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上海迪安司法鑒定有限公司,上海 200433)
新精神活性物質是指沒有被《1961年麻醉品單一公約》和《1971年精神藥物公約》列管,但具有濫用潛力,可以引起公共健康風險的精神活性物質。“藍精靈”是新精神活性物質的一種,主要活性成分為氟硝西泮,是近年出現的一種新型第三代毒品,也是我國新列管的二類精神類藥品,人服用之后會出現鎮靜、麻醉甚至短暫失憶等癥狀。因此,近年來“藍精靈”在藥物輔助性犯罪中的使用愈加嚴重,這不僅威脅著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更影響國民體系的正常運行。本研究重點分析新精神活性物質“藍精靈”的危害和具體防治措施。
“藍精靈”的脂類物質的核心成分氟硝西泮屬于苯二氮卓類藥物,研究苯二氮卓類藥物的受體機制,在γ-羥基丁酸A受體上有6個α亞單位(α1~α6)與苯二氮卓受體結合,苯二氮卓類藥物入體后不是直接激活受體,而是通過提升抑制性神經遞質與受體的親和力,達到與γ-羥基丁酸A的特異性結合[1]。因此,苯二氮卓類藥物具有鎮靜、催眠、抗焦慮、抗驚厥等藥理作用[2],并且因其起效快、維持時間短等特點,自19世紀60年代氯氮卓上市以來,苯二氮卓類藥物已成為臨床不可或缺的一類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的受體廣泛存在于中樞神經系統,包括紋狀體、丘腦、海馬體等,所以影響記憶的作用也較為顯著,服用氟硝西泮后會在短時間內快速進入睡眠狀態,記憶也會在藥效消失前受到干擾,有明顯的順行性遺忘癥狀[3]。
《2016年國家藥物濫用監測年度報告》數據顯示,苯二氮卓類藥物是我國濫用/使用最多的醫療用第二類精神藥品,比例占到37.0%[4]。苯二氮卓類藥物可能產生認知力下降、判斷力喪失、短暫失憶等副作用,長期使用會產生耐藥性和依賴作用,即使是治療范圍的劑量,服用超過4周也會產生停藥困難的現象。截至2018年,國內專科醫院和綜合醫院心理科的苯二氮卓類藥物使用率分別達到34.3%和33.8%,有相當比例的患者使用時間超過4周。
攝入少量氟硝西泮容易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速等不良反應、若服用量過大,會引發焦慮恐慌、精神錯亂等中毒癥狀;嚴重時甚至會出現休克或死亡。氟硝西泮能夠微量溶于水,易溶入酒精,若與酒精混用,會加速起效,使人體肌肉處于過度鎮靜狀態,導致精神運動能力受損,在一定程度上會喪失行動能力,在酒吧等娛樂場所極易成為迷奸和麻醉搶劫案件的犯罪手段,因此,也被稱為“約會強暴藥”或者“迷奸藥”。也正是考慮到氟硝西泮與藥物輔助性犯罪案件的關聯性,羅氏產品有限公司對該藥物進行改良,使其更難溶解,并會顯現明亮的藍色[5]。
法國藥物依賴性評價和信息中心網絡調查顯示,非醫療使用或濫用處方藥物是一個日益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特別是阿片類、中樞神經抑制劑(主要為苯二氮卓類)和興奮劑。OSIAP分析可疑處方有1 246張,其中,包括2002年400例、2004年517例、2006年329例,苯二氮卓類藥物占比分別為2002年47.0%、2004年40.0%、2006年46.0%,在所分析的8種苯二氮卓類藥物中,氟硝西泮占比分別為2002年30.3%、2004年12.6%、2006年7.2%[6]。由此可見,氟硝西泮的濫用在苯二氮卓類藥物中總體呈下降趨勢,但在2006年的OPPIDUM研究報告中,氟硝西泮在伴隨酒精使用、濫用失常、戒斷癥狀等方面的占比情況表明形勢依然嚴峻。濫用藥物與依賴監測系統,明確證實了氟硝西泮的濫用情況呈上升趨勢。但氟硝西泮依然是法國和其他國家濫用程度最高、最受吸毒者喜愛的苯二氮卓類藥物[7-8]。
氟硝西泮的濫用情況在其他國家也不樂觀。在巴黎刑拘人群中,氟硝西泮的濫用排第五位。20世紀末,主要在歐洲和墨爾本作為催眠劑和麻醉誘導劑使用,后來因迷奸藥宣傳被偷運到美國,特別是佛羅里達和加利福尼亞[9];美國急診室報告因濫用氟硝西泮導致死亡的案件,從1994年的13例上升至1999年的540例[10]。根據目前的發展形勢,國際上多個地區已陸續對氟硝西泮的使用加以限制,例如挪威自2003年1月起,提升了氟硝西泮在受管制藥物名單上的等級,2004年8月,羅氏將該產品撤出挪威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內地最早的一起銷售氟硝西泮藥品案例于2018年上半年發生在上海,目前,涉及走私、販賣氟硝西泮的相關案例,大多具有通過微信等平臺聯系交易的情況。除江浙滬等東部沿海地區外,氟硝西泮的銷售也通過網絡向內陸地區延伸,最近內蒙古、寧夏等地也發現有人銷售和購買氟硝西泮。
目前,我國的禁毒教育普及范圍不斷擴大,國人對傳統毒品具有較為正確的認知,能夠做到主動拒絕和遠離。但是對于“藍精靈”等新精神活性物質,不法分子會利用各種手段進行包裝,以欺騙消費者來謀取利益。因此,在公共場所對陌生人需要保持較高警惕,拒絕不明飲食。同時,利用6·26國際禁毒日契機,通過報刊、多媒體視頻、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開展禁用“藍精靈”的宣傳活動。特別是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禁毒宣傳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禁毒意識,提高認知毒品、遠離毒品、抵制毒品的能力,強化涉毒犯罪預防教育,確保青少年一代的健康成長。
(1)構建全社會禁毒責任體系,實現禁毒工作“零懈怠”。各級政府將禁毒工作納為重點事項,結合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建立禁毒責任追究制度。
(2)構建全方位的毒情監測、打擊毒品犯罪體系,實現毒品違法犯罪“零容忍”。定期開展生活污水的檢驗檢測工作和可疑吸食毒品人群的篩查工作,分時段形成專題報告,實現毒品問題綜合治理信息化,為禁毒宏觀決策和打擊毒品犯罪提供數據支撐。
(3)構建全網絡吸毒人員管控體系,實現吸毒人員“零失控”。根據吸毒人員的不同濫用情況,制定戒斷期及戒斷結束后的精準管控機制,加大收戒的力度,另外,確保戒斷結束后無復吸情況發生。
根據認真遵守、預防為先的原則,對娛樂場所與經營性服務場所等重點區域進行全面監管,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降低國人與毒品接觸的風險,打造全民禁毒防毒的堅固體系[11]。
新精神活性物質治理工作是我國禁毒工作當中的核心內容,2012—2017年,我國已發現的品種從251種增長到800多種,其中,138種已被列入管制范圍。由此可見,我國在禁毒尤其是新精神活性物質的管制道路任重而道遠。綜上所述,通過對“藍精靈”的防治措施進行合理的分析,為新精神活性物質的管制加大了宣傳力度。采用嚴禁通過非法途徑購買各類藥物、制定完善的監管體系、加大預防力度等方式,可以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能夠為相關人員提供一定借鑒與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