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照晴
(鹽城市阜寧縣陳集鎮人民政府,江蘇 鹽城 224400)
進入新時期以后,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已經在全社會范圍內得到有效的宣傳與執行,針對農村地區的農房建設而言,其在設計過程中也需要引入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原則,從而能夠保障農村地區資源免遭浪費,生態持續向好,以更加綠色的生活環境提供給農村地區的居民[1]。受限于我國地理環境等因素,在氣候、風俗習慣上存在一定的南北差異,針對農房設計而言也會存在不同,本文根據所在北方地區的實際狀況,分析農房可持續住宅設計問題及對策。
現階段,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雖然會有所提升,但是客觀來看其文化能力水平還相對較低,地區農民對于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與認知不夠深入。同時,在農村地區,對于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及生態保護程度不高,有關環保理念宣傳工作未開展到位[2]。其所產生的后果則是在農房設計中對于可持續理念的設計較為缺乏,尤其是在北方地區等農房住宅中,其通常較為關注住房的面積、內部的裝飾是否美觀等,而對于材料的選擇卻并未考慮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北方地區農村人口較多,農房的占地面積通常較大[3],農民對于農房住宅的設計仍停留在傳統的模式中,其缺乏對于新時期背景下有關可持續設計技術方法的了解。農房的單體功能相對落后,在調研中發現仍有一些區域采用20世紀80年代的房屋格局,這與現代化的生活習慣與理念存在矛盾,在搭建新房屋時,農民的觀念也較為保守,通常會追求傳統建筑布局或根據自身意愿進行設計建設,在功能上較為混亂,在建筑物外觀上也略顯突兀。同時,不合理的房屋功能布局還會對居民的生活、生產工作等產生影響,如空間劃分較亂、房屋的間距不足、采光及通風條件較差、私密性不高等問題。再加上部分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仍較為滯后,房屋各項配套設施相對缺乏,村落道路較為狹小,消防車、救護車輛尚難進入,進而帶來一定的安全隱患;私搭亂建現象也較為嚴重,未能形成有效的統一籌劃,也難以形成農村居住環境的專有特點,居住環境難以得到保障。此外,在具體設計過程中,農房的設計呈現效果容易出現保溫性不高、所選擇的材料、建筑方式等對于可持續理念應用不深等。因此,農房可持續設計技術的缺乏將會導致設計不合理,科學性、有效性均難以匹配當下社會發展的需要。
北方地區的農房住宅建筑對于能源的使用效率較低且不夠科學,并沒有正確意識到需要指導農民合理使用各種能源并對其進行回收與再利用,在農房住宅設計中,農房設計理念不能科學、合理地使用自然能源。北方地區的冬季室外溫度通常比南方低,農民會選擇燃燒秸稈等方式進行取暖,而這將會對節能減排項目的推進產生影響。農村居民是能源的首要使用對象,相比于城市地區而言,農村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其為農民使用能源提供了較大的便利。但是,在農村地區農房設計過程中,其對于能源的使用不夠科學,導致能源消耗較為嚴重。
對于北方地區的農房開展可持續設計的第一步應當是增強地區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政府及相關部門需要加強對于環保工作的宣傳與教育,從而能夠提升農民對地區可持續發展工作的支持,村干部應當首先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成為環境保護的楷模榜樣,一方面帶領農民學習先進的環境保護理念與知識,提升其環境保護的思想認知,從而能夠有效了解環境保護的價值與意義,另一方面還需要提升農村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引導其掌握可持續發展的方法與技巧,幫助其在進行農房設計的過程中,能夠注重對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原則的重視,進而合理、科學地設計農房建筑,能夠將設計的原則最大化。
農房的生產與生活模式具有相似性特征且分界并不明顯,而土地作為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因此兩者更為密不可分。農房在設計中以組團式的局部結構,從而形成局別空間層次的建筑模式,既可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又可以對土地資源起到良好的保護作用,還可有效實現產業聚集性發展。同時,在農房設計時還需要布局相應的生產業態,形成組團協同發展,構建鄉村特色。在欠發達的區域,農房除實現基本的居住功能外,還應當引入適宜的基礎產業發展模式,如水產、養殖、農作物耕種等;而在發達的區域,可以增加多種經營模式,如農家樂、鄉村旅游、生態農莊觀光等。此外,在設計農房結構時,相關研究表明,只有接近于方形的農房建筑才能夠合理、有效地達到節能的效果。因此,在設計農房時需要合理地利用方形建筑的特點,對農房面積進行適當縮小調整,在滿足農村地區居民的正常生活需要時,還能夠實現節能環保的成效。同時,在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主要為冬季較為寒冷、夏季相對炎熱,如何能夠在農房設計中采取科學方法保證其夏季吸收熱量較少、冬季吸收熱量較多,是當下設計師需要考慮的問題之一。通過實踐驗證,在條件允許的狀況下,將農房各家獨門、獨院的設計更改為多院相連接設計,從而能夠有效起到合理保溫的作用,確保居民能夠在夏季感到涼爽,在冬季更加保溫。
政府部門需要倡導農村地區局面合理使用可再生能源,其也是農房可持續設計的重要內容之一。一方面可以大量推廣使用低技術措施,加強對自然采光技術、自然通風技術、保溫隔熱技術的應用,另一方面還應實現生態化節能設計,綜合利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能源。其中自然采光技術將能有效改善農房室內的環境,由于農房建筑面積小且分散,因而在使用太陽能自然采光時擁有良好的條件,通過在布局設計中以房屋坐北朝南排布,合理設計房屋的尺度,盡量降低建筑體型系數,在房屋南側的窗戶可采用大窗,提升自然采光率。自然通風技術擁有清潔、可再生、節能等優點,良好契合可持續設計理念,在設計階段做好布局,空間組織合理,建筑物單體平面開敞,并借助地勢、農房建筑外的植物、水體等,取得良好的通風效果,可保持室內干燥。同時,在設計中還可以引入熱壓原理,在農房前后設置小院形成溫差,加強通風的效果。保溫隔熱技術則是在城市建筑中常用的技術手段,對于農村而言其有著更為個性化、便捷化的處理方式,農房中可以使用農作物的纖維塊、加蓋瓦屋面、設置架空層等措施提升保溫隔熱效果,同時在架空層等還可以存儲農作工具,提升空間利用率;也可借助植物綠化降溫等技術,設置屋頂空中花園、植物墻等,既可美化環境,又可以保溫隔熱。對于生態節能而言,農村地區的居民可以使用太陽能、沼氣等為日常的生活提供能量來源,可以滿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要,同時將可再生能源、廢物等進行合理使用,也是推動農房可持續設計的關鍵要素。借助太陽能進行取暖,農房只需要在墻面安裝集熱、儲熱器或使用具備此功能的墻面材料,即可滿足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使用太陽能還可以為農房提供電力,滿足居民生活的日常用電,進而實現節能環保的功能,其也滿足農房可持續設計的原則與要求。對于沼氣而言,其是一種應當及時排放的氣體廢料,但是通過科學的處理措施后,其可以將沼氣轉化為能源物質提供給農民使用,而此種經濟成本較低的能源在滿足居民生活的同時,還能有效解決農村地區處理廢物的難題,從而能夠達到廢物合理使用、滿足日常生活的雙重價值,起到良性循環的效果。
綜上所述,對于農房的可持續設計需要關注農民的生活習慣,并了解其文化傳承內涵,尊重其日常生活需求的同時,有效結合生態環境節能保護的重要要求,以可持續設計為原則,對農房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本文首先分析農房可持續設計現存問題,進而有針對性地探究相應對策,即增強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科學合理設計規劃,提升住宅品質;推廣低技術措施,實現生態節能設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