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以來,定西市把國土綠化作為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發揚“三苦”精神,堅持種草種樹、改善生態,全市林業草原建設進入了快車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一)狠抓重點生態工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從2000 年至今,全市累計完成造林封育623.04 萬畝。其中:退耕還林426.36 萬畝,天然林保護51.93 萬畝,三北防護林75.71 萬畝,造林補貼26.49 萬畝,整合項目造林32.65 萬畝,退化林分修復10 萬畝,森林撫育61.95 萬畝。累計投入各類林業建設資金40 多億元,全市林地面積達到1007.97 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343.49 萬畝,森林蓄積量627.29 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由解放初期的5.16%增加到12.07%。
(二)林業產業初步形成,農民收入不斷提高。定西市堅持打好“五張牌”,發展經濟林果、育苗、花卉、森林生態旅游、林下經濟等林業產業,建成各類經濟林果面積120 萬畝,掛果面積達62.49 萬畝,產量達53.72 萬噸,總產值12.92 億元,林果業人均收入達489 元,林果農戶達30 多萬戶。全市從事林木種苗經營的私營企業、合作社發展到190 家,50 畝以上規模育苗大戶達100 多戶,育苗面積達8.7 萬畝,品種達150 多種,總育苗量達7 億株,年均出圃各種苗木1 億株左右,銷售收入達1.5 億元以上。
(三)全民義務植樹穩步發展,國土綠化明顯加快。依托城鎮面山、通道綠化、四旁綠化,堅持新植與改造提升相結合的措施,每年深入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特別是2016 年市委、市政府出臺全民義務植樹實施方案以來,從組織上、資金上提供了堅強保障,每年完成義務植樹2000 萬株以上,整合投入各類資金逐年增加,由年投入200 多萬元到6000 多萬元,國土綠化步伐明顯加快。
(四)林業改革深入推進,發展活力不斷釋放。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完成勘界確權487.6 萬畝,頒發林權證41.94 萬本;全面完成了國有林場改革工作,全市22 個國有林場界定為財政全額供給的公益一類事業單位,林場運行費按一般事業單位標準撥付,核定事業編制432 人,改革取得較好成效;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穩步發展,共流轉林地15.35 萬畝,林下經濟總產值7.22 億元,參與林下經濟發展的農戶達11.65 萬戶。
(五)突出依法治林,森林資源穩步增長。各級林草部門嚴厲打擊各類破壞森林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項目使用林地的提前介入和全程監管,定期開展非法征占用林地、破壞野生動物資源等涉林違法犯罪專項整治行動。規范林地征占用和林木采伐審核審批,積極開展非法侵占林地和自然保護區管理等專項執法檢查。扎實開展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嚴控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災率等各項指標,有力地保護了林草資源安全。
(六)積極撬動社會資本,實現全社會辦林業。堅持“全黨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辦林業,全民搞綠化”的舉措不動搖,據初步統計,近年來全市投資生態建設的各類企業和組織120 多家,累計投入資金6 億多元;通過流轉土地17 萬多畝,開展林業生態建設,建設林業產業基地,有效開發利用閑置土地資源,吸收當地富裕勞動力就業,帶動周邊群眾發展生態產業,促進脫貧攻堅,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七)加強督導落實,狠抓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認真組織實施《甘肅定西渭河源區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規劃》,累計完成以水源地保護、植被保護與建設為主的林業生態治理工程157.23 萬畝,天然草場改良與治理92.15 萬畝;坡耕地、低產田改造為主的水土保持工程84.52 萬畝,配套田間道路466 公里等,完成各類投資40 多億元。區域內生態環境狀況明顯好轉,有力促進了區域生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八)落實脫貧攻堅,生態扶貧成效突出。認真組織實施福州·定西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生態林)項目工程,2017 年以來,已在安定區和通渭縣實施生態林項目1.13 萬畝,投入資金4599 萬元,有效帶動當地450 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勞務收入實現脫貧致富。目前全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達到7757 人,補助資金6205.6 萬元,補助資金將按全年每人不低于8000元的標準發放。同時,定西市把公益林管護與生態扶貧工作緊密結合,全市每年有30%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從事重點公益林管護工作。
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努力,定西生態建設已步入快車道,走出了一條加快國土綠化、帶動扶貧開發的新路子,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個別地方造林質量不高,包括工程粗糙、成活率保存率不高;二是資源保護壓力增大,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矛盾突出,森林防火、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形勢嚴峻;三是生態治理任務依然艱巨。全市尚有200 多萬畝荒山荒坡和100 多萬畝符合新一輪退耕還林政策要求的耕地亟待治理等。
(一)堅持重點生態工程建綠。充分發揮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在國土綠化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快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建設等國家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和造林補貼、森林撫育項目等,集中打好滅荒攻堅戰,加快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進程。
(二)堅持全民義務植樹增綠。堅持義務植樹基地化,采取“以獎代補”辦法,組織動員農村適齡公民深入開展農村“四旁”綠化、鄉鎮面山和通道綠化,組織機關、企事業單位干部職工和部隊官兵、學生等各界人士通過參與整地造林、捐資捐物等形式投身造林綠化。積極探索推進“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模式。
(三)堅持社會資本投入添綠。全力推進渭河源林草生態扶貧項目的落地實施。認真研究林業生態建設市場化運作、土地使用和社會資本投入等模式,建立健全制度機制。探索通過先造后補、以獎代補、購買服務、以地換綠等方式,推進造林、管護等任務由社會主體承擔,引導企業、集體、社會組織、大戶、個人等加大投入,多渠道籌措國土綠化資金。
(四)堅持草原濕地修復治理泛綠。加大草原保護與修復力度,落實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完善基本草原劃定,規范草原承包,落實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積極爭取實施退牧還草工程,加快草原圍欄建設,推進草原禁牧休牧輪牧。重視新一輪退耕還草工程中牧草種植工作,有效擴大人工種草面積。加快退化草原改良與生態修復進程,實施草田輪作、低產田退耕還草和已墾草原退耕還草。加強濕地保護,恢復草原濕地功能,恢復生機,呈現綠色。
(五)堅持生態扶貧助綠。持續推進以蘋果、花椒、核桃、梨等為重點的經濟林果產業建設,加快發展林下種植、養殖、林產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林下經濟產業,加大林木種苗、花卉等產業發展力度,助農增收。繼續實施好福州·定西生態林項目,在現有基礎上爭取擴大任務資金。加強生態護林員、草管員管理,加大項目資金和任務爭取,規范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生態護林員、草管員選聘管理,做到林草資源保護和生態扶貧雙贏。
(六)堅持林草科技興綠。深化林草科技體制創新,利用好現有科技力量,發揮好科技平臺作用,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以林業和草原生態保護與修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優良品種選育、生物多樣性保護、林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為突破,以強化推廣應用、優化創新環境為重點,加快建立和優化林草技術創新體系,不斷提高全民的生態意識和林業草原從業人員的科學素質。
(七)堅持依法治理保綠。強化資源用途管護,科學劃定林地、草地、濕地保護紅線,全面強化森林、草原、濕地保護,堅決守住維護生態安全的底線。嚴格落實國家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加強各類自然保護地和草原保護管理,強化林地草原用途管制和限額管理,加大執法巡查力度,嚴厲打擊亂砍濫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草地等破壞生態資源的違法犯罪行為,加大森林草原防滅火及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力度,確保林草資源不流失、守得住,不斷鞏固擴大生態建設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