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佳治
(松桃苗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貴州 松桃 554100)
隨著我國工業領域的繁榮發展,城市的發展速度越來越快,但是處于同一區域的鄉村發展卻非常滯后。為了平衡區域發展質量,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鄉村發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要想推動鄉村發展,實施鄉村振興,就務必要在城鄉規劃的前提下進一步分析鄉村振興戰略推行期間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從鄉村產業和資源等方面研究相應的解決措施,努力提升我國的鄉村發展水平。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就明確指出黨的重大歷史任務,即積極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同時再給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實際性要求。鄉村是否美麗直接影響旅游業的發展,“臟、亂、臭”的鄉村印象應該成為歷史,而整潔的、散發植物清新自然香氣的鄉村形象才是應該為之努力改變的,這也適應了現階段我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的矛盾,促進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當下,在黨和國家的呼吁下,一批又一批博士下鄉、書記領導帶領農村脫貧攻堅、大學生志愿者去鄉村支教,將現代化科學技術、文化知識傳遞到每個農村。這一舉動大大提升了農民的精神素養,也為科技產業化發展農村帶來效益。
實現鄉村振興最終目的是要實現經濟的發展。農業不發達、農村不興旺、農民不富裕已經成為處理“三農”過程中所面臨的艱巨難題,而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核心。習總書記曾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振興不能紙上談兵,而是要腳踏實地,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將農村的有力條件利用起來,先富帶動后富,城市帶動鄉村,將農村的經濟水平提升上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完成新時代的目標。
(1)精準定位鄉村和城市的地位,鄉村不是城市的附庸,二者既相對獨立又緊密結合,城市的發展離不開鄉村各種要素的涌入和供給,鄉村振興要依托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先進要素,二者是功能互補、相互融合的關系。
(2)精準把握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規劃戰略的關系。城鄉規劃不是要消滅鄉村,鄉村振興戰略也不意味著城市化戰略的延緩,二者是在城鄉融合發展的框架下進行的,是相互促進、有機結合的關系,鄉村振興的實施為城鄉規劃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型城鎮化為實施鄉村振興提供更多的要素資源,二者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對于消除城鄉二元結構、推動城市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穩固基層基礎工作,強化村級組織建設,全面帶動先鋒模范,帶動引領以及戰斗堡壘效用,根據疫情防控經驗大力促成村(居)網格化管控,不斷提升鄉村社會治理的水準。
(2)積極引入農村實用人才,從而為村“兩委”后備干部提供優質人才,而且還應該秉持因材施用的基本準則進行培育。
(3)全面發揮鄉賢能人的帶動效用,變更傳統的思維理念,積極發掘農業農村發展的新路徑,充分發揮鄉賢在我國鄉村振興中的有效作用。
(1)根據鄉村發展的重要特征,大力扶持傳統產業,實現其可持續性發展。針對那些帶動性發展的傳統產業,需要給出針對性的培育方略,進而能夠全面地起到聚集作用。針對比較落后的傳統型產業,要加大技改扶持的力度,從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實現長遠化發展。
(2)逐步改善鄉村產業發展生態,對稅收、用地和流轉(金)等工作,奠定堅實基礎,打造出一個較為協調的環境,打通綠色通道,特別是應該注重集體經濟行業地長遠化,搭建新型社會合作組織。
(1)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有關負責人應該保留鄉村特色,同時還應該積極地融合我國先進文化、傳統習俗等。大力促進我國農村思想文明,大力挖掘傳統農耕文明中所涵括的文化觀念以及道德理念,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主要核心,不斷發掘優秀的鄉土文化人才,傳遞正能量,在潛移默化之中提升鄉村社會文明水平。
(2)注意繼續沿用一些古老的傳統習俗,比如婚喪禮儀等,從而將當地特有的地理風貌、生產形式、風俗習性等綜合在一塊兒,當作鄉村振興的主要動力,利用鄉村原本的文明內蘊,產生文化的重要向心力。
在進行鄉村振興的過程中,相關的負責人要積極順應生態化持續發展的重要態勢,采取新型化的信息技術促成“智慧鄉村”地發展,搭建具有生態產業鏈條的新型化農村,逐步地提高鄉村治理的新型化水平。不僅如此,還應該積極推行農村信息入網項目,不斷優化基礎配套設施,從而讓更多的人能夠獲得新時期發展的信息紅利。除此之外,相關負責人應重視農村電力、供氣、供水以及排水工作,加大對垃圾及污水處理的強度,從而為鄉村生態奠定重要基礎。不僅如此,還應該逐步增強對農村突出環境問題的探討力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活動,比如積極地促進農村大力開展“廁所革命”,相應地提升農業環境以及生活飲用水的品質,從而才可以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石。
長期以來,伴隨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此時就給鄉村振興工作帶來一系列機遇及條件。值得注意的是,考慮到當下缺少合理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鄉村地區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出、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政府部門應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在進行城鄉規劃期間,相關負責人務必要注重搭建新型化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利用過合作組織的帶頭作用解決農民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推動鄉村產業的發展,確保農村地區經濟可以快速地發展,只有全面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引領效用,方可確保“農民富、農民強”鄉村振興戰略目標穩步實現。
在城鄉規劃視角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應當對鄉村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因地制宜地采取鄉村發展措施,確保可以通過鄉村功能布局的優化構建鄉村新風貌。但是,部分鄉村并沒有制定出針對性的鄉村建設規劃,整個鄉村的建設順序非常亂,土地利用模式也相對粗放。個別地區為了避免出現鄉村無序建設的問題,甚至制定了“一刀切”的錯誤措施,嚴禁該鄉村進行任何形式的建設,這對鄉村功能的完善產生嚴重的影響。
在城鄉規劃視角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需要對人口、資源、環境這三方面的關系進行妥善地處理,并通過科學合理的鄉村規劃有效解決鄉村地區老齡人口養老困難的問題,通過自我養老模式的構建緩解鄉村經濟發展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之間的矛盾。
(1)加大“新鄉村建設”“城鄉統籌”等戰略的推行強度,從而確保能夠做到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鄉村;保證城鄉之間地位地公平性,以鄉村人口和鄉村產業為基礎來刺激鄉村的內生性增長。
(2)近幾年,越來越多的鄉村生產力要素流向城市,而城市的生產力要素卻并沒有順利地流向鄉村。因此對集體產權制度進行改革,可以突破鄉村集體封閉性的桎梏,從制度層面上加快城市生產力要素流向鄉村的速度。
(3)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差距的拉大,使鄉村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無法與城市相比,并對鄉村地區的人口聚集以及產業發展產生了不利影響。在這種情況下,非常有必要提高鄉村地區基礎建設的覆蓋率,有效提升鄉村地區人們的生活水平,保障鄉村生活的舒適性與便捷性。這正是實現鄉村地區高新產業發展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
農業是農民生存發展的重要手段,所以發展好農業也是至關重要的問題。為了達到“五位一體”中產業興旺的要求,首先要大力發展農業,糧食是國民生計的命脈,只有在糧食產量充足的情況下,才能考慮其他問題。糧食的產量問題就要靠農民解決,隨著社會的進步,農民種植糧食可以依靠機械化大生產來解決,不必像以前一樣辛苦勞累。但是糧食的產量質量都需要嚴格把控,要時刻研究新型糧食物種,創新耕作機器,充分利用現代化的便利條件為農業的生產服務。除了糧食上的發展,還可以開創新型產業。比如,建造采摘園,果樹的種植、大棚的鮮花水果養植,都能帶來收益;再有發展畜牧業,開展騎馬、釣魚、擠羊奶等活動,用這些來帶動旅游業的發展,為新型農業添姿加彩。
綜上所述,在城鄉規劃視角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可以加快小康社會的建設,滿足“三農”工作需求,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要想穩步實現我國鄉村振興重大方略,此時就務必要合理地分析當下農村發展地現實狀況,同時還應該以此作為重要前提制定發展戰略,提升我國的鄉村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