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漢中市是1994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并列入的第三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現存數個歷史文化街區。隨著城市化的發展,歷史街區面臨很多現實問題。本文對漢中市南關正街歷史文化街區的公共空間現狀進行梳理,就其更新與保護問題提出建議。
南關正街歷史文化街區位于陜西省漢中市老城南門外,北接老城區,南臨濱江東路。街區環境相對安靜,目前南關正街少量沿街建筑已經被拆除改建,保留下來的多為一些傳統民居建筑,占比80%以上。
漢中地區的傳統民居建筑多為木構架、屋頂為坡屋頂,蓋有小青瓦、院內有小天井。漢中市民居兼有南北特色,該街區內部建筑多為20世紀80、90年代建成?,F存的土木結構形式的建筑墻體多有嚴重損壞痕跡,磚木結構建筑基本保存完整。一些土木結構建筑出現了立面損壞、材質被破壞、墻體不完整的問題。街區內部建筑密度較高,內部肌理不完整[1]。
南關正街歷史文化街區的街巷格局如下:主要街巷走勢為南關正街,較大的支巷為么兒拐巷和七中巷以及東西向穿其而過的南環一路及漢寧路;其次,么兒拐巷存有少量的商業功能建筑,南關正街中居住功能的傳統建筑保存較多;另外,除新建的南環一路交界處外,舊街區內部交通主要為人行和非機動車通行,鮮少有機動車通行。南關正街內部沒有公共的休閑集會廣場,居民大多時間在屋前、街巷交換處停留、交往。
南關正街歷史街區北段內街巷的單層民居建筑居多,里面損壞也最為嚴重,部分為2~3層建筑,排列整齊。多為前店后宅形式,前排的商業空間模式多為日常用品銷售,另外還有小型飯館和少量旅社。建筑之間有橫巷連通,寬度為2~2.5m,主要通往后宅。南關正街中段已經被打造成“漢上第一街”,集商貿、旅游、娛樂為一體,連接著老城區。南關正街南端東側為傳統民居院落組團,西側是15年建的居民小區竹園華府。
南關正街向南延伸到河壩街,街道東側是當地居民自主修建的住宅,其街區內部排列無明顯秩序,未經過詳細規劃,且存在建筑質量差、立面被嚴重破壞的現象。
通過一些歷史資料查詢和多次現場調研,目前簡單的匯總了街區現存的一些問題,例如原歷史文脈被破壞、街區業態單一、立面破損、缺乏公共空間,居民生活住宅空間質量較低等。此次改造的重點是街道空間,作為歷史文化街區最基本的公共空間,街道空間不僅是人們生活交流的主要場地,同時也承擔指引方向、銜接街區的重要作用[2]。
南關正街現存公共空間主要為現存的線性街道、居民自家院落。主要缺乏綠地空間、需要傳承的當地歷史文化活動空間以及交往型空間。
(1)歷史文化空間:如南關正街漢中市第三印刷廠、房東客棧、古城老店等文化民宿,因為歷史的變遷,這些建筑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因此在規劃中,可考慮恢復其原有的公共空間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復其文化意識形態。
(2)交往空間:南關正街歷史片區的街道寬度多為5m左右,舊街區內部私家車通行較少,非機動車較為普及,在現存空間內部,人們無法舒適地停留交談。
(3)缺乏城市綠地:現存舊街區的街道立面構成僅為建筑,鮮少有景觀綠地系統。
(1)街區內部建筑業態單一。舊街區內部的建筑業態主要以商業、居住為主;其中居住建筑占比約為70%,供其現代化發展的條件較少,商業形式多為零售業和住宿服務,缺少以歷史文化為核心的商業發展模式。
(2)建筑空間格局損壞。南關正街兩側的建筑的院落空間保存完好,院前房屋有不同程度的損壞,空間格局保存完整。兩側建筑多為坡屋頂。建筑層數較低。部分街道段為新建建筑,其院落空間已被損壞,建筑多為平屋頂,多為2000年后修建起來的。
南關正街現存的歷史建筑并沒有得到及時保護,歷史建筑是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文化載體,在一定程度上保留歷史發展的印記。從精神文化方面來講,由于場地空間限制,原住民喜歡的門前喝茶聊天,而且公共社交空間也很缺乏。
(1)街區內違章停放的車輛較多,沒有公共的停車區域。街區沒有劃分人車流線,交通混亂,舊街區街道尺度劃分不明確。街區內部經常出現機動車堵塞;非機動車隨意停放的情況。
(2)缺乏綠色空間和活動空間在南關正街歷史街區中,只有街區南段少量的行道樹,集中的綠色活動場地較少。傳統院落的綠化種類不豐富,少數居民院內擺放盆栽。中段是新建的商業居住建筑,其街道鮮有綠化設施。
(3)街區內部給水系統幾乎覆蓋每家每戶,相對完善。但舊街區內部排放生活用水仍有很大的困難。舊街區電力線路多采用架空設置,設備陳舊,布局雜亂。
(4)街區內部鋪裝主要以水泥地為主,少有現代鋪裝。南段街區部分巷道鋪裝破壞嚴重,甚至沒有鋪裝,在雨天行走起來較為泥濘,給往來居民帶來不便。
吳良鏞先生曾指出,城市是一直處于代謝之中的。城市一直在不斷更新建設。街區空間是城市是容納城市商業,居住的重要構件,也是城市生活豐富多彩的載體[3]。城市更新需要明確大眾的需求,應以最小的干擾程度,向片區增添新的活力,以促進片區動態的、可持續性的發展?;谖⒏吕碚摚韵聫墓δ軜I態、生活、文化和生態四個方而提出南關正街歷史片區的活化更新策略。
街區內部缺乏休閑娛樂性質的場所,對于當地居民來說,適當的增加文化活動類、生活類空間是極其必要的。另外,街區內部缺少場所感,部分原因是缺乏與當地歷史文脈相關的產業,因此,因地制宜地引入能體現地域文化的新興產業,適當對當地業態功能做轉換,將現代的商業特色與傳統經營方式結合起來。挖掘出適合街區文化發展的人性化產業。
南關正街歷史文化片區遺留的傳統民居建筑較多,這些保留下來的建筑亦能成為一個提升街區形象的關鍵點。對于街區內部的房屋損壞的等級進行劃分,對于本體已遭破壞的建筑,應及時修補或加建改建;保存完好的古建筑,不得隨意拆除,應加強維修保護。街區的立面設計要有一定的整體性。
東西走向的南環一路穿南關正街而過,大大降低正街北段和南段之間的銜接性。通過定點觀察街區內居民們的行為,發現街區內人們的交流活動多是在自家門前臺階上進行,或者房屋錯落處的角落。因此在必要節點需要增設新的集中性公共活動空間,在尊重現有街巷空間肌理的前提條件下,將原本割裂的空間連接起來,借用設計手段,提升整個街區的空間品質。南關正街歷史街區歷史悠久,而公共設施方面仍有欠缺,應在相應的公共空間增加一些休閑座椅,供人們停留休憩。
城市在經濟發展的作用下不斷地更新,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多以文化傳承為主的模式,延續歷史文化街區的文脈是提升街區內部活力的關鍵一步。首先,保護街區的歷史文脈應該重新拾起居民的集體記憶,將歷史記憶融入街區保護中來。其次,在民居建筑、基礎設施上合理使用南關正街歷史片區的工藝和設計元素,以民居建筑、景觀要素為載體,將文化傳承下去。另外,增強當地居民對保護歷史文脈的自發性,增加當地居民的文化自信,塑造街區的品牌效應,使文化成為整個城市發展的引領者。
由于街區內部街巷空間狹窄,經常會出現人車混流的情況,街區周邊也缺乏相應的停車空間。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將狹窄的街區直接設為步行街,阻隔機動車進入,保持街區內部的人流順暢。另外,針對垃圾分類問題,社區可引入新式街區管理模式,并且控制街道內居民門前水溝的污水排放,可將其結合到綠化灌溉中。
街區道路兩旁的道路綠化形式較為單薄,僅有行道樹矗立,街區內部的綠化率較低,應結合鋪草、種花的形式分層設置綠化空間。這樣的立體綠化,一方面可以美化環境,提升居民的舒適度,另一方面又可以與古樹一起營造歷史氛圍,增強歷史街區的場所感。
本文以最小干預城市的力度,從街區業態功能、生活策略、生態策略、文化策略幾個方面對南關正街歷史文化片區進行活化更新設計。通過更新街區業態功能,為街區增添新的生機,促進街區的多元化發展。在原有傳統建筑的基礎之上,通過改加建的方式設立新的公共空間,為街區集體活動提供場所。另外,考慮街區內部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加強街區內部的生活設施建設,使街區更加舒適化。在生態方面,借鑒公園城市的建設,結合街區內部的古樹設置多樣化的立體綠化,提升街區內部的綠化率。在歷史文脈方面,打造南關正街歷史片區的文化品牌,提升街區內住民的歸屬感。南關正街歷史街區內的古樹、傳統建筑材料,建筑工藝等的存留,都能提升歷史街區的交往活力。可在舊建筑基礎上進行改加建,打造一個集休閑活動和藝術展覽于一體的文化活動中心,提升街區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