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焓冰
(西安美術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5)
空間相對于時間,是一種物理形式的客觀存在,同時兩者又相互聯系。心理學上表示空間充斥于生活,鮮少有系統化的定義及分類,現有空間研究多集中于形式與功能方面的研究。
對于農村失落空間,相關文獻資料沒有確切定義。由特蘭西克提出“失落空間”的概念,認為是沒有真正理解人的行為,和空間使用價值和功能,是一種缺乏界定和界線的反空間。造成這樣空間的原因有多種,大多是城市更新所遺留,還未清理的和遺棄的,以及殘余地區與新開發地區之間缺乏聯系所導致的空置。因此可以說“失落空間”實際上就是閑置空間的一種[1]。從使用角度來講,就是沒有使用或者缺乏功能的空間。雖然其中一些是真正意義上的閑置空間,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不當造成的空間浪費。從空間需求的角度來看,由于對需求和供給的不平衡,造成的空間剩余,這樣的空間是缺乏良性利用甚至是失去作用的空間。從價值角度定義,即原有的空間不能滿足使用者應有的需要。
但同時這樣的空間帶給人歷史、人文美學的特殊感受,然而當下這樣的空間其形態特性和形式模糊,功能不明,處在待創造和未使用之間的過渡位置。故而稱這種因發展導致村莊部分空間被荒廢,原有功能消失或使用不當,而新功能尚未被賦予,缺乏使用功能但具有一定使用價值的空間,為村莊的失落空間。因失落空間形成的失落文明對人心理造成負面影響,所以需要合宜的環境改造,賦予其新的生命[2]。
不能否認的是城市化進程也是加劇農村房屋與土地閑置現象的原因之一。村莊中心呈現大片、連續的閑置空間,并且這樣的空間多見于規模不大,有外接公路,且有一定傳統文化的村莊,具有這樣特征的也就是所謂的“空心村”,也即單核型。與此相對的是多核型,這種類型以主體為中心,沿多個方向發展,由臨近村莊聯系發展而成,多見于規模較大,多個村莊間區域距離較近的地區[3]。
由于相關部門對于規劃的認識不足,缺乏資金、人力和相關土木、建筑等專業知識的指導和管理,施工方法、工藝較為落后,也是導致現有建設混亂、私自越界,同時存在占用公共空間現象,此外還有村落中傳統建筑文化以及裝飾語言面臨失傳,建筑永續利用等問題。村落中閑置并逐漸失落的空間,其表現形式主要呈以下幾種類型:①組團形式的空間。常見于村莊早期原有建筑與道路間、建筑與建筑間形成的圍合空間中,推動村莊外延發展;②行列式。多是新建筑均質排列,忽視了傳統空間形式,建筑空間兩邊土地使用不當,影響空間的集約利用;③點狀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建筑及周圍空間缺乏有效利用,造成閑置空間并影響建筑與景觀,并逐漸直接影響整個居住環境。
相對城市,鄉村封閉的自然環境和外來觀念對群體的影響,以及原有居住條件限制,也是土地荒廢的一方面原因。因為城市工業文明對閉塞鄉村的沖擊,外出人口回鄉自改建房屋,以此達到心理自我價值的體現和得到尊重感,但缺乏對實際需求和設計審美的考量,一味追求外觀,忽視實際功能以及文化傳承和情感歸屬的需求,導致居住空間形制脫離當地空間肌理和文化,影響空間延續與可持續利用。
鄉村失落空間是城市化發展影響農村空心化,和忽視村莊空間合理利用的結果,對村莊的土地資源及建筑使用周期、鄉村景象和鄉土文化有比較大的影響。
(1)土地資源的浪費。王峰村閑置建筑空間內部是功能缺失或不明確,建造時對建筑材料、施工技術和維護成本缺乏考量,導致使用周期不長。建筑周邊種植與生活聯系不緊密,并且一些具有經濟價值的產業卻面臨荒廢。
(2)村莊景觀的破壞。村莊能夠形成現有的景觀往往是經過幾百上千年演化,形成凝聚起村民,使村民有歸屬感,和極富地方特色的景象,是大地景觀的有機組成部分。山水布局、阡陌交通、桑樹魚塘等景觀肌理,隨村莊缺乏合理規劃,粗放式發展而失去原有韻味。像是村口老樹下下棋、夏夜納涼臺、古道與壁垣等場景,相應的景觀元素隨著閑置失落空間的侵蝕,在不遠的未來也將僅存在于村民的記憶中[4]。
(3)鄉土文化喪失。鄉土文化喪失的原因主要是精神文化傳承和傳統聚落空間難以延續。村莊中血緣是維系人際關系和其場所精神的重要紐帶。傳統空間影響著鄉村精神,又是文化遺產的延續,而這種延續又恰是傳統村落不可代替的關鍵所在。現在這些文化遺產面臨被嚴重破壞的威脅,經過長期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鄉土文化將逐漸瓦解。
失落表達一種情感,不是改變,改變通常包含失落及壓迫感,產生失落是破壞了自我的某些方面。每個人都有心理失落的階段,心理學研究顯示,失落這種哀傷情緒嚴重影響人的健康。現代社會面對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人容易出現心理失落,不適時調節會造成消極影響。
撫慰失落所關注的是追溯失落個體內心與生命過程中一路以來的變化,而非重建為之前的樣子。因為失落失去的是其意義,而非其本身,所以最好的治療就是經歷哀傷這種失落情緒本身。究其原因,失落情緒的人往往面臨多重性失落。失去歷史、自我認知,失去與家人朋友的聯結,這種情況多出現在與家人之間。經歷城市工業文明對傳統觀念的沖擊,很多返鄉人員通過自建房屋,以此達到心理自我價值的實現,但又缺乏對設計審美的考量,和對文化情感歸屬需求的忽視。因此需要在設計中體現出引導和修正作用,達到心理和實際需求的統一,順應現有建造肌理和當地特色文化發展,體現設計塑造場所精神的重要作用。
針對王峰村的失落空間再生,主要研究現有空間和需要改造的失落空間,整合梳理各類型空間,目的是為了讓整個村莊的生產格局和居住格局基于現狀,在改造后趨于合理,同時更具包容性,使人居環境對人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引導和影響,最終成為文化活動的歸宿。調研發現窯洞建筑形式影響著村莊每個院落的空間布局,通過組團形式將周邊閑置空間進行合理利用和更新,讓村莊文化底蘊得以保留。而在改造后的新建筑,體現對今后空間布局和功能的影響,體現風俗特色。
改造方向以營造圍合感,同時提高空間開放性為方向。對整體空間形式的改造,以體現當地自然環境特色的理念,讓人產生心理歸屬,有利于兒童的成長和中老年人的日常活動,加強人與人的聯系,體現精神文明的回歸,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相影響相共生的理想狀態。現有街道的延續性和隨意布置的建筑,使公共空間結構被削弱,通過對地面鋪裝和連接方式的改變,明晰道路和建筑之間的界限,增強空間體驗感。將活動場地有序連接,增強邊界的水平圍合和邊緣的連續性,融合室內室外,達到圍合感與開放性結合的目的。
體現場所精神的柔質空間,是村民日常聯系,進行文化交流和村民集會交流的重要場所。開敞的空間主要體現其標志性、對人的吸引力,表現出空間品質和活動場所的重要性。現有的公共空間存在安全問題和使用功能不明確等問題。此次改造秉承提供青年、老人、小孩能夠共同活動的場所為改造目的。為村民們提供文化交流空間,和體現村莊文化氛圍的人文景觀,根據人的使用而設計,但同時不規范其具體的行為方式,同時考慮將合適的作物加入公共休閑廣場,并與其他景觀聯系起來,總體上使之延續傳統的同時,也利于今后發展改造的需要。
小型景觀空間融入當地院落建筑形制,對道路、周圍建筑空間以及院落形式和公共區域的相互聯系起到重要作用。閑置空間則沿著歷史記憶進行集群式的改造,賦予新的使用價值。景觀元素靈活運用在改造景觀設計中,注意合理布局,提升體驗感,增強可觀賞性。將當地文化在景觀節點中重點體現,注重軟、硬質空間設計,并和鄉村文化景觀融為一體,體現鄉村傳統風俗的整體設計。
現在,“失落”可能是一個普遍現象。城市中,尤其是城中村以及郊區被閑置,時刻面臨拆遷的大樓比比皆是,與此相對應的是人情感失落。此次改造設計以空間失落為切入點,針對當地空間環境的分析,提出對失落空間的整合再生設計,農村土地集約利用,對未來農村宏觀以及微觀空間的發展,當地居住環境改善和歷史文脈傳承,具有重要意義。同樣農村失落空間的改造甚至是重新規劃,都要以實際現狀為根本,而許多農村規劃重建與改造,都是以集體搬遷,選址新建和拆除為主,這是對鄉村記憶和情感歸屬的瓦解,應該認識到鄉村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發展,需要一種符合鄉村自身發展變化過程的再生計劃。所以此次改造我們也秉承保留與發展并續的宗旨,為鄉村發展的未來可能形態做出構想,使文化傳承,未來發展與現實相結合,情感與環境相影響,使鄉村記憶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