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婷
(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我國早已在2000年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60歲及以上人口為26402萬人,占18.70%,與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相比,老人占比增加了5.44%,老齡化程度逐步加深。同時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獨生子女較多情況導致養老問題越來越突出。此外失能老人總人口也在逐步上升,2020年失能老人達到了54.52%,2050年將達到69.74%[1]。失能老人數量、人口撫養比不斷激增,老人入住養老機構已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
老人數量在不斷增加,然而其健康卻在不斷衰退,我國近1.8億的老人患有慢性疾病,70%~90%的慢性疾病與環境相關[2],同時老年人已被確定為室內空氣污染有害影響的高危人群之一[3],機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降低,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減退[4],夏季室內外溫差每升高1℃,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死亡率平均增加2.8%~4%[5]。王慧文等[6]研究發現老人患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隨著大氣總懸浮顆粒物濃度的增加而增加,缺血性卒中死亡的危險性顯著增加[7],由此可見室內外環境與老人健康關系緊密。
我國對微氣候研究主要包括室內與庭院微氣候。劉雪麒[15]選用熱感覺投票MTS與PMV模型展開對太原市夏、冬季養老院室內熱環境舒適度研究,通過對微氣候參數實測與主觀問卷分析,提出了夏、冬季室內熱期望溫度閾值(夏季:27.7℃,冬季:22.4℃),并建立了熱適應性舒適度模型。姚坤雨[17]從“建筑”“氣候”“人”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出發,調查南京區域氣候變化規律與南京地區人體舒適度,提出建筑功能向養老服務轉變時微氣候適應策略,并進行實例設計應用。湯婧[11]調查了成都養老院庭園微氣候現狀,提出了養老院庭園植物景觀營造策略。高梓畯[12]通過CFD模擬風環境,提出不同季節微氣候舒適度的植物配比。劉穎[13]提出成都老人夏季熱中性溫度,進而通過景觀植被、遮陽設施等策略來改善熱舒適度。
Jinho[14]探討養老機構熱環境季節性變化特征并評估其室內熱環境。Mendes[15]研究了冬季養老院微氣候對老人影響。Tartarini[16]探討了養老院癡呆癥患者煩躁情緒與室內溫度的相關性,同時研究了夏季老人熱中性溫度[17]。Hughes[18]研究了英國老年人之家的熱狀況,其結果為夏季老人之家室內多處于較熱的狀態。
然而很遺憾的是目前我國僅有兩篇對養老機構空氣質量的研究。周曉[19]研究了北京市某養老院室內空氣微生物氣溶膠污染特征。劉建偉[20]探討北京市典型養老院春季室內空氣污染特征與暴露水平。
Aguiar[21]評價了老年護理中心空氣質量,其結果為冬季平均真菌濃度超過參考值。Maio[22]研究得出在中等濃度以下,老人仍然面臨呼吸健康損害的風險,這與Malek[23]研究結果一致;Reddy[24]指出現有的養老院空氣質量不滿足醫療要求,建議養院應定期監察室內空氣質量。Pereira[25]評價了歐洲養老院室內空氣質量。
通過對比國內外養老機構室內外環境研究現狀,我國對于室內外微氣候的研究是基于不同區域氣候特征展開對養老院室內、庭園熱舒適性研究;而國外在基于不同區域氣候特征展開對養老院室內熱舒適研究的基礎上,展開了室內微氣候對老人身體疾病的影響,但未涉及庭園微氣候研究。
室內空氣質量研究方面,我國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針對養老院室內空氣質量研究較少,僅有兩篇研究型論文,同時室外庭園空氣質量研究還未開始。國外已開展了養老機構室內空氣質量監測,并研究了空氣質量與老人健康效應,但同樣未涉及室外庭園的空氣質量研究。然而無論是國內或國外,對于養老機構室內空氣質量的研究多基于空氣質量監測與評價,而優化性策略研究均較少。
戶外活動有助于激發生活活力,提高幸福感[26],能夠預防大多數老年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而養老機構室外庭園是老人唯一的戶外活動場所,然而對于養老機構庭園環境研究的缺失無疑加大了老人戶外活動的風險。因此隨著對養老機構室內環境深入研究,開展庭園微氣候、空氣質量的研究必然成為未來研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