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通訊員 蔡清武
甲魚,又名團魚、角魚。在水產養殖中,甲魚是一個經濟價值很高的養殖品種,其豐富的營養深受消費者的喜愛。對于養殖戶來說,池塘中套養一定量的甲魚,可以增加幾千乃至上萬元的收益。但是混養模式下,甲魚也容易發生一些疾病,特別是魚類養殖比重較大時,對于底棲性的甲魚來說,更容易感染一些細菌性疾病。筆者在一口面積7 333 m2的池塘內套養了甲魚,發生了嚴重的穿孔病,經過半個月的治療,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也造成了部分損失,本文主要介紹甲魚穿孔病的防治方法。
發病甲魚食量下降,反應遲鈍,最初底板和背甲表皮形成白點,慢慢擴大并潰爛穿孔,孔中化膿,用力壓有血水滲出,嚴重時露出骨骼。
病原:產氣單胞菌、假單胞菌及松鼠葡萄球菌為優勢菌。
敏感藥物:氟苯尼考、慶大霉素、阿米卡星高敏。
環境條件:由于其他魚類的大量投喂,糞便殘餌也急劇增加,聚集在池底,超過水的自凈能力,很容易惡化底質,加上水溫高,細菌易滋生,甲魚平時棲息在水底和底泥中,惡化的水質和底質會降低甲魚的免疫能力,病菌很容易侵入感染。

首先魚類的投喂量減少20%,藥物治療的方法:第1 d 用強效底爽(2 kg/667 m2)進行改底,同時拋灑粒粒氧,第2 d 用腐皮爛身靈和鰓血康各5 瓶,3 d后,用EM菌(500 mL/667 m2)連續調水2次,治療期間每天下午拌藥內服一次,餌料中拌氟苯尼考、三黃散、免疫多糖和維C,連用5 d。
經過一周左右的治療,甲魚日死亡數在第8 d后開始減少,持續15 d后,死亡量基本控制下來,從發病開始的氨氮超過1 mg/L 也下降到0.3 mg/L,最終死亡率約23%,起到了治療效果。
改底藥物種類很多,如速效分解底改、底好片和底水雙改等,在實際處理中,按說明使用即可,拋灑粒粒氧可以增加底層氧含量,有利于加速污物分解。抗菌藥種類很多,不可盲目使用,否則促使病菌產生耐藥性而適得其反。有益菌在水體物質循環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既能改善水質,又可以在競爭中抑制有害菌,使用效果明顯。
“預防為主,防治結合”一直是水產養殖成功的關鍵,甲魚也不例外,因為生活在水中,環境變化無常,治療難度相對于陸生動物大很多,也很難進行精準用藥,而且一旦發生疾病,治愈率低,周期相對較長,治愈后也已經產生經濟損失,所以在疾病暴發前提前預防好,以防為主,才能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疾病預防在水產養殖中十分重要,特別是在疾病高發季節,良好的預防手段可以顯著減少死亡率。如定期檢測水質,水化指標異常應及時進行消毒調水處理;定期改底,以防底質惡化,病菌滋生,每月用生石灰、漂白粉全池消毒一次,經常潑灑EM 菌、光合細菌等有益菌,都是疾病預防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