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輝
(施甸縣太平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云南施甸 678205)
小型水庫和中大型水庫相比,具有數量多、分布廣泛的特點,這些特點也決定了小型水庫管理往往比大、中型水庫管理更加復雜,更容易存在一些問題。而作為水利工程重要組成部分,小型水庫也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通過深入到位的管理來保證其安全、可靠的運行。
云南省是我國的水利大省,擁有許多水庫,尤其是小型水庫,約占總數90%以上,不僅數量多,而且分布廣,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包括防洪灌溉、水力發電、水源提供和養殖生產等。近幾年,政府對水庫安全引起高度重視,先后完成大中型水庫的全面檢查與除險,隨后也針對小型水庫開展除險工作,成效顯著。做好管理與養護是保證水庫安全基礎所在,早在2002 年我國就頒布有關水利工程管理的指導意見,至此之后云南省給予了高度重視,通過積極探索和實踐,現在全省范圍內的大中型水庫基本都完成了管理體制的改革,形成健全的管理體制,使水庫運行得到很好的保障[1]。然而,由于小型水庫數量太多,所以在管理與經費等方面依然有一些問題,對其效益的發揮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對此,以保山市施甸縣為例,對其小型水庫管理存在的問題做如下分析和總結,并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目前,云南省水庫管理單位陸續完成了體制改革,其類別性質得到劃分,具體的職責也相對明確,然而,人員組成依然欠合理,存在年齡較大、業務水平低等問題,很多在職人員都只有高中學歷,甚至更低。對于管理人員,其自身管理水平不足,無法嚴格執行相應的規章制度;對于觀測人員,其專業技術水平較低,對觀測資料進行的記錄不準確或不規范,存在很多錯誤與遺漏,缺乏數據整編及初步分析的能力。相比之下,小型水庫管理單位人員薪資待遇較低,工作條件也相對較差,所以很難有效調動人員積極性,也難以從社會招聘人才,不斷提高水庫管理水平造成了很大限制[2]。
很多小型水庫的經費都不能保障,基本都有缺口存在,甚至還有債務問題存在的小型水庫,尤其是公益二類管理單位,其經營創收能力不足,根本無法彌補管理經費的缺口。某些管理人員的基本支出經費無法及時且足額的發放,人員自身工作積極性被嚴重影響;日常維修和養護方面的經費也無法及時且足夠的到位,導致管理和養護脫節,一些規模較小的日常維護工作依然需要職工自行處理,很多維修養護都無法真正的開展,導致水庫大壩等樞紐建筑越來越老化,對水庫安全運行造成很大影響,尤其是土石壩,通過現場核查,發現超流程的大壩都被大量雜草覆蓋,雜草的最大高度可以達到50cm 以上,這對滲漏現象等的檢查造成很大不便,其原因就是缺乏及時有效的養護。
每個水庫都有詳細的規章制度,但很多都存在內容不全面和可操作性較差等實際問題。缺少某些重要的制度,包括針對不同突發事件制定的應急預案、水庫機電設備基本運維規程等,而且在現有制度中針對技術管理提出的內容過于簡單,缺乏深度和可操作性,無法滿足相關規范及安全管理等提出的要求[3]。
雖然全省范圍內所有水庫都進行注冊登記,但由于經費不足等原因,使確權劃界得不到足夠的技術支持,征地補償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一些已經完成確權劃界工作的水庫由于未能做好定期巡視,導致界碑被移動或破壞,造成二次侵占。還有一些水庫在管理工作中發現了對管理范圍造成侵占的活動,但未能及時制止,使包含水利基礎設施被破壞、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在內的不同問題接連發生。
對于小型水庫,通常都缺乏觀測設施,無法嚴格按照相關規范的要求落實觀測,包括水位觀測、降雨量觀測、浸潤線觀測、滲漏量觀測與大壩變形位移實時觀測等,雖然進行觀測,也未能及時對觀測到的數據進行整編與分析;缺乏大事記錄,不重視檔案管理,包含安全鑒定和設計施工等在內的基本資料都有遺失;雜草的清理和鼠害蟻害等的清理不夠及時,對金屬結構的養護缺失。除此之外,防汛搶險方面的儲備物資嚴重不足,對現有的儲備物資未能安排專門的管養房,導致物資的有效性難以保障,還會造成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4]。
制度不完善、經費落實不到位和日常維護缺失等實際問題都和管理體制有關,要想解決管理問題,首先必須做好體制改革,根據水庫自身特點,對體制改革予以進一步的推動,嚴格落實各項責任制,盡快建成一套制度完善、責權明確、運行安全且高效的綜合管理體系;對小型水庫的管理和養護體制進行創新,不斷理順其管理權限,將小(1)型水庫和重點小(2)型水庫從過去的鄉鎮管理改變為縣級管理。對小型水庫管理與養護的標準化建設工作進行嚴格的監督考核,制定專門的考核制度,并在實踐中嚴格執行,設立專項補助資金,并與實際的考核結果相掛鉤,推行以獎代補,調動管理單位的改革積極性[5]。
過去的管理模式主要將水庫效益作為重心,其經費來源以政府財政補貼為主,這對水庫資源后續開發利用難免造成制約。對水庫而言,其本身就有很大生態效益,若能將其管理模式活化,則能在保證大壩安全的基礎上,對除了水資源以外的其他資源進行兼顧開發,包括植物資源開發、動物資源開發及旅游資源開發,由此帶來更大的效益,使水庫的管理和養護真正實現自給自足,緩解政府等部門的財政壓力,也徹底解決水庫管理經費方面的問題。
如前所述,水庫管理人員自身管理水平不足是影響實際管理的重要因素,對此,需要在提高職工薪資待遇和改善工作條件的基礎上,積極引進人才,加強技術培訓。制定更加嚴格和詳細的人員考核制度,通過競賽等活動的開展,提高職工自身技能與管理水平。通過競賽或采用其他優選方式,在現有的管理人員中挑選出管理水平較高且專業節能突出的組建專門的日常維修養護工作小組,以此提高維修養護工作專業化程度,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創辦專門的養護公司,以逐步推行管養分離[6]。
政府部門要不斷加強頂層設計,督促各高校及科研單位進行專項應用研發,以開發出既簡單,又實用,且經濟合理的管理技術及設備;對水庫單位而言,則要積極引入現階段先進技術與設備,同時加強對管理人員的教育和培訓,使日常管理實現智能化與自動化,以此提高巡查及監測的實施頻率及結果的準確性;通過對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引入,能對所有觀測數據進行共享,為管理部門開展監督檢查工作提供可靠的參考依據。比如,在測壓管觀測過程中引入半自動化設施或采用全自動化的監測系統,能在加快觀測效率的基礎上,保證觀測結果的精確度。另外,目前很多行業領域都引入3S 技術,得到顯著效果,而在水庫管理方面的應用還比較少。對此,可嘗試將其應用到水庫管理的確權劃界及日常監測等方面,以此提高管理水平,保證行政執法工作的效率和效果[7]。
從以“互聯網+”為核心的行動計劃被提出到現在,“互聯網+”已經和很多傳統行業實現了相互結合,通過對信息通信技術與互聯網平臺的引入,使互聯網和傳統行業之間的融合更加深入,形成了全新發展生態,使傳統行業得到轉變升級。就目前來看,現有的技術儲備完全可以支持“互聯網+”水利的推行[8]。伴隨水庫自動化監測、災害預警系統等在小型水庫中的不斷開展與實施,“互聯網+”和傳統管理之間的融合已經有了很好初步條件。基于此,對管理單位而言,應緊緊把握住這次機遇,將科研單位、企業或高校等作為依托,引入包含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在內的時下先進技術,使巡查工作實現智慧化、使調度工作實現自動化、使決策工作實現數據化,以此全面推動管理工作轉變升級,從本質上解決小型水庫管理存在的各方面問題。
綜上所述,對水庫工程,管理在某種意義上比建設更加重要,因為管理決定了水利工程功能能否正常發揮,也涉及水利工程下游安全,因此必須引起相關部門及人員的高度重視。針對小型水庫管理現存問題,可采取體制改革、人員引進、新技術引入及管理轉變升級等對策來解決,最終使小型水庫的管理工作真正實現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