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家豪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1)
城市化進程的日益推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國城市的整體規模,讓城市人口呈現出顯著增加的趨勢,也相應提升了集中采暖的負荷需求。此外,生活品質的日益提升,也讓人們對于供熱質量的要求顯著提升。基于此,要求從供熱系統運行及管理等多個維度上實現對于供熱的智能化和信息化改造。由于集中供熱系統的管網相對較長,供熱范圍較廣,且用戶與換熱站之間的分布較為零散,不同板塊之間呈現出獨立存在的特點,導致已有的熱網調節模式之間不具備良好的信息關聯度。若想針對其中某個板塊實施調節,必然會對其他已有板塊的調節造成嚴重影響。基于此,只有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才能讓集中供熱系統的信息實現有效調節,以促進不同板塊之間的信息共享。
“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一般通過無人值守的方式進行活動,智能供熱系統的應用可以提高集中供熱效率,這種整體運行水平的提升主要體現在:首先,應用智能供熱技術可以讓城市集中供熱管理水平得到切實提升,實現對于供熱的智能化管理,讓供熱系統的運行質量得到充分保障;其次,借助“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可以實現對于城市集中供熱管理系統的切實優化,以更好達成預期管理目標;再次,借助“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可以實現對于熱源聯網的高效管控,在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損耗;最后,依托于這一技術,可以實現對供電系統的無人化管理,以充分保障供熱系統運行的有效性和穩定性。
集中供熱環境中為了提升“互聯網+”智能供熱系統的應用效果,要求有關技術人員積極展開對系統網絡情況的分析。同時,結合具體的硬件結構將網絡需求分成外界、內部、用戶、供熱網等環境。
“互聯網+”集中供熱系統是一種智能化的熱網系統,可以實現對于人腦的部分替代,讓整體熱網系統無人值守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得到充分保障,一般包括如下形式:①應用智能調節體系對一次二次水力網進行調借,通過智能化調節實現水力平衡;②借助一站一優化控制系統,結合實際熱需求確定相應的熱負荷量,以實現對熱能的智能化調節;③借助以互聯網為依托的智能化調度系統,建立對多熱源聯網和網源的高效一體化控制。同時,結合城市熱負荷,實現總供熱量的智能化調節,以降低此過程中的能源損耗;④結合以互聯網為依托的信息化管理系統,建立良好的供熱生產無人化管理模式,分別按照硬件和軟件結構實現對智能熱網的劃分,以構建一個一體化的智能熱網系統。
比如,在300MW熱電聯產機組運行過程中,技術人員要想對機組的定額抽氣量進行有效控制,將額定抽氣量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以充分保障整體工作的質量,就必須對各項供熱條件進行全面了解,對抽氣供熱系統進行充分調整。此外,為了讓流量設計工作的質量和有效性得到切實保障,要求有關技術人員針對管網位置處的出口壓力予以科學設計,以實現對供回水溫度的合理化控制。與此同時,要求有關技術人員在正式應用“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前,針對熱水主管及支管位置予以妥善布置,分別將最遠供熱距離和長度控制為20km和8km,讓智能供熱技術的優勢得以充分展現。
此外,為了實現對供熱系統的高效管控,技術人員在供熱系統優化調整過程中要重點對熱力調度指令和供水溫度進行優化調整。另外,在對換熱站系統運優化調節過程中,為了實現對換熱站的自動化控制,必須要應用先進的PLC控制技術,保證換熱站的全部熱力數據能夠第一時間上傳到大數據監控系統平臺,讓換熱站得以自動化控制,確保熱力數據得以上傳于熱網監控機制之中,讓二次網供水穩定調節的效果得以充分展現,才能提升集中供熱的實際效果。
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二次網側樓宇間和用戶冷熱不均的風險,要求有關技術人員積極展開對于二次網平衡裝置的合理化配置,以充分保障末端的供熱效果,讓供熱溫度得以實現標準化發展。需要轄區范圍內的企業和學校針對供熱系統實施分段調節,以切實避免區域供熱不足的問題,通過高效可行的措施予以處理。
為了充分保證熱網控制系統的運行質量,要求相關技術人員積極開展節能點建設,實現不同子系統的一體化處理。此外,為了充分保證熱網能耗分析的效率,要求相關技術人員積極構建通信網絡機制,提供有效的基礎設備,實現預期的系統建設目標。同時,需要相關技術人員積極做好網源調節工作,合理配置自動負荷調節系統中的供熱和蓄熱系統,才能充分保證智能供熱系統設計的有效性;其次,為了實現供熱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相關技術人員結合系統結構進行科學設置,以最大限度地降低過度供熱的風險。此外,為了充分調整一次網絡系統,相關技術人員有必要積極關注一次網絡的液壓智能分析系統。同時,設計完善的水力分析系統。需要有關技術人員積極結合用戶實際需求,實現換熱站智能調節系統的充分完善,建立工供熱系統的智能化控制,以保障供熱活動的質量,讓供熱系統得到現代化發展。
“互聯網+”智能供熱系統在集中供熱中的應用必須要對社會效益進行綜合分析。社會效益的分析首先要從供熱站點的一次網水力平衡進行分析,應用智能化技術對二次網結構進行優化和升級,并在其中增加壓差平衡閥裝置;其次,要求技術工作者積極打造系統完善的溫度采集系統,以充分保障溫度采集活動的有效性,同時測算住宅與空置房屋的比例,并據此測算需求側的供水流量和溫度,使業主的室內供暖質量得到充分保障;最后,需要技術工作者深刻了解溫控閥安裝實際,并結合其安裝狀態展開對于系統的優化改造,以切實避免能源損耗,讓供熱企業的經濟效益得到充分保障,讓“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的優勢作用得以充分展現。
根據管網的實際拓撲結構,通過熱力系統機理分析和歷史大數據驅動建立供熱管網模型,實現離線模擬計算和在線工況優化功能。通過將模型計算的軟測量結果與熱網實際運行參數進行比較,可以指導運行調度和優化控制策略。
通過建立一站式供熱收費解決方案,輔以銀行、微信、支付寶等多元化支付方式,以及稅控接口和電子發票系統,關聯客服子系統,實現跨部門、跨系統聯動收費管理,主要包括與巡檢管理、生產調度、客服管理的聯動協調操作。解決用戶數據混亂、賬戶不清、收費率低、歷史信息無法追蹤等問題,提高運營收費效率和客戶滿意度。
整合服務大廳、電話、網絡(小程序/app)、社會監督、主管部門等多元化客戶服務請求渠道,暢通信息傳遞機制。對于客戶要求維修或投訴的工單,客服中心將統一發送訂單和回訪,并根據工單類型和緊急程度進行監督管理。利用移動終端完成人員定位、遠程接單、遠程監管、工單處理反饋,建立調度、處理、監管、反饋、回訪組成的閉環管理機制,實現對客戶需求的快速響應。全程統計客服管理系統的各類服務信息,包括客服請求回復率、客服請求完成率、座位利用率、熱線接通率等關鍵指標,建立綜合評價機制。
通過建立供熱能耗多指標計算模型,利用供熱系統運行的各種數據,計算水、電、熱等各種能耗指標,并以圖形報表等多種形式進行不同維度的分析和呈現。進而結合水價、電價、熱價等價格因素,細化供熱邊際貢獻,增加生產涉及的人工、材料等各種成本信息,建立節能效果與經濟效益的影響關系,從經濟效益優先的角度推進供熱系統節能優化改造。
綜上所述,深入探索“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的應用有其獨特的優勢。要積極界定“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的概念,確定智能系統的實際組成,實現高質量的供熱分析,使“互聯網+”智能供熱技術得到高效利用,并據此進行社會效益分析,從而充分保證供熱質量,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損失,促進我國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