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源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國家對風景名勝區實行科學規劃、統一管理、嚴格保護、永續利用的原則[1]。風景資源是構成風景名勝區的基礎,風景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經破壞,將無法替代。風景名勝區的自然、人文、生態保育是風景名勝區永續利用的前提。依據景觀資源完整性、真實性和適宜性原則,采取分級、分類保護的管理措施,對風景資源進行有效的保護與培育,使風景名勝區得以永續利用。本文以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保護規劃為引子,拋磚引玉供各位同行同仁共同交流探討。
在保護規劃實地勘察中馬虎不仔細,沒有做好保育資源清查工作,造成一些重要的景源未劃入保護區;分級保育范圍規劃不合理,造成分級保育面積不是過小就是過大,不利于風景名勝區典型景觀的保育;保育原則和措施不合理,造成重要景源得不到科學合理有效的保育;沒有明確分類保護,造成景源得不到針對性的保育。
首先應做好實地勘察和基礎資料收集、分析,翔實弄清風景名勝區的景觀、文化、生態和科學價值等風景資源評價工作,劃定核心景區范圍。其次要科學合理劃定分級保育范圍和分級保護措施。除了劃分各級保護區外,還應進行分類保護,對景源采取針對性的保育。最后還應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地處山西省東北部,位于大同市東部所轄的云州區、陽高縣兩個行政區域內[2],地跨東經113°35′47.407″~113°59′52.616″,北緯39°54′33.415″~40°07′17.655″,由火山群片區、桑干河片區、秋林峪片區三個獨立片區組成,總面積129.8km2。是以世界上唯一發生于黃土高原上、火山渣錐熔巖錐構成的火山群地貌景觀和玄武巖峽谷地貌景觀為主要景觀特征[3],集地質科普、觀光游覽、生態休閑等功能為一體的特殊地貌類,且具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潛質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1)保護第一原則:風景名勝區內的寶貴風景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經破壞就無法恢復。必須認清風景資源是風景名勝區的根和源的辯證關系,只有保護好風景資源,才能實現永續利用這一終極目標。沒有了寶貴的風景名勝資源,風景名勝區也就成了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失去存在的根和源。因此,風景名勝區的任何規劃設計,保護好風景名勝資源是首位的。
(2)全方位保護原則: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保護規劃不光要保護好風景資源本體,還要保護好風景資源周邊的生存環境;不僅應保護好自然、人文景觀資源,還應對各類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進行保護,實現全方位無死角的嚴格保護。
(3)因地制宜原則:針對各類風景資源的特性、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科學合理的保護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和藥到病除。
項目組接到任務后,首先是進行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工作;在建設方的向導下仔細進行實地踏勘,做好風景名勝資源的評價工作。查清風景名勝區典型風景名勝資源和確定急需保育的資源。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是世界上唯一發育于黃土高原上的火山群,以火山渣錐熔巖錐構成的火山群地貌景觀和玄武巖峽谷地貌景觀為主要景觀特征。其典型風景資源為各類火山地質遺跡。人文景觀資源以各類宗教寺廟為主,處于從屬地位。針對大同火山群風景名勝區典型風景資源的現狀特征,本規劃根據《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標準(GB/T 50298—2018)》要求,以分級保護為主,分類保護為輔進行嚴格保護。將風景名勝區內的典型的珍貴的各類火山地質遺跡規劃為一級保護區,進行嚴格保育;將風景資源少,景觀、生態價值皆較低的區域和必要的游覽服務設施集中區域規劃為三級保護區,其余區域規劃為二級保護區。分別對地質遺跡景觀和歷史文化遺址采取針對性的分類保護,同時做好環境影響評價,提出相應環保措施。
3.3.1 一級保護區(禁止建設區)
主要包括碎屑錐、熔巖穹丘、熔巖錐、混合錐、火山熔巖、玄武巖地貌等和歷史文化遺跡等,規劃面積41.56km2。該區屬于嚴格保護和禁止建設區域。區內與桑干河省級自然保護區和省級森林公園交叉重疊,與桑干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交叉重疊區域應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相關規定嚴格保護;與省級森林公園交叉重疊區域除必需的可研、監測和防護設施外,嚴禁建設任何建筑設施。
3.3.2 二級保護區(限制建設區)
二級保護區主要為二、三級景點周邊范圍,包括核心景區以外的風景游賞區、風景恢復區等兩個區域,面積為46.53km2。屬于限制建設范圍,區內不得安排本規劃確定以外的重大建設工程項目。嚴格禁止開山采石、破壞地質遺跡和地形地貌的活動。加強鄉土物種的撫育,保護生物多樣性。對草地和林地等相關資源進行嚴格保護,對已被破壞的風景資源實施景觀和生態恢復。
3.3.3 三級保護區(控制建設范圍)
三級保護區范圍是在一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以外的區域,是風景名勝區重要的設施建設或環境背景區,面積約41.71km2。屬于控制建設范圍,區內要編制詳細規劃,合理安排旅游服務設施,有序引導各項建設活動。嚴格禁止毀林毀草開荒、開山采石、建設污染性工廠、改變水系等活動,應提高植被覆蓋率。
3.4.1 地質遺跡景觀保護
保護對象:以碎屑錐(渣錐)、熔巖穹丘、混合錐、熔巖錐和火山熔巖為主的火山地貌;以烏龍峽為代表的河流景觀;以冊田水庫為代表的湖沼景觀。保護原則:以保持地質遺跡景觀完整性為目的,堅持嚴格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方針,著眼于全局,兼顧局部,合理安排,協調發展,從而達到對風景區的可持續利用。保護措施:重點保護火山地貌的自然性、完整性和景觀性。禁止礦產勘探、礦石開采、山石開采、放牧、開荒、盜墓、搭建人工建筑等破壞性的活動。在地表覆蓋度低的區域,提高地表覆蓋度,防止面蝕現象的發生。適度控制集聚在火山地貌的游人數量。禁止在此范圍內修建任何永久性建筑。對水體景觀岸邊的建筑高度、密度等進行嚴格控制,疏解嚴重破壞景觀的居民點,協調重大設施與濱水景觀的關系。嚴格禁止在水體上非法填湖、侵占岸線、挖沙取土,禁止在風景名勝區水體內從事水產養殖活動。種植水生植被、選擇性的放養當地適生魚類、控制藻類生長,幫助水生生態系統健康發展。控制游人容量,加強水岸生態工程建設,保持水岸生態系統的穩定。
3.4.2 歷史文化遺址保護
保護對象:以昊天寺、烽火臺、羅漢洞、紅門寺遺址、鐵索浮橋遺址為主人文景觀。保護原則:以保存為主,修繕為輔并延續遺址歷史信息及全部價值為目的,確保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保護措施:加強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摸排清查工作。切實做好各類歷史文化遺址及其生存環境的保護。
3.5.1 生態環境主要存在問題
(1)風景名勝區地處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降雨量明顯不足,生態環境脆弱,隨著風景區的發展和游客的增加,各種開發建設項目將逐漸增加,人為活動將不同程度的破壞景區內的林地和草地,使風景區生態環境日趨惡化。
(2)由于風景名勝區內居民社區目前大多仍以燃煤作為主要生活能源,SO2、顆粒物(PM10、PM2.5)等時有超標,對風景名勝區空氣質量造成一定影響。
3.5.2 環境保護措施
(1)大氣方面。盡量避免節假日和婚慶喪葬燒香、燒紙、燃放鞭炮等行為。確實需要的,應劃定指定的燃放場所,在指定的時段內進行,并進行嚴格監管,采取相應的環保措施,把空氣污染降至最低。淘汰風景名勝區內做飯和取暖的燃煤,采取清潔能源,如太陽能、電、天然氣等。加強機動車的尾氣排放檢測力度,只有排污檢測合格的車輛才能進入風景名勝區。在農事活動中嚴禁焚燒秸稈、向日葵桿、小米桿等剩余物,防止大氣污染。嚴禁在風景名勝區內布置空氣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
(2)水環境方面。嚴格保護好桑干河、冊田水庫的水質、水量,嚴禁向內排放污水、生活垃圾和工業廢渣。嚴禁在上游布置水體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居民、游客、管理人員的生活垃圾應運送到指定的垃圾轉運站,送至垃圾處理廠處理;生活廢水應收集至污水處理站進行處理,達標后才能排放。
(3)聲環境方面。嚴禁在風景名勝區內進行集眾搞事大聲喧嘩和布置卡拉OK等噪聲污染設施。完善游覽道路的交通信號標識,設置禁鳴路段和禁鳴區。嚴禁在風景名勝區內布置噪聲污染嚴重的工礦企業。
(4)生態建設。加大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力度,嚴格保護生態公益林,促進生物多樣性發展。嚴禁放牧、開山采石、采礦等破壞植被和山體的行為。在游覽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在農田種植防風林帶。在風景名勝區內綠化美化采取自然式栽種方式,盡量采用鄉土植被,因地制宜營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態植被群落。
風景資源保育規劃是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的核心篇章,必須做好實地踏勘、基礎資料收集整理和分析、景源評價等前期工作;科學合理劃分各級保護區范圍并制定保護措施;采取分類保護方法,針對性保護各類景觀資源;進行生態環境評價,采取必要的生態環境保護措施。只有做好風景名勝區的自然、人文、生態保育工作,才能實現風景名勝區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