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萌
(鄭州輕工業大學易斯頓美術學院,河南鄭州 451450)
相關研究表明濕地景觀對地球整體生態調節、生態系統循環等方面做出了諸多貢獻,例如調節徑流、防洪蓄水、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正面作用被人們寄予厚望。但是全球變暖、生態系統退化以及生境斷裂等一系列人為干擾因素,使近年來濕地生態系統一直處在脆弱且被動階段。從20 世紀初開始,濕地面積快速縮減,尤其我國濕地景觀消失問題尤為嚴重,生境破碎化嚴重,大面積生態系統嚴重受損,濕地系統修復將面臨巨大的挑戰。
相關研究表明人為干擾是濕地面積縮減的主要原因,以黃河為例,黃河中游大型水利的修建工程雖對攔沙蓄洪等問題得到一定解決,但導致地下水位下降、無法及時供給濕地的水資源,使流域生態鏈斷裂。且正是由于這個原因,黃河下游河道濕地景觀特有的豐富鳥類資源也逐漸縮減,濕地鳥類的生活環境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如何保護現有黃河濕地景觀資源以及通過修復手段恢復濕地鳥類生態環境、完善生態體系是目前黃河濕地景觀設計資源開發面臨的主要問題。
黃河是位于中國北方地區的大河,全長約5464km,流域冬長夏短,冬夏溫差懸殊,季節氣溫變化分明。經過長期自然過程演變,受諸多因素影響,河床逐漸變寬,下游地勢平緩,水速減慢,河流含沙量較高,受水域變淺,逐漸形成大面積灘涂地帶,隨著時間推移演變成濕地景觀。近幾年,國家為保護黃河特有的濕地景觀,通過一系列相關政策,與當地政府合作共同建立黃河下游地段多個濕地型自然保護區。
黃河流域濕地類型基本分為兩種:①自然因素形成的濕地景觀,例如河流濕地、湖泊濕地以及沼澤濕地等;②受人類行為干擾等因素形成的濕地景觀,包括坑塘、水庫等。黃河中下游濕地以分布在沿黃大堤兩側的河岸淺灘處為主,濕地邊緣有大面積沼澤類灘地,內有豐富的水生植物,外有灌木生長茂密,灘地廣闊、水草茂盛,因而有大量水鳥棲息。濕地內水資源主要依靠大氣降水、淺層地下水等供給,同時受季節影響,水位會有一定增減幅度,但終年會存在固定量水體。
黃河濕地分布較廣,生物種類較多,由于地處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帶,黃河濕地具有豐富的植被資源、較珍惜的物種資源以及水體景觀資源,構成較和諧的中下游地區生態圈。其中,河南鄭州黃河濕地保護區是我國候鳥遷徙路線——中線通道的中心位置,是候鳥遷徙過程中重要的繁殖地與越冬地。這里豐富的植被類型及充足的食物與水資源成為鳥類繁衍與棲息的場所,根據相關專業數據統計,每年大約有近百萬鳥類在此越冬繁殖,多達50 多個品種。因此豐富的鳥類資源成為黃河濕地景觀最具代表的特點之一。
但近些年由于城市人口密度的逐年遞增,集成型農業的迅速擴張,黃河濕地生境破碎化日趨嚴重。以河南鄭州段為例,在河道堤岸兩邊分布的大面積灘涂地帶、沼澤地帶等原有濕地景觀資源變成人為痕跡濃重的農業景觀。在這一趨勢下,生物圈斷裂、生境破碎化等一系列生態問題對濕地內候鳥群落的生活環境造成較嚴重的生態問題。
通過研究發現,對濕地鳥類生境產生破壞的原因大致分為四類,即人類行為干擾度、食物豐富度、自然水蓄積情況以及植物類別與植被覆蓋性。分析四種鳥類生境影響因子,通過合理的生態景觀設計策略,結合生物互惠共生控制論等理論對黃河鳥類濕地景觀進行修復及可持續化的景觀設計策略研究。
互惠共生指相互受益的一種形態,即共生的雙方。從生態學角度入手,互惠共生所包含的內容將會更廣,且雙方可以不是必須的互惠共生關系,即稱為原始共生現象。其表現生物類別大致為地衣菌類與藍、綠藻之間,在某些概念中也可稱為消化共生(前提為生物性征相同),例如很多生物、植物間存在的寄生現象,都可稱為互惠共生;還有一個層面是互惠共生的相反層面的詞義,指雙方都無法彼此受益,稱此為生物性征的抗生現象。而控制論是一種從科學層面理解的概念,即研究生命體、機器和組織的內部或彼此之間的控制和通信的科學,其通過生物及器械、組織間的信息和反饋建立了科學工程技術與生命科學等之間的聯系,這是目前主流學術界所認可且大力發展的跨學科理論的代表。
從控制論的角度反觀生物系統的互惠共生,其觀點認為生態鏈系統是由正向與反向的反饋相結合而構建的,即共生與抗生現象的可持續交替。例如當食草動物不間斷地斷刺激被食植物產品部分時,植物可通過迅速生長補償確實部分,甚至超過被牧食動物損失的部分,這種間接的互補機制是后期人為正向干預濕地生態景觀的主要切入點。從景觀設計學的角度來看,這種生物系統自帶的可修復且可自主循環的功能將打開人為修復濕地景觀方式的新局面。這樣一來,景觀系統的空間形式可通過正、反饋產生的特殊空間以及植物的生長時間差修復部分被人為破壞的濕地景觀,這樣的形式可以增加生物間互惠共生群體的正向發展,還可在一定意義上擴展自己的種類領域,抑制相似生物群體的生長以及種類空間領域的形成,還可以使植物在群落中正向生長競爭,促使植物類型間的生態可持續化的正向發展,從而激活生境破碎化的濕地景觀循環系統。
研究以河南鄭州黃河濕地保護區為個例,在黃河濕地景觀的互惠共生策略中增加黃河下游河道濕地特有鳥類濕地景觀空間形式,將正反向的生物互惠共生理論與黃河濕地候鳥遷徙習性結合,嘗試將濕地景觀的設計方式及策略進行最優化研究。
生態互惠共生相關理論作為濕地景觀的設計方法論依據正廣泛主導著各種設計改革。在現有的黃河濕地景觀中,結合場地的空間現狀與自然條件,梳理水系資源、結合鳥類棲息地特點、合理利用控制論的相關科學研究方法,重新賦予場地各種功能要素等方法策略都是“互惠共生”的可持續建設主要內容。
根據黃河流域下游河道中濕地景觀的動植物特點,利用正反向的生物互惠共生原理,對黃河鳥類濕地景觀的設計方法進行深入研究,針對目前的生態現狀,建議通過以下三個方面緩解鳥類生境的退化現狀,對其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恢復及保護。
首先,建立不同尺度生境保護。利用不同鳥類及不同被食植物的生長補償機制,以河南鄭州黃河濕地保護區為例,對其進行從小到大、分階段的不同生境尺度建設,分別同時從大尺度與小尺度生境景觀規劃設計入手,例如斑塊尺度與微生境尺度,結合被食植物時間長短不同的生長補償時間差,對黃河鳥類濕地景觀生境進行主動循環機制的建立。同時在過程中要關注植被覆蓋率達標、濕地水資源供給充足等客觀影響因子,從而對黃河濕地保護區鳥類的生境進行有效的修復及保護。
其次,構建濕地生境網絡。由于濕地景觀生境破碎化問題日益加重,將現有斑塊狀濕地景觀進行系統的串連變得尤為重要。就目前現狀而言,濕地生境斑塊布局在一定程度會對黃河濕地的候鳥類群落的結構及豐富度產生較大影響。因此,生境網絡的合理設計與建設是目前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在設計中,嘗試利用反向思維將小的生境斑塊與黃河本身大體量的生境體系進行串連。例如嘗試利用將生物間抗生現象進行斑塊的串連的設計依據,使生境破壞因子與正向因子進行相斥對抗,從而達到負負得正的效果,與黃河大體系內的生境網絡產生關聯。
最后,通過共生景觀設計策略介入鳥類保護區,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相關研究表明,人為干擾因素對鳥類選擇生境進行棲息有著重要影響。所有人為景觀痕跡都是造成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的最主要原因。在設計中,將人在濕地景觀中的游覽路線與鳥類棲息生境進行物理隔離,但并不進行五感隔離,同樣利用互惠共生控制論與生物抗生現象進行設計方法的跨界配合,嘗試建立新型的濕地景觀空間形式,可接觸形式空間面積,但并不是一味將人或者鳥進行空間上的孤立,而是通過設施或其他景觀手段進行互動體驗。也可嘗試將被食植物的生長補償時間差理論應用到景觀設施或濕地景觀規劃策略中,不再建設以往單一的、減少人為干擾的隔離方法,但不排除在此基礎上建立部分天然濕地區域,以分擔人工濕地景觀承擔的生態修復壓力。
黃河流域的濕地景觀是我國較重要的河流濕地景觀,也是我國生態系統修復的重要“試驗田”,其中黃河鳥類濕地景觀建設是我國恢復生物多樣性、建立完善動植物生態體系的重要內容及組成部分,在這種需求背景下,河南鄭州黃河濕地保護區更是濕地景觀設計策略創新的“試驗田”,隨著大量河流型濕地保護區與濕地景觀資源的陸續開發,互惠共生將會頻繁出現在大眾眼前,如何合理、可持續的建設循環共生的濕地生態景觀系統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