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森
(天津明筑規劃設計有限公司,天津 300070)
隨著城鎮化的快速推進,我國廣大鄉村地區生產、生活和就業方式也發生巨大的變化,粗放型的發展模式使鄉村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加上城市以“虹吸效應”從農村吸取大量資金、勞動力等資源,農村破敗、凋敝現象嚴重。為解決農村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來鄉村振興戰略,從戰略的高度協調工農關系、城鄉關系。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關鍵是生態宜居建設,它是城鄉融合、協同發展的基礎,也是農民生活水平質量提高的重要體現。“生態”是反映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高度耦合,而“宜居”則是指人類基本生存的現實訴求與居住生態化的有機統一。為使鄉村生態與鄉村宜居的有機結合,需要對鄉村景觀進行全面規劃設計,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形成良好的居住環境。對于大多數農民來說,規劃設計合理的鄉村景觀能夠把生產、生活軌跡融入區域環境中,體現出一定的樸素的自然美。
美麗鄉村規劃包括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村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內容。科學落實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有助于我國農村發展環境的改善和經濟基礎的提升。美麗鄉村規劃目標主要包括經濟目標、生態目標和文化目標。就經濟目標而言,長期以來,我國致力于解決“三農”問題,提高農村經濟的自主發展活力,大力實施鄉村產業振興以及精準扶貧戰略。因此,美麗鄉村經濟目標的有效實現應以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協調為基礎,各地區需要整合鄉村資源,發展特色經濟;就生態目標而言,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黨中央提出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理念已成為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推進的基本遵循,在美麗鄉村規劃推進和落實過程中應致力于實現生態保護,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工程,全面優化鄉村環境;就文化目標而言,在美麗鄉村建設過程中,應深入挖掘鄉村特征以及鄉村地域文化,呈現人文、自然有機相生的地域環境,實現歷史文化的延綿和傳承。
在我國的縣鄉村三級規劃體系中,存在統籌不足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是對現有問題的分析流于表面,難以落實規劃以及制度。現有的鄉村規劃不能夠滿足村民生活的經濟各方面需求,無法改善現在的生活環境和條件,加上沒有實質的指導性規劃方針,做不到與城鎮的發展接軌融合。根據調查顯示,大多數村莊缺乏有效的統籌體系,人口、占地、產業布局規劃沒有配套的建設設施等。
城鄉分布不均勻是鄉村建設規劃中的重要問題之一,城市與鄉村建設存在經濟及文化上的差異,這些差異阻礙地區內的統籌發展及規劃。城鄉分布不均衡問題是目前發展中最明顯的問題,在相同的地區中,經濟發展差異明顯。
此外,基礎配套設施及交通要道等產業在我國各省、市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因鄉鎮之間不具備較強的聯系性,且鄉鎮結構管理較松散,對鄉村景觀建設規劃產生一定的制約作用。
(1)規劃專業人才數量不足。鄉鎮難以吸引專業的規劃技術人員就職。鄉村規劃從業人員中,真正懂“農業、農村、農民”的規劃師很少。對規劃對象認識陌生,必然導致實踐研究的不足,這是當前鄉村規劃的重要制約因素。
(2)規劃專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與現實需求不匹配。現在的鄉村規劃主要邀請從事城市規劃的團隊來進行,然而,鄉村規劃應當是致力于追求鄉村振興的發展規劃,編制此類規劃涉及農村發展、法律法規、建筑、水利等方面的知識,這其中許多知識并不在現有城市規劃專業教育體系中。
(1)挖掘鄉村文化資源,豐富鄉村文化內容,優化文化供給結構。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民間藝術得到社會的關注和認可。比如說江西湘潭的刺繡工藝等,這些傳統工藝的發掘和深化,不僅能夠起到文化上的傳承,更能夠獲得經濟上的效益。所以在文化建設這一方面,基層干部和相關部門可以將單一的物質文化通過現代手段轉化為休閑手段。
(2)增強政府引導功能,壯大鄉村文化產業,激活文化市場供給潛力。用創新的力量重塑文化的魅力,將文化產業投身于市場中,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發展。比如江湘刺繡,眾所周知,刺繡從古代流傳至今,它包含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而江湘刺繡在我國名列前茅,所以政府可以結合當代時代特征,以政府為依靠保障,組織村民發揮刺繡工藝技術,運用互聯網投放到市場之中進行物品交易,一方面可實現市場價值,另一方面可以為推廣新農村打造專屬名牌。
(3)建立完善的管理體制和創新的管理方法,提升公共文化供給效能。培養和引導村民對鄉村文化的自覺性,通過地方政府和公益組織對村民進行文化教育和傳播,增強文化主體的自我造血功能。
產業結構不同是導致鄉村發展與城市發展不同的根本原因。鑒于此,在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的時候,可以有效挖掘鄉村地區的資源優勢,借助資源優勢來提高鄉村地區的農業發展水平。首先,對鄉村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然后學習并借鑒城市建設的成功模式,大力發展鄉村地區的特色產業。但不能盲目復制城市建設模式,避免城市建設模式與鄉村實際情況不相符,而造成嚴重的鄉村資源浪費問題。另外,還要推進農業供給改革,提升鄉村農業的產業化發展和現代化發展。其次,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鄉村地區的生產方式依然非常單一、傳統,在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方面也顯得力有不逮。在這種情況下,要想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就需要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與管理理念進行改變,對傳統的農業生產渠道和發展渠道進行拓寬,并加強特色農業的發展,使當地農產品的附加值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再次,加強先進生產設備與農業技術的引進,通過對鄉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實現鄉村生產的現代化發展。最后,在保障鄉村農業穩定發展的同時,也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大對當地電商、旅游等新興業態發展的扶持力度。通過電商產業克服鄉村傳統銷售模式的弊端,通過旅游產業滿足人們的消費需求,促進當地的區域經濟發展。
(1)政策落地。落實中辦國辦2021年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支持熟悉鄉村的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參與村莊規劃設計、特色景觀制作、人文風貌引導,統籌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才互通共享。
(2)實施鄉村本土建設人才培育工程。鄉村規劃不應僅依賴高水平、具有專業資質的外來施工隊伍完成,更應力求通過提高當地本土人才的素養來實現。建議通過職業教育,加強鄉村建設工匠培訓,特別是培育鄉村修路工、鄉村改廁所專家、鄉村水利員、鄉村住房建設員等專業人才,以此提升鄉村規劃的執行水平。
(3)探索鄉村建筑工匠資質管理辦法。通過建筑資質準入倒逼工匠提高知識和技能修養,使他們真正讀得懂規劃、看得懂圖紙、記得住標準,具備將鄉村規劃藍圖轉化為現實合格實物的能力。
在鄉村景觀建設中,要重視旅游業的發展,通過地區內旅游業的實際發展情況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進而更好地規劃鄉村景觀設計。我國部分農村在進行旅游業發展過程中,應將景觀特色作為基礎建設,加強服務建設,并全面發揮區域內的景觀特點,這樣才能吸引游客。
在景觀建設過程中,還要全面考慮游客的參觀體驗,并根據時代發展添加時代元素,打造鄉村景觀,這不僅能有效保留區域內的文化特色,還能保證鄉村建設具備較強的時代特點,吸引更多游客,為鄉村建設奠定穩定基礎。
此外,相關管理人員要將人文亮點、地區產物等與時代發展結合,打造服務亮點,著重發展地區特點,為當地村民提供生存之道,通過旅游業發展帶動當地產業發展,保證農村各項發展能夠在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穩步前進,提升農村經濟收入,為農村經濟建設奠定穩定基礎。各級領導人員應充分重視旅游業,為鄉村建設發展做出貢獻,看重持續性發展的意義,切勿僅關注眼前利益。
美麗鄉村規劃的有效落實,有助于加大政府對農村的政策傾斜和資金、技術、人才保障力度,改變農村資源利用模式,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基于美麗鄉村規劃目標、基本原則和推進要素,結合實際情況,積極開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鄉村人才隊伍建設和生態經濟工程建設,致力于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村發展環境整治和特色鄉村文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