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溫泉,薛 芳,穆亞森
(淮浙煤電 (電力) 鳳臺發電分公司,安徽 淮南 232000)
有限空間作業在安全生產管理中是風險較大的作業類型,如有管理不嚴、安全措施執行不到位等情況,極易引發事故,如施救不當還會造成事故擴大或次生事故發生。火力發電企業日常生產及檢修作業過程中涉及有限空間作業較多,事故時有發生,這些事故給企業和人民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并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影響。如何抓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有效預防事故發生,是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值得探討的問題。
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與外界相對隔離,出入口較為狹窄,作業人員不能長時間在內工作,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有限空間一般分為封閉或半封閉設備、地上有限空間和地下有限空間三類。火力發電企業在日常檢修維護中涉及較多有限空間,其中封閉或半封閉設備占絕大多數,如脫硫吸收塔、凝汽器、除氧器、原煤斗、爐膛、煙風道、空預器、油罐、氨罐等,共有100多個;地上和地下有限空間相對較少,如灰庫、石膏倉屬于地上有限空間,電纜溝、管道閥門井屬于地下有限空間。這些場所共同的特點是:封閉性強,通風不良,出口狹窄,采光不暢。
有限空間作業環境情況復雜,危險性大,往往是多種危險有害因素交織在一起。有限空間作業所特有的危險有害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有限空間的封閉性和通風不良,可能因缺氧造成作業人員窒息,或者因通氧造成環境富氧狀態導致人員氧中毒。
(2) 有限空間內可能殘留NH3,CO,H2S,CO2,N2,Ar,煙氣等有毒、有害氣體,或設備設施內外之間相互隔斷不嚴,導致有毒、有害氣體滲漏并達一定濃度時造成作業人員中毒或缺氧窒息。
(3) 有限空間內聚集如NH3,CO,H2S,H2,CH4,C2H2、油蒸氣、煤粉塵等易燃、易爆物質且濃度超標時,如遇明火極易導致閃爆、爆燃或爆炸事故。
(4) 與有限空間相連的管道閥門、風煙擋板等因誤操作導致高溫蒸汽、水、煙氣、酸、堿等危險物質突然進入作業空間,造成作業人員灼燙、窒息等人身傷害。
(5) 在金屬容器內使用照明、電動工具或從事電焊等作業時,如臨時用電管理不善或電壓等級不符合要求導致作業人員觸電。
(6) 作業結束未清點人數即關閉人孔門,誤將作業人員留置在密閉容器中,造成人員傷亡事故。
(7) 在濕度和溫度較高環境下長時間連續作業,作業人員能量消耗大,易于疲勞或昏厥。
(8) 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內防護措施不當,導致墜落在灰、水、煤中,施救不力造成窒息、淹溺,或內部灰、煤突然坍塌掩埋造成人員傷亡。
(9) 有限空間作業活動空間較小,工作場地狹窄,易導致作業人員出入困難,相互聯系不暢,不利于工作監護和施救,在發生事故后容易導致事故擴大或二次事故發生等。
抓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要從制度上建立一套科學的管理流程,一方面提高安全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減少管理漏洞的產生。管理制度要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有限空間作業風險分級管控、各級職責、作業審批、安全培訓、現場監護等環節,明確了具體管理內容和方法。
企業要組織各專業從汽機、鍋爐、電氣、熱控、化學、環保等方面,認真分析和梳理本企業日常檢修和維護作業中所涉及的有限空間作業項目,建立企業有限空間作業項目風險分級管控清單,明確每項有限空間作業可能涉及的作業類型、潛在風險類型、風險等級、預控措施及管控級別,將有限空間作業項目分類統計在案,為企業內部抓好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做好基礎工作。
有限空間作業應從制度上明確作業項目主管部門及相關部門,以及作業項目負責人、審批人員、監護人員、作業人員及相關管理人員的安全職責,約束相關部門、相關人員認真履行職責,共同抓好安全管理工作。如有外包單位參與作業,應與外包單位簽訂安全管理協議,明確各單位的安全責任;如有兩個以上外包單位交叉作業,應組織交叉作業單位簽訂交叉作業安全協議,明確各方安全責任。
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前必須嚴格執行作業審批制度。作業審批應按照風險等級大小及管控級別,由廠級、部門(或車間)級分級審批。風險較大的有限空間作業項目應由廠領導審批,如進入未燒空的煤斗內進行工作,進入60 ℃以上的燃燒室、煙道內進行短時間工作,進入40 ℃以上的電除塵器、脫硝反應器內進行短時間工作,進入50 ℃以上的溝道進行短時間工作,進入燃油罐、氨罐等危險品罐內清理工作,進入灰庫內清灰工作等,應納入廠級管控范圍,須經主管生產的廠領導審批;其他風險相對較低的作業項目由項目主管部門(或車間)領導審批。有限空間作業審批,可采用審批單形式,由各級審批人員簽字認可,審批內容除包含有限空間作業項目基本信息外,還應包含作業方案是否制定、人員配置是否合理、安全措施是否可行等方面。
有限空間作業大多屬于高風險作業,作業前專項安全培訓和交底必不可少。專項安全培訓應從危險有害因素、安全防范措施、安全操作規程,以及檢測儀器、工器具、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方法、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等方面,并結合作業方案具體內容及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培訓,培訓應由項目負責人組織開展,所有作業人員(包括監護人員)必須參加,培訓結束應對作業人員受教育情況進行考核,對培訓未達到預期效果的人員還需進行再強調,直至確認其知曉相關內容并通過考核為止。培訓結束后,項目負責人應對所有培訓合格的作業人員進行交底并簽字。有限空間作業人員應根據具體工作性質,事先學習必需的注意事項和相關安全知識,經過安全交底后方可進入作業現場。
監護人員在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肩負著極為重要的安全職責。對于一般風險的有限空間作業,如在容器、槽箱內、溝道內或井下進行作業的,進入爐內、煙風道、回轉式預熱器、除塵器等封閉空間內工作的,或進入鍋爐煙氣脫硫系統或凝汽器內作業的,要求有專人在外面監護;對于風險較高的有限空間作業,如在可能發生有害氣體的容器、槽箱內工作的,要求至少有2人在外面監護;特殊情況下需進入有煤的煤斗內進行工作的,或在脫硫吸收塔內開展動火作業的,還需在作業區域以及吸收塔底部各設置1名專職監護人。監護人監護期間應站在能看到或聽到容器內工作人員的地方(如人孔門),確保隨時進行監護;監護人履行監護職責期間不允許同時擔任其他工作。
有限空間作業項目應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在作業前制定相應方案措施,尤其針對風險較大的作業項目,應結合相關安全工作規程,編制專項施工方案,明確作業內容、方法、程序及各項安全技術措施,并經討論審批后實施。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安全管控就是要抓好各項制度及措施的落實工作。
電廠熱力系統、化學系統、脫硫系統等各類設備系統錯綜復雜,檢修作業前辦理工作票、落實各項安全措施必不可少。對于有限空間作業,必須隔斷相關聯的設備、系統等,因此,各方面安全隔離措施必須齊全并執行到位,如切斷電源,關閉閥門、擋板,增加堵板等,以防作業期間有毒、有害物質竄入,或因電、熱、機械動能等能量導入危及作業人員安全。對于這些隔離措施,在執行工作票時,工作負責人要與許可人逐條核實,確保隔離措施可靠。另外,還應根據有限空間作業現場實際狀況,加強區域隔離措施,在作業區域增設隔離圍欄,并掛設作業信息牌;打開的通風孔洞、人孔門處,應設置臨時隔離網及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等,以防無關人員誤入作業區域或有限空間內。
有限空間第一大危害就是有毒、有害氣體(包括易燃、易爆氣體或粉塵)的聚集,這些氣體達到一定濃度后極易造成人員中毒、窒息,遇明火會造成閃爆、爆燃,甚至容器爆炸事故,因此在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期間,應持續做好通風換氣工作。一般情況下可通過打開多個方向人孔門,或利用系統自身產生的微負壓讓空氣自行流通,進行自然通風;另一種方法是在人孔門處臨時設置鼓風機進行強力通風,加快空氣流通,如在有限空間內進行襯膠、涂漆、刷環氧玻璃鋼、焊接等。必須持續保持強力通風,通風的目的是及時清除有限空間內有毒、有害氣體或降低濃度,保證氧氣充足。對于缺氧環境,嚴禁向內部輸送氧氣進行純氧通風;對于內部溫度較高的環境,應利用通風降低溫度。對于通風換氣過程中打開的人孔門,應明確指出哪些是專用通風口,哪些是人員進出的人孔門,并通過警示隔離設施予以明確標識。
針對可能存在有毒、有害氣體或缺氧狀態的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有效檢測有毒、有害氣體情況及氧氣濃度。
(1) 要辨明有限空間內存在的有毒、有害氣體種類,并結合預設檢測濃度合格值,判斷有限空間作業環境是否適宜進入并開展作業。
(2) 要確保檢測工具合格可用,企業要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檢測儀器。針對常見的有毒、有害氣體,如氫氣、氧氣、氨、煤粉塵等,應分別采購專用的檢測儀;針對其他無專用檢測儀的有害氣體,可采購多功能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檢測。檢測儀應定期送到專業機構校驗,以確保儀器合格。
(3) 檢測方法要正確,一方面檢測時間應合適,一般檢測的時間不得早于作業開始前30 min,作業期間還應視具體情況定期或連續進行檢測,保證氣體濃度測定次數,從而確保有限空間內部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始終處于安全、合格、可控范圍;另一方面檢測位置應合適,一般先在通風下風口檢測濃度合格后,再對有限空間內部其他位置作進一步檢測確認。
(4) 針對比空氣輕的有毒、有害氣體(如氫氣、一氧化碳等),應在上部空間進行檢測;針對比空氣重的有毒、有害氣體(如二氧化碳等),應在下部空間進行檢測;針對氧不足或有毒氣體環境,還可通過小動物活體試驗來確認濃度是否處于合格范圍內。應明確檢測濃度是否合格,并做好記錄放置在現場。未經通風并檢測合格的有限空間,任何人員不得入內作業。
為確保做好現場安全監護工作,有限空間作業工作負責人應指定專職監護人員,并明確監護范圍。監護人應站在人員出入的人孔門附近,以便看到或聽到內部人員工作情況,工作過程應在全程監護下進行。
(1) 對進出有限空間的所有工作人員和工具,應進行檢查和登記,人員進入時應檢查身份(胸卡)以及是否經過安全交底,同時還應檢查著裝、勞動防護用品佩戴,以及所攜帶的燈具、工器具、通訊器材等是否符合有限空間作業要求,避免未經過安全交底或未經許可的其他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內部。
(2) 對內部作業人員,應通過看、聽等方式跟蹤作業過程,與其保持信息溝通,了解作業安全狀況。如發生氣體環境發生不良變化、安全隔離措施失效或作業人員身體不適、防護用品失效等異常狀況,應及時向作業人員發出撤離警報,并采取措施協助作業人員撤離。
(3) 針對內部溫度較高、作業環境較差的有限空間作業,應提醒作業人員按規定進行輪換工作和休息,并做好記錄。
(4) 督促并及時掌握有限空間內部有毒、有害氣體濃度定時檢測情況,發現濃度不在合格值范圍,要及時通知作業人員退出有限空間。
(5) 工作結束時對人員和工具進行清點,尤其在關閉人孔門之前,應再一次清點檢查,確認所有人員、工具或雜物無一遺留作業現場。
有限空間作業大多在金屬容器內部進行,其空間狹小潮濕,容易造成人員觸電;在可能存在易燃、易爆氣體或粉塵聚集的有限空間內作業,極易造成閃爆、爆燃問題。因此要從用電和防爆兩個方面對用電、用具的安全性加以限制。
(1) 對照明燈具的要求。在周圍均是金屬導體的場所和容器(油箱、油槽)內工作時,使用的行燈電壓不得超過24 V;在潮濕的金屬容器內(如凝汽器)、有爆炸危險的場所(如煤粉倉、溝道內)或在脫硫煙道系統內工作時,使用的行燈電壓不得超過12 V;進入電除塵器本體或在地下維護室、溝道內工作時,使用的行燈電壓不得超過36 V;行燈變壓器應放置在有限空間外面,變壓器的外殼應可靠地接地,且不得使用自耦變壓器。
(2) 對電動工具的要求。在金屬容器內和狹窄場所工作時,必須使用24 V以下的電動工具,或選用Ⅱ類手持式電動工具;電動工具電源聯接器和控制箱等應放在容器外面寬敞、干燥的場所,以便緊急情況下監護人員及時切斷電源。
針對有爆炸危險的場所,所有用電、用具應采用防爆型,避免作業過程中易燃、易爆氣體濃度超標而引發事故。
企業應針對有限空間作業制定專項應急預案,并定期開展演練,提高應對有限空間作業的事故應急處置能力。在制定作業項目施工方案時,應具體明確本作業項目現場應急組織人員、電話、應急處置及應急逃生措施,在前期安全培訓過程中還應對現場人員進行應急知識培訓,使其掌握必要的應急處置措施和方法。
應急救援裝備是開展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礎。有限空間作業事故應急救援裝備主要包括便攜式氣體檢測報警儀、大功率機械通風設備、照明工具、通訊設備、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高壓送風式長管呼吸器、全身式安全帶、安全繩、便攜吊桿等,具體需要哪些裝備,應視作業項目具體情況,明確裝備名稱和數量。在開工前檢查裝備配置情況,并保證裝備完好。
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出現中毒、窒息等異常情況時,如受困人員尚且具有自主意識,可使用安全繩、隔絕式緊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設施,通過積極主動的自救措施,提高自救成功效率;如受困人員所處位置與有限空間進出口之間通暢、無阻擋,且佩戴有安全帶和外部連接的安全繩,可考慮采取非進入式救援方式進行施救;不能采取非進入式救援方式時,應考慮進入式救援方式進行施救。針對人員觸電情況,還應第一時間切斷電源,同時考慮采取心肺復蘇應急處置措施。針對其他異常情況的救援,均應考慮有限空間的特點及潛在風險,避免盲目施救或施救不當。
有限空間作業一旦發生事故,現場負責人應立即報告事故情況,啟動應急響應機制,在分析有限空間環境危害控制情況、應急救援裝備配置情況以及現場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救援方式,并確保救援人員人身安全,必要時撥打119和120,求助外部專業救援力量開展救援工作,決不允許強行施救,防止二次事故發生。
有限空間作業環境情況復雜,不確定性危險因素較多,在日常生產作業過程中,如因管理不善,防范措施不嚴,極易導致安全生產事故,在火力發電企業安全管理過程中應高度重視,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及行業有關規定,嚴格執行有關安全作業標準,切實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有限空間作業事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