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煤炭工業志》總纂 吳曉煜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時候,我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先驅者、黨的創始人李大釗成了人們緬懷的一個焦點。今天,中國已是“赤旗的世界”,“青春之中華”正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在我們享受著先烈奮斗得來的勝利果實的時候,我們尤其敬仰李大釗的學識、為人和貢獻。他那投向舊社會營壘如匕首般的閃耀著光芒的文字,他的慷慨舍生赴義,甚至他那凝思、莊穆、充滿智慧的形象都足以使我們動容、起敬、扼腕而痛惜!
李大釗,字守常,1889年10月6日生于河北省樂亭縣,1913年留學日本。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后,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較快完成了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1918年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兼圖書館主任,1920年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1922年當選為中共中央委員,1927年4月6日在北京被捕,同年4月28日被反動軍閥絞殺。臨刑前,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年僅38歲。李大釗光輝而短暫的一生,是追求進步的一生,是為民眾、為真理奮斗的一生,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一生。
特別使我們不能忘懷的是,李大釗作為一個無產者的領袖,也是我國煤礦工人運動的先驅者,他對當時處于社會最底層的煤礦工人懷有深厚的感情。他的家鄉離開灤礦區不遠,對煤礦工人的苦難可以說是耳濡目染。因此,向煤礦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啟發他們的覺悟,是李大釗非常重視的事情。1920年1月,在他的影響和推動下,北京一批進步學生到唐山礦區調查開灤礦工的生活,并提出了改革包工的建議。1920年4月,李大釗在北大邀集部分同志商談紀念“五一勞動節”事宜,并被推舉撰寫《“五一”May day運動史》的紀念文章。這篇著名的文章刊登在《新青年》第七卷上,并印成了小冊子,寄往唐山等地。此文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對于推動煤礦工人運動起到了很大作用。
據《中國煤礦工人運動史》(煤炭工業出版社,1986年)介紹,1920年和1921年之交,李大釗在從北京回家鄉樂亭的途中,在唐山“向開灤的煤礦工人宣傳介紹了十月革命的意義和經驗”。他說:“十月革命是工人的勝利,將來的世界必定是勞工的世界。”并告訴煤礦工人“要想不受剝削、不受包工壓迫,就得要斗爭,要斗爭就得要團結”。
不僅如此,李大釗還寫了一篇專門介紹唐山開灤煤礦工人生活狀況的文章。此文標題是“唐山煤廠的工人生活”,副標題為“工人不如騾馬”,發表于1919年3月9日的《每周評論》第十二號上,署名為“明明”。此文簡短,不到一千字。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呢?文章開頭就講:“前天遇見由唐山煤廠來的朋友,我就向他詢問了那里工人的生活狀況……我今將他的話寫出來,供關心勞動問題的參考。”可見,此文是他調查和研究煤礦工人狀況的結果,目的是推動國內煤礦勞工問題的研究和實踐。
李大釗以寫實的筆觸描寫了煤礦工人的悲慘處境:
“他們終日在炭坑里工作,面目都成漆黑的色。人世間的空氣、陽光,他們都不能十分享受。這個炭坑,仿佛是一座地獄。這些工人,仿佛是一群餓鬼。有時炭坑頹塌,他們不幸就活活壓死,也是常有的事情。”
“他們每日工作八小時,工銀二角,飲膳還要自備”;“在這一星期中,無晝無夜,不停工作,不睡眠,不休息,不盥漱,不沐浴”;“因為他們無知識……因為他們的工銀太低,所以他們必須把數日的工夫,無晝無夜的像牛馬一般勞動,才能積得一元半元錢”;“也有許多幼年人,在那里工作很苦很重不該令他們作的工,那種情景,更是可憐”。
不僅如此,他在文章中還把工人的待遇與騾馬作了直觀的對比:“在唐山這地方,騾馬的生活費,一日還要五角,死了一匹騾馬,平均價值在百元上下”;“一個工人的工銀,日僅二角,尚不供給飲食,若是死了,資主所出的撫恤費,不過三四十元。這樣看來,工人的生活尚不如騾馬的生活;工人的生命,尚不如騾馬的生命了”。這些一針見血的描述,這些鐵一般的證據,是帶血的控訴,充分體現了李大釗對煤礦工人的同情和關心。
然而,作為一名革命者,他沒有停留在同情上,而是向煤礦工人指出求解放的方向。他在文章中講:“唐山煤廠的工人”必須要“有一個工人組織的團體”,要“聯合起來”,絕不能“一時動了公憤,才聯合起來”,“沒有結合的罷工,無意識的罷工,強迫的罷工,自然是沒有效果的了”。這里一針見血地指出煤礦工人運動中存在的問題,深刻地洞悉當時工人斗爭不成功的原因,并提出組織起來、結成團體,這是唯一正確的方向。
另外,李大釗還在其他文章中以煤炭為例,說明了剩余價值的真諦。1922年2月,他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說》(發表于《晨報》)一文中,就深入淺出地講:“倘若說要十噸煤去維持他的生命,這個意思就是要十噸維持他的勞力,除掉拿這十噸煤——煤之價值由于勞動分量—一去維持他的勞動外,他所生產的都被資本家拿著。”這“便是剩余勞動,便是剩余價值,便是資本家想要劫奪的東西”!
寫到此,我們作為一個煤炭職工不能不對李大釗更加崇敬,不能不為李大釗對煤礦工人的深厚的愛所深深感動。筆者幾年前在閱讀《李大釗選集》時曾作詩一首,權作此文的結尾。
偉哉大釗先驅者,
壯矣舍生向天歌。
鐵肩妙手今安在?
赤色少年遍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