保外加劑與混凝土充分融合。當攪拌時間不夠充分,必然引發混凝土膨脹系數不足,最終導致混凝土澆筑出現不同程度的質量問題。
(5)后澆帶混凝土澆筑,務必確保混凝土澆筑質量良好,不同時期的混凝土澆筑質量保持一致,減少混凝土澆筑后由于澆筑時間的不同引發的混凝土結構裂縫問題。有混凝土在澆筑完畢后,其內部結構溫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新舊混凝土澆筑,必然引發結構溫度的劇烈影響,從而進一步加劇混凝土連接處的裂縫問題,最終影響混凝土的施工質量。
(6)預應力結構中的施工作業,后澆帶內的非預應力筋需要預留固定的空間,尤其是預應力筋的錨固、張拉等。
(7)對于預應力筋、非預應力筋、錨具、管線等,需要在后澆帶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注重澆筑密度以及澆筑強度。澆筑密度以及澆筑強度不足,極有可能引發鋼筋受力不足等實質問題,從而影響鋼筋的使用,務必要對澆筑后的結構應力進行檢測和分析,了解其中的差異性和潛在問題。
(8)針對深基坑中的地下室等建筑結構,需要確保后澆帶施工縫設置在地下室底板中間,并形成U 字形。
(9)后澆帶澆筑完畢后,如有抗滲要求,需要按照規定制作抗滲試塊,提升施工位置的安全性和保障性。
綜上所述,深基坑工程施工作業,其本身的風險性較高,應用后澆帶施工技術,可以有效減少基礎裂縫以及基礎不均勻沉降帶來的施工問題,同時在施工過程中,后澆帶施工技術,需要嚴格按照施工圖紙的要求以及相關施工技術標準,增強監管的施工成效,提高基礎工程的施工質量,保障深基坑工程的有效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