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寒
(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0)
我國大力發展綠色建筑的首要目的就是緩解在城市化建設快速發展時,為了提升我國經濟總體水平,為了滿足老百姓日益增加的物質生活需求,而不得不犧牲掉的大好自然資源。隨著房地產井噴式的高速拓展,越來越多的企業走上了三高兩低的建設道路,這不僅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同時也加劇了能源的損耗,造成自然資源的緊缺。為了緩解這一現象,縱觀各行各業,其中建筑行業對于資源的消耗尤為嚴重,因此在實行低碳生活,實施環保經濟方面,綠色建筑和節能設計成為大家關注的聚焦點。
對很多人而言,綠色建筑似乎是一個全新的產業,一個完全陌生的領域,但其實,綠色建筑不僅存在于建筑領域的方方面面,更加集合了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技術能力,將人類與自然、建筑物相融合。如果究其根本,從建筑行業簡單來說,它就是把節能減排作為設計最終目的。有不少人會把綠色建筑等同于節能建筑,雖然兩者在形式上有諸多相似之處,但是本質上還是有所區別。例如在評定指標上,節能建筑只要符合建筑節能設計標準這一單項要求即可,而綠色建筑在評審標準上既要考量節能標準,還涵蓋節地、節水、節材、室內環境和物業管理等多方面,設計形式與節能建筑也有所差異,要求重點關注建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需要在減少建筑對自然資源、水資源、能源、各種物種、大氣、海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的同時,努力提供正面刺激作用。
與傳統建筑相比較,綠色建筑具有降低能耗,富有地域特征,尊重當地人文自然,結構布局更合理,能夠隨周圍環境自動調節,更加適宜居住,同時在建筑過程中注重環境保護等特點。20世紀90年代,我國受引入的國外綠色建筑概念影響,許多專家在通過不斷研究全球知名綠色建筑評估體系的基礎上,深入考量合理借鑒,同時結合本國的實際國情,制定了用于“全國綠色生態住宅”的指導和評估的《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之后陸續出臺了各項細則及指導方針。雖然正在大力推廣綠色建筑,但是由于起步較晚,發展較為緩慢,過程中也不乏一些實際問題。
觀念的落后也是延緩綠色建筑節能設計的決定性因素,很多人雖然知道綠色建筑,節能減排這一概念,但是只知皮毛,不知其理,更有不少業內人士不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含義,只是依據字面理解,認為把建筑物周邊的綠化環境做做好,把建筑材料換成環保材質即可。實際上其中的門道遠不止于此,而有關部門缺乏對綠色建筑體系的系統地研究,設計者以及建筑者對建筑區域居住環境的忽視以及對綠色使用價值的模棱兩可的態度,使綠色建筑這一理念和節能設計的原則都無法得到充分的運用和發揮,長久以往,綠色建筑終將淪為一紙空談。
雖然我國地域廣闊,各類資源富足,但是由于龐大的人口總數瓜分了資源總持有量,使人均資源持有量并不理想,人均持有資源的比列甚至是緊迫的。而且自改革開放以來,為了配合本國經濟加速發展,實現全球經濟共榮,本國在建材工業領域的發展也進行地十分迅猛,這不免就造成了對環境的嚴重破壞,每年都有大量的耕地面積被建筑行業所侵吞占有,成為商用土地,土地形勢十分嚴峻。此外,我國原有建筑中近80%為高能耗建筑,在建筑生產、運輸、收尾的過程中,大部分企業都采用了性能較差、技術較落后、耗能較高的建筑材料以及圍護材料,已達到節約成本的目的,因此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對環境的破壞,導致自然資源的緊缺,節能資源嚴重不足。
雖然我國正不斷地大力推廣綠色建筑節能環保的理念,也有越來越多的建筑物在設計和建造過程中開始增加使用節能環保技術和材料的占比,但是在推廣綠色建筑以及交流節能設計的渠道上還缺乏相應的溝通平臺。許多先進的技術沒有得到充分的展示空間,發揮其實際的價值。只有一些優秀的建筑案例得到更多的推廣和展示機會,才能更好地被社會、行業所認可、接受、學習和改進,才能促使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越來越高效舒適。
社會需要加大對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設計的關注力度,同時也要在實施力度、保障力度以及約束力度上制定相應的規范準則。目前,我國的綠色建筑在設計方案、材料的選擇購入、運營推廣的方式、項目驗收的標準、漏洞解決的渠道等各個環節,在制定實施和完結的過程中都存在缺少能夠有效激勵的保障性政策,也沒有配套的約束性的獎懲制度。只有在綠色建筑項目中建立一套全面的閉環規范措施,才能大大降低生態資源的浪費,提高節能材料的利用率,只有從政府的政策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綠色建筑的初衷,適應時代快速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求,最大程度地提高建筑領域的節能效果。
隨著越來越多的房地產企業加入到綠色建筑的隊伍中來,綠色建筑設計的未來將變得越來越多元化和創新化,不再僅僅局限于某一個領域、某一種技術,或者某一種認證體系,更多的可能將會依據一個時期,一個國家,一個地域,一座城市而有很大的差別。圍繞高科技以及人工智能的城市隨處可見,生活也變得越來越便捷。這些不是無邊際的幻想,是綠色建筑節能設計為人們描繪編織的未來。
眾所周知,在城市的發展中,與建筑相關的碳排放量已經占據全球總排放量的約40%,踐行綠色建筑的理念對于城市可持續的未來迫在眉睫!綠色建筑的首要關鍵詞就是“綠”,這里的綠一方面是指城市的綠化綠植,另一方面也是一種對保護環境、充分使用能源、合理利用自然,確保生態系統平衡的新興綠色概念。這就要求綠色建筑在節能設計時不僅要做減法,還要做加法,所謂的加法就是能夠對環境起到正面積極的影響。例如,在設計建筑結構時,可以利用太陽能板、風力發電、水利循環等方式,讓建筑自我生產能源,抵消自身損耗能源的同時,盡可能地輸出更多能源,提供給環境使用,在減少負面損害的同時,也能提升提供正面作用的能力。
建筑設計的基礎是對土地的最大化合理利用,盡可能使土地面積能夠長效地被循環使用,不僅僅是節約土地資源,更是為了有效地提升土地的利用率。我國雖然土地種類繁多,但由于各類土地自身條件以及項目需求的限制,可利用的土地資源其實并不多,為此政府在規劃城市鄉鎮建設的時候,不妨采取整體規劃,長效布局的宗旨,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整合多方資源,努力增加非耕地的使用頻率和設計渠道,在確保農民利益的同時,開拓土地使用范圍。不僅如此,通過設計多層高層建筑,設計多功能區域、設計地下區域,從垂直角度提升建筑整體空間,提高建筑容積率,同時降低建筑密度,確保城市居住量。此外在建造房屋住宅或商品大廈時,還要考慮如何避免綠化面積的減少,避免損害周邊場地的綠化率,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將增加綠化面積的辦法規劃進綠色建筑設計的整體方案中,提升環境的同時,增加自然感。
在建筑技術日漸進步的時候,設計的手段也要緊隨其后,甚至要超前的設想為建筑提供高效的實施計劃。一個好的綠色建筑不僅要能做到冬暖夏涼,還要能利用朝向起到通風保溫的功用,針對南北方不同地域在不同時期所產生的不同氣候條件的特點,提升自然資源的利用能力,減少空調、地暖、網絡等大型電器給建筑帶來的能源消耗,降低建筑荷載量,用科學的手段設計更加智能化的綠色建筑。同時,堅持“以人為本”,從人們生活學習工作的角度出發,提供更加人性化的節能設計方案,在享受自動化便捷的同時,提供多渠道的服務模式,以適應人們的生活習慣。一座城市由無數的建筑所組成,這些建筑物是人們居住生活的地方,對于生活的渴望,也必將服務于人們的未來。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以及對資源珍惜的意識越來越強烈,綠色建筑的未來已經成為衡量人類未來發展的風向標,對綠色建筑的節能設計將始終秉持著“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在社會、經濟、人文等方面全面開展創新。隨著節能減排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建筑將不再只是一個概念,它將富裕建筑生機和活力,為城市建設提供一個新的高度,為人類與自然構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