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林萍,李 超,賈松濤,李夢雨,趙雪峰
(河南中標檢測服務有限公司,河南 鄭州 450001)
通過對我國農產品產地環境污染情況進行調查,農用地環境污染分級可分為輕微、輕度、中度、重度4個級別,其污染程度分布分別為1.1%、1.5%、2.3%和11.2%[1]。農用地污染不僅直接影響農村生態環境的安全性,對我國的農業生產也會帶來不良影響,嚴重影響我國食品安全,進而危害人體健康。農用地污染[2]來源于多方面:①農藥、化肥的不當使用。②畜禽養殖業的廢水和糞便攜帶的致病菌、抗生素代謝物。③農村沒有專門的垃圾收集、運輸、填埋、處理系統,導致生活垃圾污染農用地。④未經處理的工業固廢和廢水引起農用地的污染。農用地污染可能造成農產品有機磷農藥殘留超標、重金屬(如鎘、汞、鉛、砷)殘留超標及多氯聯苯超標等。
近年來,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化程度不斷提高,部分生產效率及資源利用率高的農產品生產企業或農業合作組織不斷涌現,如牧原股份、雙匯發展等河南企業發揮示范作用,為農產品生產和加工樹立了良好的標桿。但還有很多的農產品生產散戶、小戶,其農產品產量低,且生產者環保意識、質量意識單薄,為提高農產品的產量,濫用農藥、化肥,造成農用地環境污染且沒有采取修復措施[3]。另外,有些地區農業資源要素不夠集中,因此資源管理效率低下,不能進行標準化、規?;鳂I,多是以一家一戶為主體的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相關技術規范、技術標準難以推廣普及,生產經營行為隨意性大,生產過程難以有效監管,從而影響農產品質量水平整體提升和農業品牌創建[4]。在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的背景下,增強農產品競爭力變得尤為重要,因此,利用有限的寶貴資源,生產出產量更高、品質更好、更加營養健康的農產品,值得深思。
農業標準化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一項綜合性技術基礎工作[5],通過制訂和實施標準,以簡化、統一、優選為原則,將農業生產全過程納入標準生產和標準管理的軌道,從而獲得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加快推進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塑造高品質農業品牌、維護消費者健康的重要途徑[6]。但目前我國農業標準化建設還面臨著宣傳培訓力度不足、標準化體系建設不力、缺乏質量安全管理體系、安全標準實施力度較弱、缺乏標準化示范區以及標準化建設資金扶持力度不足等一系列困境。
依據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農產品批發市場應當設立或委托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對進場銷售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狀況進行抽查檢測,發現不符合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的,要求銷售者立即停止銷售,并向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但目前農產品檢測機構特別是縣級農產品檢測機構檢測參數較少,檢測設備不夠齊全,檢測隊伍尚未成型[7],對農產品的檢測能力低下,因此,可能有不合格農產品進入市場,比如韭菜、芹菜、西紅柿、豇豆等農產品易存在農藥殘留超標問題,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威脅。
由于食用農產品的銷售和消費周期短,檢出不合格后進行下架、封存、召回以及原因排查等風險控制措施的時效性不強,溯源較為困難[8]。隨著國家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不斷重視,我國已經建立了不少與農產品追溯相關的標準。按照追溯環節可分為生產、加工、流通以及覆蓋全程的追溯標準等類別;按照農產品類型分類,包含糧食、果蔬、食用菌、茶葉、畜禽、蜂產品、水產品以及農產品通用的追溯標準等類別。從標準建立的整體上看,已經形成了農產品可追溯標準體系的基本框架,但從協調性、統一性和可操作性上看,還存在不足之處。各類標準的層次不清晰,有些類別多個標準之間存在重復和交叉現象,有些類別還沒有制定標準[9]。
科技創新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和農產品品質的重要引擎。我國農業科技研發機構有政府機構、科研院所,國家啟動并實施了一大批重大科技項目,如土壤修復技術、智慧農業技術、新型病蟲害防治技術、農業節水技術以及綠色投入品減量技術等[10]。近年來原創性科技成果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科技成果不應停留在學術報告里,不應停留在論文里,應當用于農產品的實際生產、加工環節中。應加速農產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于農產品生產,構建農業全產業鏈條技術支撐體系,為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保駕護航。
為貫徹落實2018年中央1號文件精神,圍繞“農業質量年”,農業農村部制定了《2018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要點》,要點指出,要制定和實施國家質量興農戰略規劃,堅持質量第一,大力推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依據《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收集登錄規范(2020年版)》要求,名特優新農產品證書實行年度確認制度。自獲證之日起,每3年(每隔2年)提交一次獨特性營養品質評價鑒定報告。這一政策表明,我國農業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由增量發展導向轉變為質量提升導向,即由原來的產量第一轉為質量第一的發展思路。名特優新農產品營養品質評價工作對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引領作用,不僅能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業效率,更能大力提升我國農產品品牌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11]。
近年來,國際上對農產品質量安全要求從最終產品合格轉向種植養殖環節規范、安全、可靠,積極推崇和推行農產品質量安全從“農場到餐桌”全過程控制,隨之產生了生產管理和控制體系及相應的體系認證[12]。隨著規模的不斷升級,農產品產業逐漸呈現市場化、國際化趨勢。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促進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品牌價值和綜合競爭力提升,對消除信息不平衡、傳遞信任、減少重復檢驗并消除貿易技術壁壘、維護消費者權益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際上主流的農產品體系認證有HACCP體系認證、GAP體系認證、GMP體系認證、On-Farm體系和SQF體系認證等。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開展的農產品體系認證體系有農業農村部主導“三品一標”為代表的產品認證,以及以HACCP、GAP為代表的過程管理認證。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統稱“三品一標”?!叭芬粯恕笔怯赊r業農村部主導的安全優質農產品公共服務品牌,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農產品生產消費的主導產品[13]。目前無公害農產品的認證已暫停,預計推行無公害農產品合格證制度。農業農村部今后會加強有機農產品認證,而綠色食品認證工作逐步開始由認證機構進行主導,并接受CNAS認可委員的監督。農產品認證工作的開展是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選擇,是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標志。
“三品一標”認證制度是以標準或技術規范作為認證準則,申請認證的單位需要按相關標準及技術規范進行生產操作,從源頭上確保了農產品的質量安全[14]。通過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認證,推動了農業標準化的實施和應用,基本形成了貫穿種植、養殖、生產、加工及貿易的農產品和食品認證體系,同時,追溯系統的建立能把認證產品的質量安全信息直觀反映出來,使農產品生產過程透明化、生產行為規范化,一方面能規范農業生產者的生產行為,另一方面也能方便消費者識別和消費安全的農產品。
開展農產品HACCP、GAP認證體系對于如何開展農產品源頭監測、監測數據如何體現風險、風險評估如何顯示預警、預警體系如何應對以及應對系統如何響應等研究有重要作用[15],是農業生產規模化、規范化需要思考的重點之一,對提高綠色、安全的農產品有效供給、對提供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農產品質量安全來源于農業的初級產品,即在農業活動中獲得的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內在價值,包括在生產、貯存、流通和使用過程中形成、殘存的營養、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級、規格、品質等特性要求,也有對人、環境的危害等級水平的要求[16]。①在進行創新研發,解決優質農產品種子、農用地產地污染的基礎上,需要優化資源配置,科學使用農藥、化肥、殺蟲劑等資源,既能減少環境污染,又能提質發展。②要推進名特優新農產品品質評價、“三品一標”認證及HAPPC等過程認證,同時,有關部門要做好政策引導,促進農產品生產過程標準化、規?;?,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從而能夠切實可行地促進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