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周鵬,陸 波
(1.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2.廣西路建工程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300;3.廣西路建集團博通投資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300)
良好的生態環境直接關系民生福祉和社會穩定。“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中明確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從生態文明建設的角度指出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簡稱“兩山”理論),強調“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因此,從“兩山”陸海統籌視角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統籌協調海陸關系、促進綠色發展,具有較高的科學性和正確性。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地處華南經濟圈、西南經濟圈和東盟經濟圈的結合部,是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唯一的沿海區域,在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重壓力,生態系統破壞嚴重。因此,必須科學評估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促進綠色發展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時空變化規律及其驅動因素,并提出生態保護對策,實現生態優先與綠色發展的協同共進,以期為廣西生態環境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推動綠色發展,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兩山”理論是對生態文明時代生產力構成變化趨勢的把握和在此基礎上對生產力理論的創新,是辯證的、發展的[1]。“兩山”理論強調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將生態優勢轉換為經濟優勢,才能讓綠水青山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相統一。張環宙等[2]從頂層設計、高質量發展、營商環境等多方面系統總結浙江“兩山”理論轉化的實踐經驗及其實踐特征,以期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兩山”轉化與踐行提供參考。陳玲芳[3]以海鹽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為基礎,堅定“工業強縣、生態立縣、文旅興縣”的發展戰略,實現了經濟快速增長與生態環境持續改善的“雙贏”。馬勇等[4]通過“再認識-再凝練-再提升”3個階段系統闡述生態旅游產業發展的特殊地位、核心價值、實施路徑,論述如何踐行“兩山”理論。
隨著我國海洋戰略的部署和實施,陸海統籌在綠色發展中的重要性越來越突出,海岸帶作為海陸交界的特殊空間,其生態系統模式需兼顧海洋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目 標[5-6]。在綠色發展層面,陸海統籌的目標和本質是實現區域統籌,綜合考慮海域、陸域生態環境系統的承載力,進一步統籌海陸的經濟、生態和社會功能。張楊等[7]通過分析福建可門工業園區貫徹落實陸海統籌的理念,有針對性地構建工業園區圍填海空間生態修復規劃,有利于保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提升生態服務價值。紀學朋等[8]以遼寧省貫徹落實陸海統籌原則的實踐,從不同維度構建國土空間開發評價指標體系,有針對性地提出國土空間開發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建議。呂曉君等[9]從“機制統籌、污染源統籌、生態保護統籌”3個方向,提出推動陸海統籌改革、實現陸海生態環境可持續利用的對策建議。綜上,陸海統籌旨在探索人海關系、綠色發展、生態系統等領域并進行實踐,對推動海岸、海洋的管理與空間規劃具有重要意義。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位于我國沿海西南端,由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玉林、崇左所轄行政區域組成,區位條件優越,生物多樣性豐富,自然條件優越,自然保護區類型多樣,其生態環境質量對維護區域和跨區域的生態平衡至關重要,是我國西部地區乃至全國的生態屏障,在全國生態安全大局中處于重要的戰略地位,對維護國家生態安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人口數量增長、快速城市化、資源開發強度大等造成的生態問題日益加劇狀況,區域生物多樣性、生態循環過程等均產生巨大的變化,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比如氣候異常、生物多樣性下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等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對自然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和結構造成了嚴重破壞。
近年來,廣西北部灣在經濟取得快速增長的同時,也面臨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導致生態系統服務可持續供給受到嚴重威脅,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支撐能力降低,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矛盾日益凸顯。生態環境惡化對區域甚至整個社會經濟健康平穩發展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如何改善生態環境、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以及推動綠色發展已經成為重中之重。生態系統服務價值評估是合理有效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自然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生態補償核算及生態系統綜合管理的理論依據。如何評估廣西生態系統服務時空變化規律及其驅動機制,如何科學有效地評估研究區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如何在保護綠水青山的生態條件下打造符合廣西高質量發展需求的“金山銀山”、加快構筑獨具特色的“廣西樣本”?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一方面可以對完善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體系以及生態補償標準等作進一步理解與研究;另一方面能夠為踐行“兩山”理論、提出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的建議、推動廣西生態環境保護以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學依據以及決策參考。
相關部門人員對自身應履行的生態環保職責不清楚,部分領導干部過于追求經濟增長業績以及成效,從而忽略其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將地方的經濟增長建立在犧牲生態環境上;同時,對相關的環保法律法規不夠了解,在工作中貫徹落實“兩山”理論的力度不夠,主動學習、領悟“兩山”理論知識和科學內涵的積極性不高,不能充分意識到綠水青山的重要性,導致政策的實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對于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價值的評估,需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為支撐,促進環境保護的持續創新,進一步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然而,部分紅樹林生態環境保護區缺乏專業的技術支持、監測技術不足、科技人才少等問題,都不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如何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與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提升相融合,剖析當前紅樹林生態系統與綠色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強化科學技術支撐,提高科技轉化率,進一步提升生態效益和生境質量,使紅樹林生態環境監測與保護工作更全面、更科學。
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口增長壓力的不斷增大,人為破壞導致的紅樹林生態系統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問題十分突出,嚴重制約了紅樹林生態系統的發展。同時,由于公民缺乏先進、規范的生態系統服務教育培訓,生態環保觀念培養的教學體系不健全,部分公民缺乏環境理念、生態保護等相關知識,環保意識薄弱,對有關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不夠熟悉,整體水平較低,參與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較差。
廣西北部灣紅樹林保護區應當深度剖析“兩山”理論核心內涵,以“綠水青山”為基底,以“金山銀山”為愿景,注重紅樹林保護修復工作的可持續性,將紅樹林修復與生態養殖、生態旅游等結合,將“綠水青山”及時轉變為“金山 銀山”。同時,相關職能人員要以身作則、擔當表率,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不動搖,建立健全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實現機制,實現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將生態效益最大化地轉化為長遠的經濟效益,進一步推動廣西特色發展、優勢發展和互補發展的本土化探索。堅持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并重,深刻認識到發展紅樹林生態保護的重要性,因地制宜實施差異化的發展路徑,保證以可持續的方式使用自然資源,要求致力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同時,要重點開展廣西北部灣紅樹林生態修復、海岸線整治修復等工作,以有效推進生態濕地構建和海岸統籌整治與生態功能提升工程,創新性地推進生態補償機制改革,進一步提升紅樹林質量,改善紅樹林生態環境,加強紅樹林保護,謀劃紅樹林的科學利用、綠色發展。
廣西北部灣應基于自身區域優勢和特色,踐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和“陸海統籌”理念,不斷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工作,進一步提高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通過建立統一的管理機構,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規、精細化的海岸帶規劃及行動計劃,以積極推進廣西北部灣陸海統籌的海岸帶綜合管理機制,進一步揭示北部灣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的主要變化特征,制定科學、合理的紅樹林生態系統保護策略,堅持陸海統籌,湖海共治,以期提升紅樹林的生態環境質量。
紅樹林生態系統的保護和管理,涉及林業、海洋、環保等多個部門,需要加強體制機制上的協調。建立健全生態系統服務技術、規范、標準體系,從制度層面推動紅樹林生態系統服務保護修復;同時,強化技術創新,加強生態科技信息共享,著力保障生態修復有序推行,制定紅樹林生態系統相關標準規范,積極推動生態系統服務科技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基礎研究,提高科研成果轉化率;對紅樹林進行整體保護和系統修復,攻克紅樹林保護和恢復存在的技術難題,強化紅樹林保護修復成效,不斷降低生態系統建設成本,增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道路,促進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局面,持續釋放廣西北部灣綠色發展的生態紅利。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為了保護和建設好生態環境、走綠色發展道路、實現經濟建設與環境之間的協調發展,必須強化全民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首先,需加強紅樹林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教育,積極弘揚紅樹林生態保護理念和價值,強化全民海洋保護意識。其次,注重引導社會團體和基層群眾的廣泛參與,提高信息公開透明度,強化社會輿論監管,提高群眾主動參與生態環境治理與紅樹林環境保護的積極性,推動更多景區發展可持續旅游,讓人們在體驗和參與中領悟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理念,打造更多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社會效益突出的可持續、綠色旅游精品。最后,要充分發揮“兩山”理論、“陸海統籌”理念的戰略引領作用,不斷為人們謀福利,促使人們深刻認識到保護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重要性,積極地參與生態環境維護與保持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