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蒙,葉夢瑤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土木建筑學院,河南鄭州 450046)
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總數的10%,或者65歲及以上的人口數量占總人口數的7%,就意味著該國家或地區步入老齡化[1]。我國在2000年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截至2018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重達到11.9%,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
隨著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大,數量眾多且會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口給社會提出了迫切的轉型要求。老年人如何有品質地度過老年階段也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現實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明確規定“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是國家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國家和社會應當采取措施,健全保障老年人權益的各項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安全以及參與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2]”。居家養老是大部分老年人度過其老年階段的主要方式,眾多的老年人在退休之后會逐漸經歷完全自理期、生理機能轉化期、半失能、失能期等階段,同時在生理特征、心理特征方面產生一定的變化。其中生理特征主要有運動機能退化、感覺機能退化、神經機能退化,心理特征主要有失落孤獨感、缺乏安全感和懷舊心理[3]。因此,積極推進住區的宜居環境、空間品質建設,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和舒適的友好環境進而助力老年人養老,是當下急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華港小區位于駐馬店市西平縣解放路中段第一大道,于2010年正式建造完工,東臨城市南北交通主動脈解放路,南邊臨龍泉大道,西側毗鄰城市綠色稀缺資源、天然氧吧——480畝洪河市政公園,整個小區被華港大街劃分為南北兩區。項目總體規劃占地121畝,總建筑面積19萬m2,容積率2.21、綠化率34.5%。本文主要針對華港小區南區的室外空間環境進行調研分析。
本文所指的“室外環境”,主要是在居住區尺度下,老齡人口使用較多的室外空間環境要素部分,包括道路設施、綠化環境、場地環境以及各類配套服務設施。
通過現場調研和對相關物業管理部門的咨詢,得知華港小區的住戶三代同堂的比例約為35%,本文希望通過調研,對比研究對象的需求,總結評價目前華港小區室外環境適老化設計各個方面的優劣,并以此為依據,對居住區室外環境適老化改造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議。在現狀研究過程中,主要運用現場調研、走訪調查和文獻查詢的方法對小區室外環境適老化進行研究。
根據已經明確的室外環境適老化構成要素,在華港小區內進行了廣泛的調研工作,將其存在的問題匯總如下:
小區內的道路大多為人車混行,路面上停放的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占用了將近一半的路面寬度,且車的停放位置比較隨意,有些甚至停放到單元出入口處,部分道路存在凹凸不平的現象,使得交通環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在無障礙設計方面做得不完善,在單元的出入口處,無障礙坡道的坡度不符合規范,扶手存在破損缺失的現象。在一些道路的轉折處和有高差的地方未設置相應的坡道等進行聯系,從而出現斷開的現象。此類問題不僅降低了道路的使用率,對老年人的出行也產生了不利影響。
場地綠化水平對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尤為重要,根據現場訪談,老年人均認為良好的綠化空間水平不僅在視覺上帶來一定的享受和愉悅,對空氣質量的保證也有一定的益處,有利于他(她)們的身體健康。根據對小區內綠化空間的調研,可得出小區內的綠化率較低,植物配置缺乏層次性和多樣性,能夠提供遮陰納涼的空間很少,尤其在一些老年人鍛煉的場所,缺乏植物綠化,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老年人戶外活動的舒適性。
通過對已經形成的公共場地空間環境的調研分析,發現小區內的室外公共活動空間品質較低,此類空間僅僅是通過一些簡單的綠化和硬質鋪裝,以及一兩個連廊來實現,并且在其高差處理、動靜分區以及鋪裝方面并未滿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從而導致一些年邁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僅能駐足在單元門口進行交談,而此類公共活動場所則被居民用來作為“地上停車場”使用。
通過對華港小區的調研分析發現,小區內的通行設施例如臺階、坡道、鋪地等存在一定的缺失和破損現象,對老年人的室外活動產生不利影響。其次在休憩設施方面,小區內例如座椅、涼亭和游廊等各種用來滿足老年人休息、交流的設施較少且品質低下,許多活動空間缺少休憩座椅和活動設施,游廊內所配備的座椅由于舒適度較差,不符合老年人體力活動的特點,導致老年人經常自帶凳子用以休息。因此可以得出小區的配套設施水平較低,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適老化需求。
關于室外環境適老化的案例建設多是在社區層面上的,故本文通過學習借鑒國內外社區適老化更新的成功舉措,將其與居住區室外環境適老化設計相對應的內容加以提煉與升華,以此提出居住區室外環境適老化的對策建議。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的適老化更新作為城市更新在老齡化社會形態下的一種重要更新類型,已從單一考慮物質空間老舊化改造向適老化空間資源優化配置轉變[4],日本的適老化改造主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首先是從1990—2004年,這個階段屬于全面重建階段,主要是擴大居住面積、增加無障礙化設計以及提升居住性能;2004—2007年是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主要是保留原有居住團地布局,修繕、改建居住環境質量;第三個階段是2007—2011年,這個階段主要是進行老年福利設施等的整合擴充、嵌入老年服務功能以及綜合環境整治;最后一個階段是2011年至今,主要是網絡化緊湊配置功能要素和資源,實現就地養老。
我國在進入老齡化快速發展的社會背景下,涌現出一大批的養老社區。目前,我國的養老社區建設多運用中心式組團布局模式,將老年配套服務設施與社區公共配套設施組合在一起,其益處不僅使居民最大化地享受社區配套設施,有利于社區配套的集約化,也能夠讓老年人融入各種活動中[5]。典型的案例有北京太陽城、杭州綠城藍庭、杭州萬科良渚文化村和昆山綠地21城。在設施的配置和布局方面,主要遵循緊湊性原則、靈活性原則和人性化原則。具體表現有:將功能相似、使用頻率較低的用地進行相鄰或復合化設置,比如體育健身活動場地等設施合并設置,在內部根據不同的人群進行細分。
實現出行無障礙化,增強道路的安全可達性。對華港小區內現有的道路體系進行梳理,明確主要的車行道和人行道,對現有的一些較窄人行道進行適當的拓寬,從而為老年人提供尺度適宜的出行空間。在人行道和停車設施之間設置安全緩沖區,進而保障老年人的出行安全[6]。對于一些道路轉折有高差的位置,按照無障礙規范合理的設置坡道進行聯系。在道路的路面平整度和材質方面,應將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放在首位,選擇防滑、無眩光的材質,并考慮材質的滲水性,防止降雨天路面積水,從而影響老年人的行走便利性和安全性。
在綠地環境的觀賞性、對空氣的凈化性的基礎上,合理的增加綠地環境的適老功能,從老年人的心理方面進行考慮。遵循綠化環境的安全性、提高老年人的參與性以及環境的可識別性等原則[7],對綠地環境進行改造。目前華港小區的綠地環境多以高大的綠植和低矮的灌木為主,未形成有層次性的綠地空間,且景觀環境缺乏多樣性。為此,在進行綠地環境的改造時可采用不同種類的植物高低結合的方式,營造具有層次性的圍合空間,增加老年人的安全性,在植被的選擇方面,避免“致敏植被”的出現,選擇安全無毒的植物,合理運用療養型植物與園藝療法[8]。對于一些種植在帶有高度的花壇的綠植可以稍向外伸出,用友善的形式與尺度拉近老人與綠化植物的距離,以便老年人尤其是坐輪椅的老年人近距離接觸觀賞。
對華港小區內已經形成的場地空間進行梳理,確定不同的場地功能類型,合理劃分并配置相應的設施,尊重已形成的活動類型,通過合理遵循高差處理、動靜分區以及鋪地處理三個方面的原則對場地環境的適老化進行改造。例如在高差處理方面,會有緣石坡道設計,應按照無障礙設計規范進行相應的設計,考慮到不同年齡段的老年人的活動需求不同,可以通過隔斷、植被等合理的進行動靜分區,最大限度滿足不同類型的老年人活動需求。
在配套設施的適老化改造中,對小區內現有的配套設施問題進行評估,并與道路、場地以及綠化環境等相配合。配套設施主要包括通行設施和休憩設施,通行設施例如鋪地、臺階、坡道和扶手等,可根據相關規范合理的配建該類設施。休憩設施例如座椅、棋牌室、游廊和亭子等,為了滿足老年人閉目安坐、交流共享以及各項娛樂活動等,在配置座椅時,應達到每50m配有一處,樣式也應靈活多樣。對于亭子、游廊等所聯合配建的休憩設施應考慮到老年人的身體機能,提高空間的便捷性,并適當的增加功能多樣、構思巧妙、體量入微的戶外家具,體現出適老性。