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胄
(廣州市城道城鄉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000)
最初“低碳經濟”一詞是從英國誕生的,其目的是對經濟發展進行綠色化管控,通過技術創新、合理規劃等降低各個行業發展中所產生的溫室氣體,以推動經濟的低碳、清潔、高效發展。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的快速發展,“低碳經濟”理念也逐漸融入各國發展中,并成為重要的指導理念。現有情況下,我國面臨較為迅速的城鎮化進程和工業化進程,在我國碳排放總量中,工業碳占據十分重要的位置。而在城鎮化與工業化發展中工業園區是重要載體,也是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最密集的區域,所以對其進行科學規劃與管理對于全國,乃至全球的低碳化發展都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工業園區是一個國家或者某個地區的政府依據區域經濟的現實發展狀況,借助于行政手段對某個區域進行規劃,并在該區域中集聚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范圍中對其進行整合,使工業化集約度得到提升,凸顯產業特色、優化功能布局,并推動其成為產業升級、協作與分工的生產區。而將低碳經濟模式引入工業園區規劃中,結合區域經濟的具體發展情況、城市空間規劃等對模塊進行設置,對園區進行統籌安排和管理,則能夠使園區的整體建設與城市規劃更為契合,這不僅能夠使園區規劃更科學,提升園區規劃的有效性與合理性,而且還能夠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效能,促進經濟發展,有效提升園區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引領城市高質量發展,對于城市經濟的長遠發展十分有利。
工業園區規劃是否合理,不僅會影響工業園區的正常運轉,而且還會對城市生態環境帶來較大的影響。將低碳經濟模式引入工業園區建設中,能夠使相關人員從選址到內部規劃再到建設等各個環節都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通過對低碳化發展模式的運用,工業園區將以底線思維方式,對園區的生態本底進行嚴格保護。自然山水資源得到保護和保留,生態安全格局得以形成,園區規模得到有效控制,土地使用更加集約。此外,在功能布局、交通組織、建筑設計、市政設施等方面的規劃建設中融入低碳經濟模式,更可以使園區從全方位落實低碳化發展要求,使園區的生態環境得到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模式對于園區經濟的持續發展以及城市整體生態環境的保護具有較大意義,低碳園區規劃要遵循以下原則:
理念是任何行動開展的基礎,在工業園區規劃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低碳理念原則,只有如此才能夠使各個環節的規劃更符合低碳的要求。從產業選擇、功能布局、建筑設計、基礎設施等多個方面都遵循循環經濟鏈條規律,在低碳生產、低碳金融、低碳技術以及低碳消費等多方面貫徹低碳理念。同時,還要在工業園區的選址、企業引進以及項目開發等階段中運用低碳理念,切實將低碳理念貫徹到園區發展的各個階段。
工業園區規劃中運用低碳經濟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工業園區規劃和建設符合生態化發展的要求,對生態環境發展帶來有利作用,降低資源浪費或者環境污染等,因此在規劃中必須要堅持生態優先原則。依據生態優先的要求進行規劃、建設、運營,增強規劃的底線意識,科學管控園區的發展規模,堅守城市生態、安全和規劃控制底線,保護生態環境安全,實現園區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堅持綠色、低碳化的模式并不意味著舍棄經濟的高效發展,相反,低碳經濟模式強調對土地資源的節約集約利用,通過規劃引領,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存量建設用地利用效率,通過鼓勵土地的混合利用和彈性控制機制,實現園區的集約化發展。同時,強調以產業為驅動,通過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多種方式,實現園區經濟的高效發展。
①保護自然山水資源。在低碳園區的規劃中,要堅持生態引領的原則,整理園區山、水、林、園、田等自然要素,保留園區重要的水系和較高的山體,顯山連水,作為園區的生態基底,并確立園區內外生態聯系的幾條重要的生態廊道,形成廊道分割,組團式發展的有機用地布局模式;②加強生態空間管制。通過劃定生態控制線,明確界定各類保護區、重要水體、大型綠地、生態廊道的保護范圍,嚴格控制城市增長邊界和新增用地規模。
要處理好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考慮風向影響,合理布局產業用地,污染企業應盡量避免布置在城區上風向位置。優先發展和導入自然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承接產業清單與限制發展產業負面清單,嚴格按照國家發改委《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著力引入“鼓勵類”產業,拒絕“限制類”產業,限制發展初級原材料加工、化工等環境負效益顯著產業。同時,加強園區生產服務配套,打造產業創新服務平臺,提高科技研發水平,鼓勵和推動現有產業轉型升級。
在對園區的功能進行空間布局時,首先,要以保護環境和節約土地資源為出發點,對園區的產業、居住、服務等功能進行統籌布局,控制合理的職住比例;其次,要分析園區中人員具體的活動規律,將活動集中的區域設置為綠色化的出行區域;最后,要促使相關配套功能相對集中布局于綠色化出行區域,通過構建連廊、人行天橋、地下通道等設施,將這些功能進行聯通,以更好地降低能源消耗,并使碳排放量得到減少,提升整體綠色化發展水平。
①規劃獨立的貨運交通系統,提倡客貨分離,提高道路網的服務效率;②堅持綠色化出行理念,將公共交通至于優先地位,提供多樣化出行選擇;③縮短通勤距離,分析建筑空間結構形態,明確交通的集散點位置、具體流向情況等,依據此確定園區道路等級,并對物流站、車輛停靠站等重要的交通樞紐線路進行規劃,使道路建設更合理;④要在園區中沿重要道路或者河道等建設綠道,將這些綠道與園區道路有效連接起來,實現工業園區整體與周圍環境的共生、和諧。
結合地區的現實情況進行綠色建筑、智慧建筑的設計與建設,將建筑結構、管理、服務、系統等依據用戶需求進行科學化、高效化組合,達到生態化、節能化、節水化、節地化等目標,降低整體能源消耗及碳排放量。市政設施方面,發展綠色能源,鼓勵推廣能源綜合利用;推進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統籌各類市政管線的規劃建設和管理;建設海綿城市,推廣利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打造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體系,推進廢棄物減量再利用。
①建立低碳園區建設和考核的指標體系,并將該體系納入現有的規劃管理、土地出讓等環節,促使低碳生態指標體系在不同環節中得到落實;②探索低碳園區的運營和維護模式,對綠色建筑、綠色市政設施、綠色物業管理等制定全面的維護措施和管理辦法,實現低碳園區的可持續運營;③采用因地制宜的規劃建設管理方式,建立由多機構聯動(政府部門、開發建設單位、第三方支持機構等)的聯動協調機制,明確管理模式和主導職能,推動低碳園區的建設工作。
工業園區規劃是否能夠運用低碳經濟理念,直接關系工業園區的持續穩定發展。雖然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工業園區規劃對低碳經濟理念的運用還存在欠缺,但是相信隨著時代的發展,會有更多的人員認識到低碳經濟理念的重要性,并積極在園區規劃和建設中引入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