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過
(貴州省銅仁市城鄉規劃院,貴州銅仁 554300)
中國土家第一村云舍村(見圖1)坐落在梵凈山太平河風景名勝區內被譽為“天堂河谷”的太平河畔,云舍山寨距江口縣城4km,距梵凈山南山門10km,全村總面積4km2,439 戶1717 人中,98%的村民都是楊氏后裔,是江口鄉村第一大寨。云舍土家族仍然保留著自身民族的風情習俗,云舍立足鄉土,堅持鄉村旅游平民化發展道路,強調綠色生態重規劃,注重因地制宜建景點,積極推動共建共享。依托梵凈山核心旅游景區,以景區帶村,促進鄉村旅游聯動式發展,全力打造特色村寨,促進產業融合,突出政策引領,用活政策,破解鄉村旅游缺資金難題,政府精準投入,企業大力幫扶,完善利益鏈接,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先后被批準為“全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被評為“中國首批旅游文化示范地”“貴州省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全省100 個旅游景區”“國家4A 級旅游景區”,榮獲“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中國最美村鎮”“中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名村”“中國鄉村旅游模范村”“中國最美村寨”“全省甲級鄉村旅游村寨”“全國重點鄉村旅游村寨”。

圖1 云舍村鳥瞰圖
這座古村落至今保存較完整的鄉村傳統風貌,村落內部的古建筑包括桶子屋和一般武陵山區特色的干欄式民居建筑,村落布局自由、風格側重實用和生活性特征,體現云舍古村落田園詩般的外圍環境與“仙居”般高品質的人居環境。
云舍傳統村落以楊氏土家族發展史為線索,展現云舍村歷史悠久,以農耕文化為特征的鄉村生產特征,并且保存古法的造紙技藝,并留下極其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云舍古村落具有歷史、文化、科學的研究價值,是環梵凈山地區乃至大武陵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
云舍村由于歷史悠久和近10 年開展民俗文化旅游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該村落內部的建筑類型呈現多樣化的特征,其傳統民居主要包括傳統民居院落、新建民居(木構)、新建民居(磚混)、公共建筑、造紙作坊建筑(及構筑物)、衛生所、公共廁所等類型。
云舍古村落內部,傳統民居院落按組合形式分為桶子屋、一字屋、“一正一橫”屋等類型。其中桶子屋是云舍具有地方特色的建造特征明顯的一種傳統民居院落,具有較好的建造細部特征,北高南低,北側為正屋,分中堂和左右廂房,中堂內凹形成一吞口,整體呈正方形,云舍村的桶子屋院落共計8 處,包括56 幢建筑,占村落建筑總量的4.86%;云舍村一字屋房屋平面呈“一”字形,一般為一正兩廂三開間,正廳作為生活起居空間,前間為堂屋,后間烤火雜用,并有逃生門與室外相通,建筑結構為穿斗式,屋頂形式為懸山頂或歇山頂,一字屋建筑數量為243 幢,占村落建筑總量的21.07%;云舍村一正一橫屋房屋平面呈“L”形,正屋一層,為常見一字屋形式,正屋的單側設有偏屋,偏屋上下兩層,屋檐低于正屋,底層前后兩間,多作灶房、廁所、畜圈使用,上層多為涼掛風干作物或儲存雜物,有些將其分隔布置為廂房使用,有單跑梯段木梯與之相連,構成“一正一橫屋”類型的建筑數量為306 幢,占村落建筑總量的26.54%。
云舍村三合院房屋平面呈“凹”字形,三面圍合,具有較強的圍合感,是在正屋的兩側設偏屋,左右偏屋面寬因地形及與街道的關系而異,多不對稱,功能上與“一正一橫”式房屋相似。中間的空地主要用作曬場,也有在周邊種植花草果木。構成“三合水”式三合院的建筑數量為197 幢,占村落建筑總量的17.09%。
另外,云舍村新建的居住建筑可分為采用木結構的民居建筑和磚混結構的民居建筑。新式傳統民居建筑均為兩層,外圍多包砌磚墻,其建筑數量為74 幢,占建筑總量的6.42%;新建磚混結構的民居建筑數量為233 幢,占建筑總量的20.21%。公共建筑主要村委會、小學,建筑數量為5 幢;造紙作坊是云舍村的生產性建筑,建筑數量為36 幢;其他有衛生所、公廁等建筑類型,衛生所僅有一處,公共廁所有兩處。
云舍村依托世界自然遺產、國家5A 級景區——梵凈山旅游資源稟賦,通過招商引資,實施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民宿旅游項目,群眾通過土地、房屋等入股變成股東,充分調動群眾積極性,凝聚社會力量做好田園綜合體、體驗觀光、鄉村民宿的協調、開發、建設,讓企業和老百姓真正成為開發主體、經營主體。修建云舍村鄉愁館,組建3 支民族風情表演隊用于傳承云舍土家族獨特的婚嫁習俗,悠揚動聽的山歌,眾人參與的擺手舞,載歌載舞的金錢桿、土法造紙等傳統文化。截至2019 年5 月,建設鄉村民宿18 家、農事體驗5 家、鄉土美食32 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店3家。已形成田園生態觀光、土法造紙體驗、民族文化傳承、慢生活休閑為一體的綜合旅游村。經初步測算估計,云舍接待游客216萬人次,同比增長20%,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1890.2 萬元,同比增長19.5%。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800 元。

圖2 云舍桶子屋——土家婚俗表演場一角
云舍傳統村落現狀基本上保存著風貌較完整的傳統民居建筑群,完整的村落格局以及高品質的自然環境和田園風光。在云舍古村落不僅具有較高價值的明清桶子屋,同時村落內部及外圍具有神龍潭、龍潭河、仙人洞等自然景觀資源。云舍古村落目前是全國第一批傳統村落,同時是貴州省第三批歷史文化名村,目前正申報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從2003 年以來,銅仁市江口縣的云舍村打造“中國土家族第一村”,這給云舍這個靜謐的山野農莊帶來政府的重視與游客到此游覽。面對古村落的保護和新村建設的雙重契機,村落保護與鄉村旅游發展所面臨新的問題。
自20 世紀90 年代之后,隨著鄉村旅游的壯大發展,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建房屋日益增多,409 棟建筑或院落,占總數的35.47%。一方面建設的位置已超出古村落所劃定的大致范圍向龍潭河以東沿河發展。另一方面在村落內部,由村民自行改造,原有的傳統建筑拆除重建的情況居多,并且風貌受到一定影響。
古村落內部除20 世紀80 年代之后建設的屋舍具有較好的建筑質量,而其他老建筑和解放后的傳統民居,都沒有進行過維修,主要原因是村民缺乏保護意識,自身的生活水平有限,無力對老建筑進行大規模的修建工作。另外該村的老齡化比較嚴重,老房子無人看管,多年很少有人居住而加速村落內部建筑的老化。一些建筑缺乏維護,由于使用者人口的減少,院落規模較大,許多建筑都存在年久失修老化的現象。部分文物及歷史建筑缺少及時的維修和保護,自然衰敗嚴重,出現墻體破損,結構傾斜,門窗雕飾殘缺等問題;個別歷史建筑被荒廢、棄置,沒有得到有效保護和利用。部分新建及加建建筑在形式、高度及材料使用上與周圍傳統風貌相沖突,出現在重要節點位置及視線廊道中,對整體景觀破壞嚴重。
云舍被譽為“中國土家族第一村”,但除了具有地區特色的傳統民居之外,民居的著裝和風俗習慣在日常的生活與勞作時很難得到展現。人的因素在這個古村落里,沒有突顯出這里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傳統村落。從事傳統造紙活動的居民減少,傳統技藝的傳承面臨威脅。
近年來,由于受梵凈山世界自然遺產和國家5A 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吸引力,國家大力推進鄉村振興,云舍這個中國土家第一村的鄉村旅游業迎來新的保護與發展雙重壓力,為加大保護力度,縣委、縣政府編制了《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云保護性規劃》《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云舍景區景觀及道路整治修繕方案》《江口縣云舍歷史文化名村保護性詳細規劃》《云舍鄉村旅游創意策劃提升方案》《云舍百院計劃》等規劃方案,以保護并尊重當地的民俗民風、歷史風貌、村落的田園環境三個方面的地方特色為導向,對村落本身的環境景觀和風貌進行梳理和整治。主要為今后景區的建設,以及村落自身建設改造提供必要的景觀環境條件,使未來村落的使用上既滿足外來游客的需要,又能夠解決村民自身生活環境改善的問題。在改造過程中,優先注意保護云舍村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村里環境的整體性,同時一切歷史都有其當代性,在挖掘和繼承地域鄉土文化中,以現代審美要求,解讀并創造符合云舍村的新景觀,對于神龍潭及龍潭河現狀水系的景觀改造,應注意盡量減少人工化的刻意痕跡,如圖3 所示。

圖3 鄉村田園景觀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