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康
(太原市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2)
在公共建筑的設計建設當中,必須正確把握建筑實際情況,充分考量內部空間設計的實際要求,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趨勢設計好相應的方案,使公共建筑的內部空間具備良好格局,同時迎合如今的生態環保要求。創新設計是公共建筑設計領域的核心客體,只有從創新設計方面著手,才能夠確保建筑的整體質量,帶動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另外隨著環境問題受重視程度的提高,在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當中引入生態理念逐步獲得社會各界的關注,建設優質的綠色建筑,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建筑使用要求,全面保障公共建筑的設計質量。
自然界中的每個事物均有其自身特定屬性,公共建筑內部空間的創新設計也是有其特定屬性的:公共建筑內部空間創新設計具備首創性,所謂首創性就是創新主體在前人基礎之上優化空間設計方法,運用恰當的創新組合與設計模式,研發個性化和獨特性的設計方案,使最終設計出來的成果和原有建筑不同;創新性的內部空間設計,還具備典型的地域性和標志性。不同區域由于本地文化不同,對于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創新也有很大的差別,帶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建筑物的標志性是時代潮流的體現,不管是哪種建筑的設計者,都渴望在設計過程當中融入地域特征,進而設計出符合地域傳統歷史、文化特色、未來規劃等方面要求的建筑物。新時期為了保證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的創新開展,必須在實際設計工作當中遵循以下原則:
(1)統一性原則。真正優質的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必須具備內外兼修的鮮明特征,讓室內與室外設計語言高度統一,這是保證創新設計目標達成的基礎,也是提高整體和諧度的必要保障。在創新設計室內建筑空間的過程中,必須從整體角度出發,基于內外部協調的要求開展內部空間設計。設計的本質是思考需求,確定詳細和創新性的設計方案。當然也可以在設計當中把建筑外立面的色彩、材料等引入內部空間,通過科學化的布置來增加藝術感染力,使內外建筑設計語言高度統一,融洽共生。
(2)功能性原則。為打造優質的公共建筑內部空間必須要關注空間的功能性,注意引入科學化的視覺審美方法,保證整體的設計效果。在功能性的拓展方面,必須充分滿足人們的身體以及心理需求,同時還必須要結合各空間使用功能打造一個更加立體和全面的建筑空間功能體系,實現空間和功能的有效關聯。
(3)生態性原則。創新性的內部空間設計,必須要把握好生態性原則,尋求生態平衡,注意將自然要素融入內部空間,打造溫馨和諧的意境,并通過融入新技術與新材料來滲透綠色建筑思想,保證生態空間的創新設計效果。
空間是建筑得以正常應用的根本,只有利用好建筑當中的各個空間,才可以確保各項活動的正常開展。與此同時,空間設計也在室內設計當中占有極大的比重。要想確保公共建筑的綜合設計有效性,就必須對空間設計要點進行正確把握。設計師在空間設計環節應該積極滲透空間,擴充理念,使人們能夠在視覺層面上收獲更加廣闊的室內空間,減少建筑內部的壓抑感,生成舒適愉悅的情緒,并在建筑使用過程當中收獲輕松的心情。另外在空間設計當中,應該把生態化設計作為重要著力點,認清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對空間進行有效點綴,迎合人們的生態建筑使用需求。
人在進入建筑當中后,最直觀的感受是視覺感受,入眼的正是建筑內部的各種色彩,而這些色彩會給人們留下對建筑的第一印象,使人們可以透過色彩把握好建筑內部的風格。在公共建筑內部空間設計過程中,良好的色彩設計是建筑室內設計的重點,也是設計人員為了優化建筑功能,滿足人們的建筑使用要求,而重點調整的一個設計要點。通過有效的色彩搭配和差異化的搭配方法,能夠生成各種不同的效果,也可以由此帶給人不同的視覺感受與心理感受。恰當的色彩配合能夠讓人們產生愉悅的情緒狀態,不恰當的色彩運用就很有可能給人帶來壓抑感。在色彩的創新設計當中,應該重點從搭配方面著手,充分考慮當代人的審美需要以及美學知識,從而進行科學和層次化的色彩搭配,增強整體的視覺效果。
在公共建筑當中,物品擺放是非常講究的,而擺放物品,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過物品有規律和有秩序的安放帶給人協調的感受,借助物質填充,讓人們在精神上獲得滿足感。隨著社會發展,公共建筑的室內設計也在進行創新,如今各種各樣的陳設物品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帶有更強的藝術形色彩,也在打造舒適優質環境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尤其是隨著生態理念的滲透,在室內空間的陳設安排方面也發生變化,尤其是注重各種植物的擺放,讓綠色植物在實際的空間設計當中發揮積極作用,顯現出良好的藝術性、生態性以及舒適性。
對于公共建筑室內空間設計來說,不管是哪種形式的設計創新都離不開生態理念的滲透和融合,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綠色建筑發展的必然選擇。為了滿足生態設計的要求,必須在設計過程當中高度關注能源消耗的控制,重視對清潔能源的運用,使清潔能源可以在建筑設計當中發揮其獨特優勢。清潔能源的典型特征是污染小,可以明顯減少廢物排放,保護建筑物及其周圍的自然與生態環境,再加上清潔能源的使用不會有較高的成本投入,更加適合應用到公共建筑的可持續發展設計當中。具體來說可以利用科學化的建筑布局與熱量傳導等交換方法,對太陽能進行吸收與存儲,從而對內部溫度進行控制。當然在設計時需要做好絕熱處理使用,擁有保溫隔熱層的維護結構,做好熱量的有效處理和收集運用。在公共建筑設計環節對地源熱泵的使用,同樣也是清潔能源創新應用的方式,在實際設計環節應該考慮地緣熱泵的技術與投資資金等情況,將打造綠色生態設計方案落到實處。
在建筑的發展過程當中關注氣候是人們的共識,而且古已有之,不管是原始社會的穴居、巢居還是現代文明下的建筑都顯現出適應氣候這樣的特征。它在最大程度上庇護人類的同時,也對人類的生存環境進行了保護,以此視作生態建筑原點。氣候是非常重要的環境要素,在建筑空間生態化表達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對于公共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來說,在設計環節除了要研究位置、形狀、界面等多種空間元素和建筑使用者的身心需求之外,還必須把關注點放在地域氣候以及場地環境這些方面。在內部空間設計當中加強氣候要素,積極回應氣候影響,順應生態建筑設計潮流,才能夠讓公共建筑內部空間顯現出更高的使用價值。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氣候的節能空間設計能夠有效改善如今氣候惡劣、資源短缺與環境污染等問題給建筑設計帶來的不良影響。
設計優質的公共建筑,內部空間勢必要用到各種各樣的材料,而為了讓創新設計和生態設計有機結合,就必須加強對新型材料,特別是環保材料的使用。清潔環保材料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使用時不會危害環境以及人體健康,同時還能夠滿足自然降解和轉化的要求。另外清潔環保材料是用可再生資源制作完成的,無毒無刺激,也能夠讓人們在內部空間當中獲得安全與舒適感。比如在室內裝飾材料的選擇過程當中,運用木材紋理質地、天然石材等,讓人們在空間當中產生回歸自然的感受。還可以在室內選用棉麻等材料的掛壁,呈現溫暖而又清新的情調,體現生態環保的自然觀念。
公共建筑的一個鮮明特征就是結構跨度相對較大,在這樣的情況下想要最大限度體現建筑的應用功能,就必須在內部設計靈活多變的交通,使每一個空間能夠彼此貫通,且不會對彼此造成影響,提高空間利用率,也讓整個空間的生態化特色更加鮮明。在滲透生態設計理念的過程中,可以將公共建筑劃分成不同模塊,滿足不同功能要求,并通過合理安排出入通道的方式,讓不同使用者可以順利進入建筑,對人群進行分流,減少公共建筑交通壓力。同時,也能保證交通路線的設計效果,有效拉近空間距離,避免空間浪費,縮短使用者的漫游距離。總而言之,想要減少公共建筑高能耗和高污染的問題,就必須整合生態理念,做好內部空間設計,并通過創新技術手段的運用,保證整體的設計效果,達成節能環保的生態設計目標。
在社會現代化的持續發展當中,生態化的設計思想日益深入人心,特別是在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這種思想獲得了各方面認可,也在多個領域滲透應用。建筑是人類文明載體,也是人類發展的重要保障,因而在公共建筑的內部空間設計層面,應該把生態理念落實作為重點。想要達成最終的設計目標,就必須堅持創新設計原則,把創新設計和生態設計進行完美整合,改變過去二者脫節和環保效益不理想的情況,得到更加優質的空間結構,消除建筑污染,推動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