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召偉
(東莞實業投資控集團有限公司,廣東東莞 523000)
現階段,城市生活垃圾采用焚燒方式處理的方式越來越多,焚燒處置率逐步提升,有些發達城市焚燒處置率已經達到100%。隨著城鎮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增強,生活垃圾中摻入的餐廚垃圾、廢包裝等較少混入生活垃圾,部分城市可供焚燒的生活垃圾正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出現處置能力大于產生產量的情況。在此前提下,城市簡易填埋出里的存量垃圾資源化利用,在部分發達地區有條件組織實施。由于我國20 世紀90 年代的垃圾填埋大多采用簡易填埋方式,存量垃圾污染程度較高,包括氣體、液體、固體,以及處于中介狀態的流體垃圾污染,并且簡易填埋造成水土污染,南方地區的填埋場也是蚊蟲滋生場所,高溫天氣發酵產生的可燃氣體聚集容易引發火災等問題。
存量垃圾異位治理,既可以促進資源再利用,也能夠通過對存量垃圾的有效處理,完成土地資源置換,降低垃圾造成的環境污染。因而存量垃圾異位治理有利于綜合效益產出,使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獲得全面提升。
以某地區簡易垃圾填埋場治理項目為例。該填埋場位于城市發展的副中心區域,于1993 年啟用,占地約7 萬m2,總體積約90萬m3,其中腐殖土及骨料約20 萬m3,可燃燒物約70 萬m3。填埋垃圾以生活垃圾為主,工業垃圾、建筑垃圾、園林垃圾約占1/3。2015 年進行簡易覆土封場,建設了部分滲濾液收集設施,2017年進行覆膜封場、環場雨污分流等。垃圾場使用過程中曾發生4次火災,臺風暴雨季節滲漏液泄漏也有發生。隨著城市發展,該簡易垃圾填埋場影響周邊區域的發展,急待治理。經過政府研究,針對簡易垃圾填埋場存量垃圾現狀,采用“垃圾整體清挖移位→篩分分選→形成可資源化利用的可燃物(焚燒處置)、腐殖土(原位回填)”的總體思路進行治理。

圖1 簡易垃圾填埋場
①該項目治理難點及問題主要集中在體量大、時間緊張、危險源復雜、安全隱患多、環保風險大、鄰避效應等方面。分述如下:項目被列為市重大工程,開挖總體量90 萬m3,體量巨大,而且由于城市開發的需求,工期有要求,時間相對緊張;②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源復雜,安全隱患大。有毒有害氣體來源相對復雜,具有不可預見性,可能造成致命隱患。開挖最深28m,形成深基坑、高邊坡,極易造成塌方事故;③施工過程中環保風險大,垃圾堆體中的氣體、滲漏液等處置措施如不當,極易造成環保事故。特別是受梅雨季節、臺風天氣暴雨的影響,滲漏液產量大,滲漏液處理設施的能力要求高,容易造成泄漏;④項目鄰避效應明顯。項目直徑1km 范圍內有兩個村莊,居民總數約1 萬人,鄰避效應難處理。群眾對有毒有害氣體、污水、臭氧、揚塵等擔憂很多,如果處置不當容易引起鄰避效應。
為了有效化解該項目存在的治理難題、解決實際存在的治理問題。從管理對策與實踐措施兩大方面,制定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具體如下。
(1)在精準定位存量垃圾治理目標的前提下,通過高管坐鎮、提高政治站位精心組織策劃,從技術、成本、工藝等方面進行專業化的部署,吸收同行的經驗,發揚“艱苦奮斗、勇往直前、挑戰極限、勇爭第一”的鐵軍精神,統一思想。
(2)成立聯合領導小組、現場指揮部,在強化組織協調的前提下,加強各管理方的溝通交流工作,暢通溝通渠道,提高協高合作效率。
根據實際存在的認識問題、經驗問題、決策問題。在該治理項目中,調整方向,改進合作模式,運用產業鏈思維,提高施工各環節的效用生產效率。
(1)項目的實施,焚燒處置終端的能力、運輸、篩分、開挖施工四個環節需要有效配合。當天篩分處理產生的可燃物產量與焚燒處置終端的可接受能力要匹配,盡量避免篩分產量大于焚燒可接受能力,導致積壓。圍繞篩分的產量,調配好開挖量、運輸能力,做好有效循環。
(2)存量垃圾開挖施工過程中,深基坑、高邊坡的坍塌風險,通過試驗段確定垃圾堆體的物理力學特性,指導設計單位做出合理的安全措施設計,施工按照設計圖紙組織深基坑、高邊坡的防護措施的施工。案例中的深基坑采用馬道+放坡(1:1)的方式保障邊坡穩定。
(3)針對有毒有毒氣體的影響,開挖之初,采用提前氣體導排措施,導排井間距控制在20m 之內,深度到垃圾底部,并設置總線管進行滲漏液排放。通過氣體置換集中收集垃圾堆體中的有毒有害氣體,集中收集的氣體通過氣體處理站達標后排放。項目開挖過程中,異味明顯降低,有效保障生命安全,對周邊居民的影響大大降低。
(4)雨季施工過程中,滲漏液的產生量較平時增加約50%,對滲漏液收集及處置能力要求高?,F場的措施主要是密切關注天氣預報,在暴雨來臨前對裸露的垃圾采用膜進行覆蓋,盡量避免雨水混入垃圾形成滲漏液。項目后評價的過程中,建議存量垃圾的治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應盡量避免雨季施工。
(5)鄰避效應。通過優化技術方案,盡量減少氣體、污水、揚塵等造成對周邊的影響,取得一定的效果。同時在政府各級組織的宣傳教育下,項目實施過程中獲得周邊居民的理解,他們還是希望垃圾能夠早早搬走,還一片清潔的空間。
(1)產業鏈的思維來對待存量垃圾的治理至關重要。焚燒終端的接受能力、運輸能力、篩分工藝的能力、開挖施工的安全保障等各個環節必須有機聯系,缺一不可。
(2)存量垃圾治理成本高,各個環節的總費用超過600 元/t,如果產出的土地價值或者地方財政能力低,不足以支持存量垃圾的治理,容易造成存量垃圾異位治理半途而廢。
(3)雨季施工,對環境、實施效果影響巨大。一方面雨季造成垃圾含水量增大,加大了篩分難度,不能保障產品的質量,造成含雜率高,不僅影響可燃物的熱值,降低焚燒效果,而且焚燒延期灰量大,增加了尾氣處置難度,增大了焚燒飛灰的產量。一系列問題的連鎖反應造成管理層的管理難度,效益降低顯著。
(4)簡易填滿場存放的垃圾一般都是年代久遠,成分復雜,目前篩分的技術水平還急待改進,以適應復雜垃圾成分的篩分,來保障篩分產出的質量。
(5)腐殖土原位回填,不能徹底解決腐殖土中殘存的污染物對地下水土的污染。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總體推進,簡易垃圾填埋場的存量垃圾對所在區域的環境污染問題必須有效妥善地解決。為了有效解決簡易垃圾填埋場存量垃圾治理問題:①需要總結各地區存量垃圾治理項目的經驗,設計系統性的治理對策與配套性的實踐措施;②需要政府出臺規范的存量垃圾治理技術規范、收費標準、篩分產物的異地焚燒政策等政府層面的指導性綱領性文件;③需要篩分行業進一步針對南方多雨、垃圾成分復雜、含水量高、含泥量高的垃圾特性進行研究,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從工藝上保障篩分的質量;④腐殖土的資源化利用,目前還處在高成本階段,一般是原位回填,也需要行業進一步研究出性價比高的方案進行妥善解決,以徹底改善原區域的生態環境;⑤當前階段,政府在考慮存量垃圾治理時,應根據實際垃圾治理項目的輕、重、緩、急,與治理方面的難易程度,逐步推進。增強對簡易垃圾填埋場的常態化評估與常規化管理,進而提高存量垃圾治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