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榮
(云南省會澤縣自然資源局,云南會澤 654200)
在城市文明與鄉村文明發展階段,人們基于城鎮化建設目標實現城市文明的全面建設。相對于城市文明而言,鄉村文明發展程度較差。最近幾年,隨著“三農”政策的實踐,讓鄉村文明建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新時期下除開需要做好基礎設施完善之外,還應該強化資源的配置,能夠實現統籌兼顧,這樣才能在共性層面上落實美麗鄉村規劃,最終立足于鄉村特點合理挖掘特殊性,有效拓展生產要素。
城鄉規劃設計主要是基于城市與鄉村的統籌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基于基本原則,落實城鄉規劃建設,依托于城市與鄉村的鮮明優勢,從而將各類文化都直接融入到鄉村中去,以此來強化生態環境建設,促進城市與鄉村的和諧發展。
在美麗鄉村規劃中,在現有自然資源保護的基礎上要做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盡可能發揮鄉村的優勢,基于鄉村實際情況進行因地制宜的規劃,逐漸改善農村生態環境,打造美麗鄉村[1]。
在當前的城鄉規劃設計中,美麗鄉村規劃的基本原則在于系統性、生態優先和可持續性,通過基本原則的了解迎合實際的發展需求。
美麗鄉村規劃包含了諸多內容,帶有系統性的特點。在實際的規劃建設工作實施中要分析農村區域的諸多要素,并且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科學的規劃設計方案,保障規劃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這樣才可以體現美麗鄉村規劃建設的協調性與系統性,為今后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美麗鄉村規劃建設主要是致力于農村自然生態環境的保護,圍繞生態經濟、環境、人居、文化等特點來實現特色生態農業的發展,并且整合資源將村居工程、村莊建設、農村旅游等發展內容結合起來,依托不同項目的帶動作用,從而提升美麗鄉村建設質量[2]。
美麗鄉村規劃需要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創造出最大化的效益。在具體的規劃建設進程中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具體問題進行合理的分析,并且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保護生態環境,對人類和諧發展、農村地區生態環境建設發揮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當前城鄉規劃設計之中,美麗鄉村規劃要重點考慮到落實鄉村的合理規劃布局、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落實美麗鄉村的創新傳承、積極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推進生態經濟工程等方面,更好地滿足美麗鄉村規劃的實際要求,讓城鄉規劃設計變得更加合理。
在城鄉規劃設計中,美麗鄉村規劃需要采取新型的規劃方式,同時需要合理地規劃與布局鄉村實際情況,讓鄉村今后的發展能夠與城市齊頭并進。一直以來,鄉村的發展都要落后于城市,所以作為設計人員要明確一點,為了做好美麗鄉村規劃,需要重點考慮到:①政府人員要落實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美麗鄉村規劃工作,全面了解鄉村情況,同時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中去,了解村民的實際想法,針對村民的意見來進行合理的規劃,這樣才能夠滿足鄉村發展的實際需求,提升整個鄉村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讓農村人過上高質量的生活;②作為政府部門,需要積極做好美麗鄉村規劃的宣傳工作。很多村民因為自身的思想過于陳舊,對于新型規劃的實際接受度偏低,設計人員需要做好對應的宣傳工作,提升村民對于美麗鄉村的實際認知度,并且讓他們了解美麗鄉村規劃的好處,積極參與其中。設計人員在不同階段也需要落實相應的計劃,在工作基礎上做好相應的防范,這樣才可以促進美麗鄉村的建設與發展;③政府人員要結合農村發展的進度,合理規劃美麗鄉村建設的基本布局,并且結合目前房屋的具體狀態和人們的生活習慣來進行針對性的調整,落實城鄉規劃設計中的美麗鄉村規劃。在規劃設計方面要集約、節約土地,盡量不占用耕地和基本農田,充分利用現狀進行環境整治,提升鄉村環境,改善生產生活條件,以此來推動鄉村更好地發展。
在鄉村建設中,首先需要明確建設目的,從根本上滿足當地人民的生產與發展需求。其次,要求做好對外拓展。所以,在實際的建設進程中,組織者需要明確這一使命,只有當地人發展起來了,才能夠讓當地獲得更好的發展,在基礎設施建設進程中滿足人民發展的需求。所以,在鄉村建設中基礎設施建設至關重要,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讓人民的衣食住行變得更加便捷。只有真正滿足當地人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人們才會主動投入到生產生活中去。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夠讓人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同時能夠為經濟的高速發展奠定基礎。從已有的沿海區域成功經驗來看,快速發展需要大規模的前期基礎設施建設,這樣才能推動美麗鄉村規劃與建設的有序實施。
農業文明發展時間相對較長,長時間積累的農業文明要素偏多,民風民俗活動也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因此,美麗鄉村規劃不僅需要在物質層面上實現規劃,同時也需要基于生活視角來進行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審視,并且基于現階段人類文明的整體發展水平來進行相應的提升與評估。基于現階段農村發展經驗來看:①要重視鄉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創新,如可以將信息技術與民俗民風等活動相互地結合起來,通過快速的網絡渠道來推動其傳播與發展。也可以通過文化形式的探索,重塑內在意蘊相對深厚、形式豐富多樣的文化類型,以此來提升鄉村精神文明建設水平;②基于“創新中傳承,傳承中創新”的基本理念,不僅要重視地方生活習性、生產方式、產業特色、建筑文化特色、建筑傳統風貌特征,同時要懂得在鄉村文化內容方面做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換而言之,美麗鄉村規劃中,除開一般生活形態層面上的文化價值表現之外,也需要探索集體價值的表達。如在精神層面上要求地方風貌特色展現,風格的統一規劃,可以適當挖掘當地區域生活之中人民的“表演精神”和“娛樂精神”,據此探索屬于鄉村自身的精神文明建設方案,這樣不僅能夠實現當地文化精神的傳承,也能夠利用產業化來尋求新的發展機遇[3]。
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進程中,還要強調鄉村的人文管理,能夠致力于鄉村凝聚力的提升,借助集體的力量推動美麗鄉村建設工作的有序開展。各個地方政府部門要積極實現現有鄉村資源的合理整合,加快鄉村旅游產業發展進程的推動;要考慮到利用多元化的經營模式來推動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并且在鄉村旅游發展進程中能夠與當地的風土民俗相互結合起來,這樣就能夠真正深入到鄉間生活,能夠重視游客的旅游體驗,以此來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所以,當地政府部門和居民都應該認識到旅游產業對于區域發展的重要性,有意識地投入到旅游產業發展中去,這樣不僅能夠推動鄉村的發展,也能夠滿足自身的經濟生活需求,實現綜合化的發展。
在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進程中要基于基本的原則保障發揮美麗鄉村建設的作用與質量。在進行美麗鄉村規劃時要遵循科學合理化、人性化處理的原則。在實際規劃中,要求農民積極參與規劃進程,讓每一個農民都能在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受益。美麗鄉村居住的人群主要是屬于村民,在進行規劃建設時也是由農民完成村容村貌保護工作的。所以,在設計規劃中要落實人性化的處理,讓村民能夠認可相關的規劃設計。在規劃規程之中還要遵循科學合理的基本原則,將各項規劃都落到實處。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要充分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深刻認識到鄉村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根本在于人的城鎮化。無論是任何規劃與建設工作,都需要將農民作為核心,在保障農民基本利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維護農民的利益。在具體的建設進程之中要考慮農村的實際情況,保持實事求是的基本態度,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滿足農村的實際需求[4]。
為了能夠推進生態經濟工程,就需要努力改善農村的產業結構,能夠讓原本的粗放型經濟直接朝著精細型經濟進行對應的轉變,以此來發展生態經濟工程。在保證自然生態環境不被破壞的前提下,還需要懂得科學合理地利用農村的自然資源,以此來降低資源的實際浪費度,提升對應的實用效率。直接將資源投入到生產中去,將其轉化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優勢。努力建設生態農業,能夠致力于高效農業的發展,以此來擴大無公害的農產品,綠色食品生產,最終構建出高效的生產產業鏈。同時,注重生態經濟工程的發展,能夠落實當地人員的就業問題,這樣才能夠基于特色的生態經濟產業,最終服務美麗鄉村的規劃與建設。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經濟狀況得到逐漸提升,基于這一種情況,想要落實城鄉規劃設計,就需要在美麗鄉村規劃中積極轉變傳統模式下的美麗鄉村規劃的理念與模式,基于不合理的情況進行對應的分析與處理,保證迎合美麗鄉村規劃的需求,促進城市與鄉村的有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