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嬌嬌
(西南交通大學,四川成都 611756)
生態美學是生態學與美學的有機結合,實際上是從生態學的方向研究美學問題,將生態學的重要觀點吸收到美學之中,從而形成一種嶄新的美學理論形態。生態美學從廣義上來說包括人與自然、社會及人自身的生態審美關系,是一種符合生態規律的當代存在論美學。它產生于20 世紀80 年代以后生態學已取得長足發展并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情況之下。1994 年前后,我國學者提出生態美學論題。2000 年底,我國學者出版有關生態美學的專著,標志著生態美學在我國進入更加系統和深入的探討。
生態美學以當代生態存在論哲學為其理論基礎。生態學盡管是1866 年由德國生物學家海克爾提出,屬自然科學范圍。1973年,挪威哲學家阿倫·奈斯提出深層生態學,實現了自然科學實征研究與人文科學世界觀的探索的結合,形成生態存在論哲學。這種新哲學理論突破主客二元對立機械論世界觀,提出系統整體性世界觀;反對“人類中心主義”,主張“人—自然—社會”協調統一;反對自然無價值的理論,提出自然具有獨立價值的觀點。同時,提出環境權問題和可持續生存道德原則。
庭院,是指由圍墻或門或建筑物相圍合形成的院落,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筑的核心,它對內形成一個開放式的空間,為居住者提供豐富的活動場所,供人游玩,嬉戲,對外則形成一個封閉式的空間,將內外人流分割開來。
很早古人就注意宇宙觀“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黃帝內經·素問》①中認為世界構成不外乎是“天、地、人”,人的生存環境與自然自古就是在一起,不能分開。自古以來人們在居住選址上,都注重大自然,多依山傍水,背山面水,傳統庭院就是古人把起居與大自然結合的智慧的代表①。
舊式庭院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甚至亭臺樓榭的樣式,都寄托了主人的志向,中國傳統的庭院大多格局多變,假山流水,樹木花草,一步一景,中式庭院其實是天人合一的藝術,坐在庭院里,就仿佛坐在山水間,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天人合一,不外如此。和西式庭園比較起來,中國庭院沒有那么對稱,也沒有那么規整,但卻曲徑通幽,融于自然,讓人更加平靜,它是中國文化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文化精髓的體現。
中國傳統庭院對自然的模仿和追求體現在各個方面,在對庭院每個細節創造上都注意自然材料的運用,結合當地的環境,氣候特點,在色彩和材料質感上都表現出與自然相協調的美,凸顯其地域性。人們在追求自然環境的同時更加注重人文色彩,做到人、景、文學于一體的美學環境。庭院在營造上注重山水環繞,山清水秀,花鳥青綠的自然景象,實現“靠山面水”的格局,表現出良好的自然生態美學,實現人與自然景觀的統一②。
綜上所述,“庭院”是中國傳統建筑的精華,反映了中國特有的文化意識形態,儒家和道家互補共同影響了傳統庭院的起源與發展。“有無相生”是由道家學派的老子提出,它是一種辯證的空間概念。對于庭院空間,由建筑實體圍合起來的人造空間即所謂“有”,包含人造空間的天然空間即所謂的“無”。庭院以其開敞的上部,把天然空間引入建筑物的人造空間,于是“無”化為“有”;同時又把建筑物的人造空間引向天然空間,于是“有”化為“無”,合起來就是庭院空間的“有無相生”。這種辯證的空間概念賦予傳統建筑無窮的活力,使建筑、庭院與自然空間層層漸進,虛實相間。
“自然生態美是指自然生態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美。它是自然界長期演化的結果,是一種原初的美和直接性的美③。”生態美學它所表現是“眾多生命與其存在環境相互協調、相互促進所產生的美③”。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聯系,這個關系已經形成一種系統,在中國傳統庭院中充分地體現了自然生態美學的特征。
2.3.1 山石
中國傳統庭院中山石是不可缺少的部分,山石也是自然元素之一。在自然界中山石形狀各異,姿態萬千,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說道:“山,大物也,其形欲聳撥,欲偃蹇,欲軒豁,欲箕踞,欲盤礴,欲渾厚,欲雄豪,欲精神,欲嚴重,欲顧盼,欲朝揖,欲上有蓋,欲下有乘,欲前有據,欲后有倚,欲下瞰而若臨觀,欲下游而若指麾,此山之大體也④。”傳統庭院中山石多是利用“透、瘦、皺、曲”的審美情趣,在對山石營造上多注意山石的韻律感⑤。
2.3.2 水
在庭院中水景不是單獨出現的,水景是與周圍的環境結合在一起,水也不僅僅是自然景觀的一部分,它還與庭院其他自然元素相互穿插在一起,作為一種自然景觀,水體的周圍通常以山石和鵝卵石包圍,水體在設計上更是采用了自然形態,使水的邊界趨于自然,很少采用規則和直線的手法。正如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訓》中所說:“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靜,欲柔滑,欲汪洋,欲回環,欲肥膩,欲噴薄,欲激射,欲多泉,欲遠流,欲瀑布插天,欲濺撲入地,欲漁釣怡怡,欲草木欣欣,欲挾煙云而秀媚,欲照溪谷而光輝,此水之活體也⑥。”
2.3.3 植物
植物作為庭院重要部分,體現了中國傳統而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文化特征。庭院的植物除了作為觀賞、游玩、美觀外還起了調節空氣,營造空間的效果,在庭院的設計時人們會突出自己的思想將對庭院詩情畫意通過植物表現出了,植物與周圍環境相融合,因而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庭院植物雖小,但是它卻代表中國傳統的文化,也是傳統文化的積淀,人們熱愛自然,通過對大自然植物的種植表現出精神上的文化,將情感寄予一花一木,在游園的同時情系自然景觀達到“留戀忘返”。
我國是以大陸氣候為主,特別是受典型的季風氣候,南北季候溫度差別較大,幾千年來,中國傳統庭院為了適應不同地域氣候環境的影響,盡量的改變了不利氣候條件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在滿足基本的遮風避雨、輻射、降低溫度等不利的自然條件,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不同的審美感受和文化藝術特質,營造出最為理想的、舒適的生活空間。
在我國北方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要屬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不管是從設計上還是在選址上都表現出中國傳統思想的含蓄、寧靜。北京四合院在設計上根據傳統人們居住的習慣營造出幾進幾出,將院落設計復雜化,景致隨著院落的遞進逐漸顯現,如圖1 所示

圖1 北京四合院
北京氣候特點屬于典型的溫帶大陸氣候,在這樣的自然氣候條件下,人們要求庭院要防寒抗凍,所以北京四合院的空間較大,當陽光照射進庭院,庭院可以最大限度吸收陽光,提高室內溫度,北京四合院是由四面建筑圍合而成,在冬季光照的時候能減少陰影面積,增加光照的時間。

圖2 蘇州庭院
蘇州庭院是南方典型的建筑,蘇州位于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宜人適合人們居住,蘇州庭院空間營造在于合庭院和天井式,對于陽光照射和陰影利用都能設計的合理。
蘇州庭院位于江南,夏季氣溫較熱,這就要求避暑,蘇州天井庭院坐地朝天,敞口于上有利于收集雨露,雨水又將園內的污穢清理干凈,納氣通風,院子是通天接地氣場和氣流聚散交流地,園內建筑一般圍合的建筑多是兩層,空間密封強度高,建筑物的檐高,這樣的設計可以避免夏季陽光的直射,建筑多在陰影中,有利于降低室內的氣溫,防止冬季西北風的侵入,墻體以白色為主,冬季陽光照射在墻面上,再反射進室內,增加了室內的亮度。

圖3 徽州庭院
徽州民居在南方也是典型的庭院形式,白墻、青瓦、馬頭山墻、木門窗等,清淡典雅的色彩交相輝映,增加了空間上的層次、韻律。在庭院內山石、流水、小橋、植被、花果等,使人們時刻體會自然風景,給人們賞心悅目的感受。徽派民居給人們帶來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和清新淡雅的色調,加上裝飾色調黑白對比,形成素描的藝術特點⑦。
徽州庭院在安徽、江西一帶是亞熱帶氣候,徽州庭院在營造上、選址上、天井的規劃上等,都注意當地的氣候特點,形成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⑧。
生態美學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首先是形成并豐富了當代生態存在論美學觀,是一種克服傳統存在論美學各種局限和消極方面,并更具整體性和建設性的美學理論。其次是派生出著名的文學的生態批評方法,從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這種生態批評方法得到長足發展,成為文學批評的重要視角。再次,促進了生態文學的發展,所謂生態文學即綠色文學,以人與自然的關系為題材、歌頌人與自然的協調和諧、共生共存。最后是有利于繼承發揚中國傳統的生態美學智慧,主要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易學的“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理論。
注釋:
①金學智.蘇州園林[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9.
②陳益.古鎮遺影[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2.
③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④梁思成.中國建筑史[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⑤馬炳堅.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9.
⑥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⑦何曉聽.風水探源[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0.
⑧王文卿,周立軍.中國傳統民居構筑形態的自然區劃[J].建筑學報,199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