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
(安徽華盛國際建筑設計工程咨詢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01)
可拓思維是可拓學科的專有名詞,顧名思義,就是“可拓展”的思維,具體指的是從一個延伸的角度對現實世界進行觀察和研究,以更好地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目前可拓思維模式已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在社會上也得到了廣泛地運用,尤其是在建筑設計這些藝術設計類的追求創新的領域,可拓思維一直各建筑設計們所推崇,因此就很有必要分析可拓思維模式在建筑設計創新上的運用。
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可以說是互為成就的關系,首先建筑設計創新在近年來已出現了發展的瓶頸,不少建筑設計已思路衰竭,受限于過往的優秀建筑設計,難以發展出新的思路,急需一種創新思維來引導建筑設計走出困境[1]。而可拓思維模式為建筑設計帶來了一抹曙光,為其思路的創新提供了新的路徑,引導其不斷創新,擺脫了過去建筑模式的束縛,逐步走向新的發展方向。其次,建筑設計創新也為可拓思維模式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使其能夠從單一的邏輯學科中走出來,邁向實際運用,以一種更為實際的方式為大眾所知。并且在這一聯系的過程中,可拓展自身的內涵也得到了不斷的豐富和運用。因此目前建筑學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是一種互相促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發展的關系。
而單獨來看,可拓思維模式作為一門邏輯類的思維,強調的是思路的延伸和發展,鼓勵使用者從過去的思路模式中跳出來,以一些更為創新的模式進行思考,以此達到創新的目的[2]。結合到建筑設計中,即要求建筑設計師們擺脫傳統建筑設計思維的干擾,在進行建筑設計時盡量減少對以前的優秀的建筑設計的依靠,不再按照傳統的邏輯模式進行設計,以避免出現建筑設計單一甚至雷同的現象。正確做法應當是,從可拓思維的幾種創新思維角度進行發散思考,包括菱形思維模式、逆向思維模式、共軛思維模式和傳導思維模式等,以此創造出新的建筑設計思路,并將其更好地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的建筑設計中,從而推動建筑設計的不斷創新[3]。
綜合來看,可拓思維模式作為一門講究創新邏輯學科,關鍵就在于通過創新的思維模式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創新難題,具體來看,目前建筑創新設計中應用到的可拓思維模式主要有四種,分別為菱形、逆向、共軛以及傳導思維模式。
菱形思維模式中的“菱形”是幾何學中的一種多邊形,其特點為四邊發散卻又圍繞著一定的中心,講究在不斷的重復和變換中實現不同的效果,在創新的同時也能滿足實際的需要。而菱形思維模式正是在這一基礎上,將菱形的特性應用到了建筑設計中。具體來看,在建筑創新設計應用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們會以建筑的實際使用目的為出發點,綜合考慮建筑結構、建造方法,以此展開發散性的思考,之后在某個方面有所創新,并得到顯著成果后,思維的方式會有所收斂,繼續從這一有所創新的方向進行思考。在如此的反復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們會對設計過程中的創新之處進行總結,找出其中仍然存在的不足之處,最后再進行整體的修改和細枝末節的補充,以此達到“菱形”設計創新的目的[4]。在更專業的內容中,建筑創新設計中的菱形思維模式的應用包括對建筑設計原理結構的有效定位、對建設容量和飽和度的綜合考慮等等。總的來看,菱形思維模式是一種較為全面的整體思維模式,其應用能將建筑的各種目的結合起來,既能保證建筑本身質量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又能保證設計師的創新設計能得到應用,體現出實用性能、美觀性能和環保性能等多種效益的結合。
逆向思維模式,顧名思義就是“相反的思維”,是一種突破求變,從完全相反的方向追求創新的一種思維模式,這一思維模式的運用要求人們能夠打破固有的思維方式,從相反的方向對事物進行全新的思考,這種思維方式的運用能夠提高人們的創新能力,使人們從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使創新性的、具有前瞻性的思維得到認可,并被廣泛運用[5]。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建筑設計師們的逆向思維運用也要從多角度進行思考,不應局限于單一的角度,以免犯下原則性錯誤,出現“鉆牛角尖”或者“南轅北撤”的現象,違背了逆向思維的初衷。這就需要建筑設計師們在一定的基礎上將逆向思維的多種模式結合起來,以建筑的質量、實用性、可行性為基本標準,進行進一步的創新[6]。例如在某圖書館的建設過程中,設計師們就在考慮了書籍存放位置的可取性、便攜性上,對整體結構進行適當的扭曲,結合書籍打開時的展開形態,讓閱讀者們在進入書籍閱讀區存取書籍時眼前一亮,達到創新的目的,并且是在“整齊”與“扭曲”的對比中展現出來,打破人們對書籍“一定要整齊”的刻板印象,通過這種逆向思維設計給人們帶來一定的視覺沖擊,實現了圖書館建筑設計的創新。
傳導思維模式則是將多種事物聯系在一起,通過不同手段和方法將這一事物的某些內容傳導到另一事物上,以實現一定的傳導效應,帶來一定的傳導效益,促進該事物的不斷發展。而傳導思維模式的應用對于建筑設計的創新主要是從多方面的聯系產生作用的,當設計人員在建筑創新設計的過程中,可以綜合考慮多種事物之間的聯系,比如建筑用材、建筑地點、建筑方式等等,將鋼材、木材、復合金屬的特點聯系在一起;將城市中心、城郊、山區的特點聯系在一起;將混凝土預制、勾吊等方式聯系在一起,尋找這些事物中的共通或者矛盾之處,進行規律性的總結,通過建筑設計師的傳導思維,將這些共性或者個性之處有效融合,以更契合建筑的方式展現出來,滿足不同事物之間對建筑有利因素的傳導和匯聚,達到建筑創新的目的[7]。
共軛是指兩者之間的規律較為匹配,即通俗意義上的“孿生”,而共軛思維模式則是指采取多種具有共軛性的思維,共同促進事物的發展。而在實際建筑設計的運用中,即將多種共軛的建筑思路應用到統一的建筑設計中,可以是兼顧建筑本身與周圍建筑的特點,也可以是建筑本身的多種建筑目的和建筑效果,還可以是兼顧建筑的理想狀態和實際過程中的應用效果[8]。在實際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例子,比如在某體育館的設計中,設計師就充分利用了共軛思維,在保證體育館與周圍環境的和諧性的同時,還應體現出體育館與周圍環境的獨特性,這就要求建筑設計師利用自身的專業和水平和共軛的思維模式,可以從周圍環境以及體育館的主要作用進行考慮,綜合考慮建筑的設計風格和方式,以此達到共軛的目的[9]。比較有名的例子就是北京奧運會中面世的“水立方”,完美地將水上項目以及周圍水體環境結合在了一起,這就是共軛思維模式的一個鮮活案例。
通過上述的分析,本文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結論:首先,目前建筑設計創新與可拓思維模式的結合已較為成熟,達到一種互為補充,互相促進的關系。其次,目前建筑創新設計中應用到的可拓思維模式主要有:①菱形思維模式;②逆向思維模式;③共軛思維模式;④傳導思維模式。最后,因此實際的建筑設計中,設計師們應遵循這些設計原則,參考這些建筑思維模式更好地進行建筑設計的創新。
總而言之,可拓性思維的應用對于建筑設計的創新有著重要作用,其未來的應用前景也十分廣泛,能為建筑設計師們帶來豐富的創作源泉。希望通過本文的分析,建筑設計師們能更加明確可拓思維模式與建筑設計的關系,理解可拓思維的多種發展模式,并參考本文的四種模式進行靈活的改造和利用,以滿足我國建筑設計創新的要求,從而促進我國建筑設計的不斷創新和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